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鈕文新:股市預期管理為什麽停止?

“及時主動發聲,引導市場預期。通過多種方式加強與市場溝通,6 月19 日和7 月3 日,在股市、匯市出現較大波動時,主動發聲穩定市場預期”。這是央行在上半年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所述、其上半年所做的“7件大事”之一。但從7月3日到現在,我們沒有在聽到央行對股市發聲了,而更多可以聽到的是對人民幣匯率變動的關注。

不是責怪,而是希望央行預期管理具有持續性。這可能牽涉到一個重要問題:為什麽需要預期管理?預期管理是不是只因為波動過大或下跌過深才需要?我們認為,只在股市下跌過猛之時實施預期管理是錯誤的,而正確的做法是持續、連續進行,直至市場預期從悲觀轉向樂觀,這才是預期管理的真諦。

包括股市在內的所有金融市場,預期悲觀的不斷擴散會導致“羊群效應”,突然暴跌也是不良預期量變到質變的表達。所以,預期管理的目的就是防微杜漸,防止量變的不斷積累,而絕不是突然發生質變時的救場。從這個角度看,央行對人民幣匯率的預期管理更加積極主動,而且持續性很好。但對股市全然不同,歷史上恐怕也只有上邊的兩次。問題是:這麽可憐的兩次預期管理是否扭轉了市場預期?沒有扭轉為什麽要停下來?這顯然不符合預期管理的要義,不符合預期管理的功能。

我們多次重申:預期決定價格,價格決定資本流向,資本流向決定經濟結構,經濟結構決定經濟健康。可見,預期對市場而言何等重要?這也是發達市場經濟體的經濟管理者每時每刻都要從事的重要工作,也是市場經濟管理的核心工具。如果沒有或不懂得預期管理,勢必大大增加管理成本。比如股市,懂得預期管理就不用花錢,用嘴就可以讓整個市場良性循環;但如何不懂或沒有預期管理,不僅股市市值會無端蒙受損失,而且弱化經濟高品質發展前景,企業融資過度依賴債務,提高了杠杆率,也提高的整體經濟風險,然後逼著政府拿出真金白銀救市,這不是巨大的代價嗎?

我們看到,如果中國金融管理者不認真管理市場預期,那一些敵對勢力、惡意勢力就會非常輕易地干擾我們的市場預期。所以,國際上一些與中國並無密切關聯的事件,都會對中國股市構成嚴重影響,比如土耳其裡拉貶值問題,比如金磚國家市場出現較大波動之時,中國股市都會跟隨出現較大波動,幅度甚至超過直接受到很大影響的國家,這顯然不正常。但我們從未聽到中國金融管理當局出現擺明事實,阻止惡性預期不斷蔓延,這是不是問題?

相反,我們會經常聽到美國政府官員為美國股市月台,話裡話外激勵投資者,構建股市良性預期,而且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地輪番進行,尤其是在股市處於技術敏感階段,激勵市場的言論此起彼伏,而股市的穩定性因此而大大增強。這才是市場經濟管理,我們說,中國已經走向市場經濟,其特徵就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已經開始發揮決定性作用,而資本市場是資源配置的核心性、關鍵性市場,中國是否經得起資本市場長期資源配置扭曲?

我們說,資本市場配置資源扭曲不僅僅表達為向不該得到資本的公司提供資本,而首先是中國金融資源大量配置到貨幣市場,配置到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方向;然後是中國金融資源大量傾注到短期債務市場,而嚴重擠壓了長期資本市場的資源佔有,這不同於是嚴重扭曲?所以我們始終不明白:為什麽一些人口口聲聲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但對直接服務於實體經濟、直接關乎實體經濟核心資本、關乎實體經濟骨骼健壯的股市下跌卻無動於衷?是不是中國可以例外,可以不遵從金融基本規律,可以單憑債務杠杆去實現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

事實已經告訴我們不行,債務杠杆過高必定引發極高金融風險,無論是長期資金還是“債轉股”,沒有股權資本,金融和企業杠杆降低無從談起。中央政治局下半年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提出“結構降杠杆”要求,重點解決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降低債務杠杆的問題,但如何實現?沒有股權資本,是不是可以依靠收回貸款實現降杠杆?當然不行,包括債轉股在內急需股市配合,但沒有預期管理,沒有股市悲觀預期的轉變,企業降杠杆的任務是否可以順利完成?靠金融加杠杆、企業降杠杆是否可以降低中國經濟風險?

我們的管理者、尤其是央行絕不該允許中國經濟為預期管理不到位而付出巨大代價,對嗎?既然如此,為什麽對股市的預期管理淺嘗輒止?希望引起重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