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同濟堂矛盾說法引“問詢” 頻繁出錯惹市值蒸發50億

  同濟堂矛盾說法引“問詢” 頻繁出錯惹市值蒸發50億

  自2015年4月28日上市以來,藥企同濟堂一直麻煩不斷。營收、利潤甚至並購估值都曾出過紕漏。2018年半年報一出,又被上交所盯上了

  9月12日,同濟堂《關於回復上海證券交易所問詢函的公告》,回答了公司上半年增收不增利等問題,以及補充披露龍海新藥自收購以來的主營業務情況。

  這是同濟堂2018年中報以來,第二次收到了來自上交所的問詢函。第一封問詢函在8月29日下發,提問主要圍繞原同濟堂子公司監利縣華龍藥業有限公司和同濟堂內部控制等情況。

  接連收到兩封問詢函,同濟堂依然鎮定自若。在答覆中稱,其經營穩定、資金充足,並堅持認為,半年報的財務數據完整準確,只是部分內容表述不夠清晰。不過,縱觀同濟堂以往“工作人員失誤”、“助理工作疏忽”,對上交所的答覆可謂輕車熟路。

  但投資者並沒有為同濟堂花樣百出的“疏忽”買單。截至9月14日發稿,其股價已從今年5月的8.88元跌至5.44元,市值也從當時的126億元跌到78億元,蒸發近50億元。

  子公司账目惹質疑

  為何同濟堂這次半年報吸引了上交所注意,原因就出在旗下兩個子公司身上。

  其實,缺席同濟堂半年報的監利縣華龍藥業公司率先成為第一封問詢函的主角。梳理數據顯示,《投資者報》市場研究中心發現,2018年2月,同濟堂對華龍控股已達51%,但同濟堂稱,由於其發現華龍總經理存在涉嫌違反該公司章程及股東會決定,且未經華龍公司董事會批準,未按約定開設監管專戶亦未按股東決定收取和使用該專項增資資金的情形,以華龍公司《公司章程》為判斷依據,同濟堂認為,自2018第一季度開始便失去對華龍的實質控制權,所以不再將華龍公司納入合並範圍。

  如此重大的事情,同濟堂卻未及時向監管機構反映,並把企業章程作為一個判斷依據。仿佛只是在辯解其對華龍總經理違規一事毫不知情,但這並未能洗脫違反企業會計準則的嫌疑。直到目前,同濟堂仍未對華龍公司本次增資款違規使用事項采取追責措施和後續的處置措施,稱還需要綜合評估,實在無法令投資者信服。

  第二封問詢函主角則是同濟堂新近收購的龍海新藥。在其半年報中,同濟堂的商譽账面期末餘額較期初增加5698萬元,增幅達300多倍。同濟堂稱,是由於公司全資子公司同濟堂醫藥有限公司於2018年4月以6624萬元對價取得龍海新藥55%的股權形成。根據同濟堂的回復,龍海需要在2018、2019、2020年分別完成2100萬元、2415萬元和2775萬元的淨利潤目標。可是龍海2017年的淨利潤只有258萬元,不到同濟堂淨利潤的10%。如此看來,同濟堂這次收購並不是一本萬利,很有可能要面臨商譽減值的風險。

  持續盈利仍難掩尷尬

  除了沒頭沒尾的子公司账目外,同濟堂自己的報表也有不少尷尬。報告期內,同濟堂營業收入為51.7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2.44%,但扣非淨利潤為2.3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5.74%。據悉,同濟堂在2015年借殼啤酒花上市時,與交易方簽訂了業績承諾協定,2016~2018年度同濟堂實現的扣非淨利潤不低於4.6億元、5.29億元、5.61億元;如業績未達預期,則啤酒花可以總價1元人民幣直接定向回購同濟堂持有的應補償的股份並予以注銷。前兩年的目標均超額完成,至於今年5.61億元的協定,同濟堂現在隻完成了一半不到。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內同濟堂已先後進行了10次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的補充質押和1次補充流動現金的質押。半年報顯示,同濟堂的控股股東同濟堂控股,及其一致行動人新疆嘉釀、卓健投資累計質押6億股,佔公司總股本的42%。結合本期-5.6億元的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同濟堂的資金鏈緊張程度顯然易見。

  對於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缺口,同濟堂的解釋是銷售規模擴大,對下遊客戶放寬信用額度致使銷售回款減少所致。但據其對上交所回復,同濟堂對藥店普遍采取現貨結算方式,理論上資金風險較低;同時同濟堂使用大篇幅描述其與下遊客戶的良好關係,對現金流問題避而不談。

  錯誤頻出難自圓其說

  比起前幾次“疏忽”,這次因財報描述不當被問詢,同濟堂已是大有進步。回顧同濟堂以往烏龍事件,竟讓人分不清是有意還是無心。

  2017年4月,同濟堂2016年度報告公布後,有眼尖的網友發現其三大營業板塊中,營收增長率最高只有12.09%,還有一個板塊出現負增長,顯然總營收的增長不可能超過12.09%,但報表上總營收竟同比增長13.24%。一個月後,同濟堂終於將其中一個營業板塊的營收增長從12.09%改為13.76%,以符合邏輯。

  2017年6月,同濟堂全資子公司同濟堂醫藥擬出資收購南京同濟堂股份。中銘國際分別采取資產收益法和基礎法,對南京同濟堂股東全部權益進行價值評估,並選定基礎法評估結果8.7億元作為最終評估結論,但該評估報告最後確認估值為收益法評估結果14.8億元,引來了上交所問詢。中銘國際則解釋稱,“公司評估助理工作疏忽,誤將校訂前的《資產評估報告》掃描提交給客戶所致。”

  今年6月,同濟堂推出2017年年度分紅預案,不出幾日,又突然宣布撤銷這一分紅計劃。公告顯示,同濟堂因疏忽未能及時發現公司母公司歷史存在7427萬元未彌補虧損,從而導致了工作程式上的錯誤,並表示會盡快彌補該虧損,再安排公司分紅事項。直到8月28日,同濟堂才再度宣布新增半年度分紅計劃。

  在這一系列事件背後,不禁令人聯想到2010年橫空出世的雲南綠大地財務造假案。該公司曾五度修改財務報表來虛增收入,引起監管部門注意,最後高管紛紛鋃鐺入獄。現在頻繁補充更正報表的同濟堂亦被上交所列入關注名單,只能時刻謹記上交所“客觀審慎、勤勉盡責”的教誨,老實完成業績協定。■

責任編輯:李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