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教育拚的是孩子的成長環境

文:木木(讀史專欄作者)

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教育拚的是孩子的成長環境,更進一步說——拚的是媽!

哈佛大學歷時76年,跟蹤調研268位男士,從少年到老年,調研結果顯示:

這268位男士中,與母親關係親密者,一年平均多掙8.7萬美元。

多掙錢也許並不能直接說明,這些人所受到的教育就是更成功的,但是,這些能夠與母親及其他家人建立親密關係的男士們,他們的人生的確比那些沒有建立好親密關係的,要顯得“繁盛”得多。

“溫暖親密的關係是美好生活的最重要開場。”母親在一個人的人生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無可替代的,母親幫助孩子建議起來的愛和溫暖的親密關係,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終生。

眾所周知,日本和韓國等國家盛產全職媽媽,在這些國度,子女所接受的學校之外的教育大部分由母親來完成,而且他們也相信,由母親全職帶大的孩子,在將來的社會競爭中,更能夠應對意外和挫折,更能夠感知和獲得幸福。

國內近兩年特別流行真人秀節目,其中有一檔節目中,黃曉明的媽媽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大家看了節目之後,紛紛表示,原來黃帥哥這樣的兒子是這樣一位媽媽教育出來的。

黃媽媽對兒子真可謂是“無條件積極關注”,黃曉明從小就得到了來自母親的尊重、愛和溫暖,這也是他成年後能夠一直這麽自信、自我管理和負責、自我主導及主導工作和生活的動力源泉。

相比較於從前的包辦、強製、寵溺、無限期待……現代更年輕一代的媽媽們已經逐漸開始明白了,對於孩子的教育,除了關注有形的學習成績和排名、獎項,除了關注他們會做多少道難題,會什麽才藝,還有更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對自身,對世界和他人建立恰當的認知結構,以及責任意識和自我尊嚴意識的培養。

與之相對應的,是“陪伴而不打擾”、“支持而不替代”等更為合理的教育觀念,讓孩子自己弄清楚自己需要什麽,擅長什麽,想要什麽樣的生活,該如何去走好人生之路,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享受到成就感和樂趣。

一個人在幼年時期,能夠被母親全然接納,就更有可能從事實中獲得成長。

我們通常說“言傳身教”,母親對於孩子教育層面的作用力,更多的是通過“身教”來滲透的。所謂“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母親怎麽做,孩子就怎麽學,而且這種學習是潛移默化式的,是自然而然的。

就像兒歌裡唱的“愛我你就誇誇我,愛我你就抱抱我。愛我你就親親我,愛我你就陪陪我。”母親對於孩子這些自然的行為,實際上就是在對孩子進行著教育和培養。在這種教育下長大的孩子,生命中更多了一些與愛,與溫暖,與自我意識,與責任擔當等的連接,相比較於外在的學習成績、表現等,他們活得更有內在,內心對自己更有價值感。

如今的社會現實是,攀比成風,孩子的世界也不例外,而內心有價值感的孩子,更不那麽依賴於外界評價,更不那麽容易被外在的東西所影響,他們更會在長久的一生中,走出一個健康振奮的良性循環。

從人的生理角度來解析,每個人應對壓力的方式也是由其基因決定的,所以,孩子面對壓力時的情緒跟父母,尤其是母親非常相似。

我們通常總以為,對孩子要多講道理,道理是要講的,但是相比較於空泛的道理,孩子們其實更需要成年人給予他們實際的示範和可供參考的客觀示例。這一點,母親們做得更好,也更容易做到。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

前一陣子,有姐妹為她家女兒學習成績不好而著急,我就在想,等寶寶上學後,我會不會業陷入這種情緒?

應該不會,生活已經教育我明白:任何一件事情,你不把它當成一回事,它就真地不是事。學習成績並不能說明什麽,我勸姐妹也勸自己:天底下沒有笨孩子,他們只是還沒有找到自己的興趣點,不要太焦心,多點耐心,多給他們一點時間。

任何一個孩子,只有看到自己身上的優點,相信自己有能力駕馭自己的生活,才會產生積極的主動的自我完善的意願。即使是一個成年人,也需要被承認和接受,這是正常的心理需求,更何況是一個還沒有定型的孩子,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就像水泥在迫切的尋找模具,你給他什麽形狀,他就會是什麽形狀。

如果我們說:教育拚的是母親,被懂得教育子女的母親帶大的孩子,更有更順遂和成功的人生。可能會有很多人覺得太過於武斷,但是“在真實的概率事件中,隨著事件次數的無限增加,大概率事件獲勝的概率將趨於無限大,小概率事件獲勝的概率將趨於無限小”。

蔡元培先生說 :教育的本質是展個性,尚自然。

所以教育需要做到的,是保護、鼓舞孩子與生俱來的求知欲望。身為母親,更能夠發自內心的為孩子的進步而鼓掌,為孩子的成就而驕傲,也更能夠在孩子失意時給予接納和溫情,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失敗時,給予陪伴和鼓勵。

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學會知識,更是習得一種思維方式,母親在孩子的教育中,更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起清醒的自我意識。

教育的影響很複雜的,有利有弊。而我們目前學校教育的大背景是,先有升學率,然後學校更好一些,是本末倒置,應該是先有好的教育質量,然後學生才能考到好的學校。

我們的教育,教授技藝易,啟發德行難。老師的業績和學生的成績聯繫在一起,這很考驗老師的本職和孩子的心靈。教學,更多是一種熏陶和感染,最後變成一種文化底蘊,而不是實用工具。例如一篇文章告訴孩子哪裡好,帶著孩子們一起念,而不是劃分段落大意,歸納中心思想,分析作者的意圖。

人是環境的產物,環境對於人有著不可忽視的,潛移默化的熏染作用。科學家研究認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動物。”母親種種和風細雨般的行為,帶給孩子的就是積極的暗示,會對孩子的情緒和生理狀態產生良好的影響,激發孩子的內在潛能,從而教育孩子不斷自我更新和成長。

這樣的教育背景下長大的孩子,面對未來,面對莫測與未知的一切,可以更容易,也更平心靜氣地接受自己的命運。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