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四個角度扒一扒,太姥山高山白茶白毫銀針,哪裡來的那麼多親戚?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桃李春風好光景,適宜出門走走。

詩仙李太白,用今日的話說,是個活躍的驢友,足跡遍布大好山川。

自出蜀始,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浪跡天涯,留下的詩篇,秀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

到過江南,煙花三月下揚州;也到過中原,洛陽三月飛胡沙。

瑰麗浪漫的詩句裡,傳神的描畫出不同地域的地理氣候,風土人情。

同時農曆三月時,南方百花齊放,而北方卻因春旱嚴重,黃沙漫天。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理氣候,造就出來的風物,全然不同。

一方水土育一方茶,不同產區下出產的白茶,形香色味,迥然不同。

春茶季以來,常待在太姥山看茶,S師傅忙到腳不沾地,S嫂招呼著我們吃飯。

午飯時間,正在啃雞腿的李麻花,突然樂不可支,獻寶似的發來某條賣白毫銀針的鏈接。

諾,你看看,這樣的白毫銀針!

是今年2019年的嗎?不是,是去年2018年的,但是粗略一看,滿是槽點。

真正的太姥山白茶,怎會生出這樣的怪胎?堪比江南陽春三月飛黃沙!

可見啊,並不是所有自稱太姥銀針的茶,都真的來自太姥山。

金牛座的村姑陳,決定好好扒一扒,這款偽冒的太姥銀針,到底露出了哪些馬腳?

《2》

「偽」太姥銀針槽點一:芽頭過分瘦長!

粗略的掃一眼,就能發現這款自稱太姥銀針的茶,看起來完全不像太姥山產的白毫銀針。

芽頭太長,太瘦!

文章裡剛介紹到這款銀針的採摘時間,是選取去年頭春首採的芽頭。

下文緊接著出現的配圖,卻是又瘦又長的針。

難怪看到這段,李麻花笑得差點把手中的雞腿弄掉。

太搞笑了!

首採的針還長這樣,那它的產區得有多差勁呀。

看官們看到這會兒,若是一頭霧水,搞不清笑點在哪,先來抓準一個重點概念。

頭春首採的芽頭。

頭春茶,白茶中指的是春季出產的茶,這是對出產季的概括,沒甚問題。

這段文字下,配上那芽頭瘦長的圖,最大的毛病點,在於首采二字。

何為首采?首采和頭采一樣,指的是採摘茶樹的第一批芽頭。

和韭菜的頭一茬,是一樣的概念。

試想,沉寂了一個冬天的白茶樹,開春後冒發的第一批芽頭,是場能量的大爆發。

春季的白茶樹,在春風的召喚下,冒發出來的頭茬芽頭,生命力是最為旺盛的,出落的也尤為飽滿肥壯。

這些開春後發出來的頭一撥芽頭,它的身上,積蓄著整個冬天孕育出來的能量,養分尤為充足。

和普通的白毫銀針相比,它的芽頭更短,更胖,更嫩,更萌,身披厚厚的白毫外衣。

為了將其和普通的白毫銀針進行區分,這頭茬採下來的小胖針,被人喚之為頭采米針。

既然是頭采(首采)的銀針,芽頭這般瘦,這般長,是極為不正常的!

尤為是產自太姥高山的頭采米針,採摘的時間,正值早春時節,春寒仍料峭。

地理書上我們曾學過,大致上海拔每升高100米,溫度會下降0.6℃。

相比於平地,太姥山上的氣溫,更低。

受到氣溫的影響,頭采米針在發芽時,常是小心翼翼,試探般將芽頭探出,發育速度慢,個頭短小。

像是那張配圖裡,又瘦又長的銀針,唯有溫度暖和,茶樹抻芽發育速度尤為快時,才會出落成這般模樣。

芽頭噔的一下,快速的冒發出來,模樣長成個瘦竹竿似的,再被人採下,製成茶。

瘦竹竿似的芽頭,也敢自稱太姥銀針,還首採的芽頭,簡直大謬!

《3》

「偽」太姥銀針槽點二:沒有小葉殼!

細看之下,發現這款自稱太姥銀針的茶,怎麼看怎麼彆扭。

拿了S師傅家的正宗福鼎白毫銀針對比後,才發現,原來這款假銀針,沒有小葉殼,就光禿禿的一根針,一枝獨秀。

什麼是小葉殼?

小葉殼不是真的的葉子,而是屬於白毫銀針的保護殼,將芽頭緊緊的包裹著,護在懷裡。

太姥山的白毫銀針,有兩片葉殼,大的那片,形狀尺寸和芽頭一般大小,和芽頭略微分開。

遠看上去,白毫銀針的芽頭,像把帶鞘的利劍,而小葉殼就如劍鞘般,保護著芽頭。

這片小葉殼,民間的稱呼,叫做「旗」。

白毫銀針標準的模樣長相,「一旗一槍」,就是這般來的。

葉殼雖小,卻是辨別正宗福鼎太姥山高山白茶的視覺VI。

芽頭外觀模樣上有無小葉殼,是太姥銀針重要的識別標誌。

圖中的那款「太姥銀針」,這光禿禿的一把針,到底是有何而來,實在令人難以判知。

其一,它肯定不是太姥山出產的針。

正宗太姥山白毫銀針,嚴苛的採摘和工藝標準下,不會製出這樣的禿針。

其二,它的採摘期,太遲。

這樣又瘦又長的芽頭,若說其是頭采,無論如何也是不可能。

就算與普通的白毫銀針對比,它的芽頭也實在過長,過瘦。

推測下來,這樣的白毫銀針,採摘時期必然不會太早。

春白茶的生長髮育,是很有特點的,春茶採摘期裡,芽頭冒發越早,越肥壯。

道理也很淺顯,最早發育的芽頭,茶樹母親提供的養分愈充足,長相出來自然更好。

隨著春茶一路採摘下來,當茶樹難以再孕育出白毫銀針那般粗壯的芽頭,芽頭瘦下去時,就到了白牡丹的採摘季節。

在白毫銀針和白牡丹交接班這個階段,出產的白牡丹,等級是比較高的,民間將其俗稱為牡丹王。

牡丹王的芽頭上,有兩片葉片緊緊的包裹著它,與白毫銀針的小葉殼不同,這兩片葉片舒展起來,是標準的葉,而非殼。

結合圖中那款「太姥銀針」,光禿禿的芽身,又瘦又長的芽頭,若說其是真正的太姥山白茶,最大的可能,是由牡丹王剝葉後得來的!

《4》

「偽」太姥銀針槽點三:色澤灰白!

清代周亮工在《閩小記》中記載:"太姥山古有綠雪芽,今呼白毫……"。

在白茶中,白毫銀針有著綠雪芽的美稱。

芽身是嫩綠的,像一場春雨過後,努力往上萌動的綠草,青翠欲滴。

芽頭表面細密的覆蓋著一層白毫,毫不留縫隙。

遠看上去,就像潔白的雪花覆蓋下的綠草地,青白二色,遙相呼應。

這些芽頭,經過乾燥脫水,製成茶,在含水量極低的情況下,依舊能保留鮮活的色彩,鵝黃新綠。

而細看這款「太姥銀針」,它的色澤模樣,呈現的經是灰白色,太不正常了!

哪怕是2018年的白毫銀針,模樣也不會變成這般樣子。

塵滿面,鬢如霜!

像西遊記裡,通天河中的那隻老龜,鬚髮皆白,盡顯滄桑。

這款2018的白毫銀針,模樣太顯老態了!

並且,若說其是老茶吧,灰白的色澤,老則老矣,但芽頭表面的白毫毛,又太鮮,太亮,太白,不像自然老茶模樣。

真正的白毫銀針老茶,是白毫的顏色和芽身的顏色,是一同深沉下去的。

芽身的顏色,逐漸從嫩綠色調,轉向軍綠色,暗綠色,表面附著的白毫,也一同老去。

存老後的白毫銀針,白毫的顏色,不應像白髮魔女那般,雪白雪白,實在妖異。

芽身色澤滄桑,白毫卻依舊亮麗,這款「太姥銀針」,陳化速度不一致、不協調。

給人感覺像是花了半面妝的徐娘,怎麼看,怎麼彆扭。

《5》

「偽」太姥銀針槽點四:帶白牡丹的葉片!

將這款自稱「太姥銀針」的白茶介紹文,拉到最後,發現了更大的槽點。

咦,這怎麼有帶白牡丹的葉片?

那篇文章裡,介紹到沖泡流程時,那款「太姥銀針」配圖中,赫然出現了一片白牡丹似的葉子。

光禿禿的芽頭群裡,一堆光桿司令中,出現了片不大不小的葉片,實在突兀,一眼就能捕捉到。

眾所周知,白毫銀針的採摘標準,是取自單芽,是不應有葉片出現的。

一旗一槍特徵明顯的福鼎白毫銀針,其芽頭旁的小葉殼,不屬於真正的葉子。

那片大咧咧歸置在芽頭中的葉片,葉態舒展,色澤黃綠,大小規格上接近白牡丹的葉片。

白毫銀針中,怎麼會出現白牡丹的葉子?

在春白茶的採摘過程中,向來都是按照茶樹的自然生長規律,先來白毫銀針,再采白牡丹,最後采春壽眉。

有條不紊,井然有序,次序從來不會亂。

那這片白牡丹的葉子為什麼會出現在白毫銀針中。

或許,是穿越過來的,誰知道呢?

白毫銀針中出現葉片,要麼是採摘時不夠嚴謹,這葉片成了漏網之魚,被採茶阿姨的大手採下。

但細想也不對,白毫銀針的製茶工序裡,最後還有挑剔這一步,會將這些葉片挑揀出來。

這款「太姥銀針」裡出現白牡丹的葉片,體現著其挑揀不精,製茶工藝不嚴謹。

這樣的茶能是好茶嗎?這裡得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6》

真正的太姥山高山白毫銀針,風采是難以比擬的。

假的永遠真不了。

讓人一看,就錯漏百出。

不是所有自稱太姥銀針的茶,都真的來自太姥山!

這樣的「太姥銀針」,無論是太姥山下,太姥山腳,太姥山南麓,太姥山延伸山脈,太姥山旁邊,但實則相差好幾百公里的茶,都不能算太姥山高山白茶。

人怕出名豬怕壯。

太姥山高山白茶,哪裡來的那麼多親戚呢?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