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致父母:讀懂孩子的行為,從審視自己開始

父母眼裡的孩子們都是人間四月天,珍貴、靈動、獨一無二!可是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有時難免做出一些大人眼中的“不恰當行為”,作為家長,找出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

辨別這些行為到底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味調味劑,還是真的存在特殊行為問題需要專業幫助,在前不久舉辦的菁沙龍現場,樂學前沿的資深老師們給了到場家長一個全面的參考答案。

圖文整理|Ruby 編輯|齊琰

01

指責孩子之前,先審視自己

由於每個孩子的個體差異性,有時孩子用來表達想法及需求的行為並不符合其年齡的行為規範,我們通常稱之為“不恰當行為”。就如我們不會去指責一個坐在地上哇哇大哭的一歲孩子說那是不恰當的行為,我們理解TA應該是餓了、困了亦或是哪裡不舒服或者說是需要得到你的關注而已。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做出一些不恰當的行為,當孩子出現不恰當行為的時候,除了斥責、說教,父母還應該學會什麽來幫助孩子呢?在指責孩子之前,我們是否更應該從審視自己開始?

一般來說,父母和孩子的互動方式可以分為三種:

>>嚴格型:過度掌控

父母對孩子一貫以要求和命令的口吻對話,孩子沒有選擇與自由,只能在強權下默默接受父母的指令:“你要這樣做,因為是我說的!”

>>容忍型:不設限制

完全任孩子自由發展,沒有要求和命令,孩子有無限自由的選擇,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正面管教:權威、友善並堅定

給孩子自由,同時對孩子有要求,彼此尊重,在界定的範圍內,孩子可以自由選擇。

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和善而堅定、有尊嚴、受尊重的氛圍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終身受益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

從上對號入座,問問自己,我們是屬於哪一類型的父母?而作為父母,除了掌控自己的行為,我們還需要做的是,重新看待孩子的“不恰當行為”:

孩子是不是沒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孩子本身對自己的行為缺乏了解。比如在課堂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情卻打擾到別的孩子或老師。

孩子缺乏有效的行為技巧,不知道該用什麽方式來正確表達自己。比如在突發事件之前,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被欺負時候,不知道如何反應。

孩子在失落、沮喪後情緒大爆發,對待家長的責備會大叫:你不理解我!在餓了或不舒服時也會有非常壞的情緒。

作為家長,我們首先該辨別到底孩子這些不恰當行為是由什麽原因而起,然後再思考應該以什麽樣的態度去化解孩子的不良情緒、正確對待這些“不恰當行為”。同時要審視的是,我們是否和孩子們一樣經歷著“不恰當行為”

02

親子關係的分水嶺

從生理方面先去了解一下我們的大腦,也許我們會對自己和孩子的行為能夠有一個更為客觀的認知。

法國著名神經學家、精神病學家大衛·塞爾旺·施萊伯博士通過畢生研究,推斷出人體記憶體有兩個腦——認知腦(有自我意識,理性且負責適應外界)和情感腦(無意識,主要與人的求生本能和身體息息相關)

當外部資訊到達大腦,情感腦認識產生在理性腦認識之前,也就是說,人類對所見行為產生的反應是首先到達情感腦,之後才到達認知腦的。

那麽我們自己就需要知道,要少用“情緒腦”,多用“認知腦”

比如,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常常“不把孩子當外人”,加之親子之間天然的力量不對等,常常會不自覺地啟動情緒腦。做作業時,看到孩子不肯做作業、態度散漫,家長往往會火冒三丈地把孩子數落一頓。這是典型的“快快地生氣,慢慢地忘記”。

如果啟動了“理性腦”會怎樣呢?同樣是作業問題,家長也可以這樣思考:這到底是什麽原因?是在學校受了委屈?被老師批評了?還是作業內容比較難?然後,觀察孩子,詢問具體情況,判斷出孩子拒絕的真正原因,並找出相應的對策。

用“情緒腦”還是用“認知腦”,往往是親子關係的分水嶺。

其實,很多孩子的行為都源自於父母的行為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帶孩子,除了需要有牽著蝸牛散步的耐心,以身作則非常重要!

就有如不愛吃蔬菜的父母很難培養出不挑食的孩子;很少看書的父母若要培養出愛看書的孩子也會很難。家長需要改變關注的焦點,不是去責備或懲罰孩子,而是去理解和幫助孩子,用 “認知腦”找到背後的原因,站在同一個高度培養彼此的同理心,解決問題。

推薦書目

1、《正面管教》,[美] 簡·尼爾森 著

書中提到的兒童行為背後的錯誤目的表可供大家參考,當然什麽方法都不可能完全適合所有孩子,都需要根據孩子自身情況去綜合考慮。

2、《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麽聽,孩子才肯說》Adele Faber、 Elaine Mazlish 著

比如孩子說: “今天小玲說我笨,連這道題都不會做”

如果你的回答是:“那你怎麽不會做呢?”孩子會是什麽反應?

如果你能承認並理解孩子的感受,以鼓勵孩子的話語去回應,孩子的反應是不是會有很大的不同?

互換角色進練習:

比如孩子說:“醫生今天給我打針時疼死我了!”

如果你說:“得了吧,哪至於那麽疼”、“你就愛虛張聲勢”、“你哥哥打針的時候就從來不抱怨”......

或者你說:“聽起來還真疼”、“哦,這麽糟糕啊!”“如果有人能發明一種無痛治療過敏症,該有多好啊!”......

這些對話結束,體會一下自己的感受,在與孩子一起分享。

此刻,我們還需要檢測引導教育方法是否合適的4項原則:

1,是否既友善並堅定?(尊重,鼓勵式)

2,是否能幫助孩子感受到歸屬感?是否幫助孩子知道自己是重要的?(與孩子聯結)

3,是否長期有效?(懲罰只會在短期有效,長期有負面影響)

4,是否交給孩子有價值的社交、生活技巧,建立好的品格?(尊重/關心他人/解決問題/可信的/合作)

03

如何預防“不恰當行為”的發生?

舉一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

家長不停地跟孩子重複說:“到時候關電腦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情緒發展線大多為首先裝聾作啞、不予理睬(或討價還價、發脾氣)、叫喊(或咬人或者撞頭自傷),最後家長只能讓他玩電腦,孩子想玩多久玩多久。

如何非命令、控制性的建立常規非常的重要,比如家長可以一開始就和孩子以友善而權威的態度協商建立玩電腦的規則,並且雙方需要遵守協商精神以及制定規範行為的結果,每天規定玩多長時間,一到時間,法則自然啟動,雙方都需要遵守,並且重複和堅持

孩子們要成為真理和原則的追隨者,他們的動力必須來自於內在的自我控制,也就是說,他們必須學會自律。而不論懲罰還是獎賞,都是來自於外在的控制。同時,當問題發生時,我們也要記住:

保持冷靜控制情緒;

確保自己、孩子以及他人的安全;

提示孩子一次用語言表達;

不能因為問題行為而出現妥協;

如果孩子是由於被拒絕而發生問題行為,告訴孩子如何具體表現才可能得到TA想要的。

04

如何幫助孩子學習情緒管理?

父母的態度可以幫助塑造孩子的人生觀。在如何管理內在世界以及如何與外在世界建立聯繫中,父母是都能起到示範作用的。為了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我們還需要管理好我們自己和孩子的情緒,有兩種情緒管理方法:

5-4-3-2-1法則

隨意大聲說出看到的周圍的5件物品,比如電腦、紙張、筆等等。

隨意大聲說出身體能感知的4件事情,比如我的腳在襪子裡好溫暖、屁股下面的枕頭等等。

隨意大聲說出聽到的3種聲音,比如窗外小鳥的鳴叫、肚子餓了的聲音等等。

隨意大聲說出身邊的能聞到的2種氣味,如果沒有就說兩種你最喜歡的氣味。

隨意大聲說出1種物品的味道,比如滯留在嘴巴裡的牙膏的味道,午餐過後的薄荷糖的味道,如果感受不到任何味道,就說一種你最喜歡的味道。

最後深呼吸一口氣……是不是感覺心情平靜了?

Lazy 8 呼吸法則

用一隻手劃8字,如下圖,按照箭頭方向劃到右邊呼氣,劃到左邊吸氣,一直重複這個動作,從而達到身體以及情緒的穩定。

05

哪些行為預示著父母需要專業幫助?

讀懂孩子的行為需要我們蹲下來,站在孩子的高度傾聽他們內心真正發出的聲音,追根溯源,基於理解後才能想辦法解決孩子行為背後的問題,究竟哪些行為預示著父母需要尋求專業的幫助呢?

行為方面

到5個月還沒有笑容和喜悅的表情

到12個月還不會對自己的名字做出就回應

到12個月還沒有牙牙學語的聲音

缺乏眼神交流並且喜歡獨處

模仿技能缺乏

重複刻板行為,比如反覆拍手或者搖晃

沒有發展與其年齡相符的遊戲、社交、溝通或者日常生活技能

常常在課堂上打斷或者打擾他人

過度頻繁的展現出攻擊性行為或者發脾氣

以及其它不符合其年齡規範的不恰當行為

曾經被診斷出:自閉症(ASD)、注意力缺陷及多動障礙(ADHD)、唐氏綜合症、腦部創傷等等

言語方面

孩子已經2歲以上,但是使用的詞匯少於50個,或者比起說話更喜歡通過指向或特定手勢交流

看上去不理解簡單的指令

口吃或者延長聲音或者音節(比如qiqiqiqiqiu、sssssssshe)

說話時候有音調或者音量問題

沒有出現語言進步的跡象

外人觀察到您孩子的語言能力表現低於其年齡水準

孩子有閱讀或者寫作困難

隻使用單字,而非短語或者短句

只要使用元音交流,省略整個輔音,比如 “cat”時隻發“a”

閱讀時候無法根據口令指出正確圖片(比如您說“指貓咪給我看”,孩子只是翻頁或者重複您的話)

重複您的問題

職能方面

運動方面(例如:坐立、爬行、走路)發育遲緩

在投球、接球和踢球方面出現困難

筆跡凌亂難以被閱讀

難以臨摹黑板內容或者手寫複製錯誤

容易被打擾或者煩躁不安

容易疲憊

對某種質地敏感

尋求某種質感,比如玩膠水、食物或者水

尋求運動刺激,比如搖晃或者跳躍

顯得笨拙

心理方面

總是情緒低落

睡眠紊亂,睡眠長度過多或過少

感覺自己無價值,不適當的內疚感

易疲憊

煩躁不安、易怒

身體不適(如:頭痛,肚子痛,胸悶),體檢後仍查不出原因

超出常理的害怕或擔心一些事物或社交場合,並逃避它們

暴躁易怒,對人或動物有暴力傾向,毀壞公物,常說謊,或偷竊

06

對孩子進行教育心理學評估的方法

教育心理學評估的方麵包括思考認知能力、學習水準、學習能力(包括英文的閱讀、寫作及數學)、記憶力、反應速度、注意力、執行功能,行為及社交情緒以及心理情緒等一系列能力,以及與同齡人相比的各方面能力水準。

比如,有些人是聽覺學習者、有些人是視覺學習者,一個人的記憶力可以細分為聽覺記憶力、視覺記憶力等等。這些都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測試出來。專家們可能會根據測試的結果給孩子和父母提出建議,告訴他們什麽是適合孩子的學習方法。

評估涵蓋範圍但不限於:

智力

語言能力(理解和表達)

記憶力

聽覺及視覺學習能力

注意力/專注力

計劃能力

反應(自控力、衝動性)

執行能力(組織能力、時間管理、計劃能力、靈活性)

閱讀能力(閱讀理解、語音識別、單詞認知)

寫作及拚寫

數學能力(計算能力,邏輯與推理)

基本知識的熟練度(閱讀、寫作及計算流利正確性)

聽力理解

口頭表達能力

適應能力

社交及情緒功能

綜上所述,行為,無論恰當與否,都是一種溝通方式。要真正讀懂孩子的行為,還有待父母們自己多從實踐與閱讀中去學習與領會,陪著孩子一起慢慢成長。

推薦書目

《這樣跟孩子定規矩孩子最不會抵觸》 喬治·卡帕卡 著

《有邊界才自由——如何養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 珍妮·特蘭斯伯裡 著

《蒙台梭利育兒全書》 瑪利亞·蒙台梭利 著

《成就孩子——給孩子一個高情商》 陳真、趙卜成 著

《Parenting with Love and Logic》 Foster Cline 、Jimfay 著

《Helping Your Anxious Child》 Ronald M. Rapee, Ph.D. 著

《Taking Charge of ADHD, Russella》 Barkley 著

《情感智商》丹尼爾·戈爾曼 著

《看見成長的自己》 卡羅爾·德韋克 著

《地理思維》 理查德·尼斯比特 著

《可見的學習》 約翰·海蒂 著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