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柴榮主張先統一北方,趙匡胤先南方,誰的主張更有效

二人的思考都經過了考慮、定型、實施、成果,四個部分是連貫的,可以證明兩種方式都可以解決統一問題,柴榮的辦法在五代之前屬於常規做法,甚至在整個中國都是常規做法。趙匡胤則是在北方強敵勢力過大情況下,為了更快更好地解決統一問題而采取的方式。

可以說,柴榮的辦法也有成功的可能。柴榮從實戰上兩次北伐一次失敗,一次因病而退,確實很可惜。總體上,柴榮太年輕了。

(1)柴榮和趙匡胤都在執行王樸的戰略,只不過程度不同

但柴榮、趙匡胤都是走王樸在《平邊策》的戰略——先南後北、先易後難。柴榮在第一次北伐失敗後,按照王樸做了。所以,題主所問的問題並不實際。

柴榮在抑製住周邊勢力、北漢後開始第二次北伐。趙匡胤則在消滅周邊勢力後,準備先消滅北漢再收回幽雲十六州。

表面上看,柴榮的方式很解氣。短期內,收回幽雲十六州,那得多大的臉呀。但問題是,打仗就要有錢,“比較容易”的如果不先統一,等著“群而毆之”嗎?

與遼國幽雲十六州一戰,無論是柴世宗還是宋太祖都堅決主張打回來。沒有誰更正確。只能說柴世宗失敗的可能性更大。當然,你可以通過,兩次與遼國的戰爭世宗打得還不錯,就想當然的覺得柴世宗能力更強、短期內打敗遼國的可能性更大。

周遼戰爭,周軍未與遼軍主力作戰,而且很多是一種“戰術勝利”,與真正的大戰距離還很遠。之所以“戰術勝利”就是因為奪到了北漢的三州四十縣土地。

題主的這個問題正是接續昨天談到的“北宋‘慶歷增幣’的發生,是否可以理解為澶淵之盟的失敗”這一問題,其中我們提到遼國索要“晉陽舊附之區(北漢太原等十州、四十縣),關南元割之縣”這一主張。這一地區正是在柴世宗時期奪回來的。

這段歷史,完全可以回答這一問題。

(2)柴榮在“高平之戰”打敗北漢,進而發動北上意欲“滅北漢”奪幽雲最終燒糧失敗;5年後再次北伐42天勇奪三州,可惜英年早逝

在“趙匡胤的‘義社十兄弟’都有哪些人”這個問題中,我們重點談了“義社十兄弟”崛起於高平之戰,具體過程詳見該文。

高平勝利後,世宗命數萬大軍進攻潞州、汾州、並州。在忻州,契丹軍與周軍對抗,史彥超輕敵冒進被殺,李筠孤身逃歸,周軍兩千陣亡。契丹耶律撻烈率兵援助忻州,符彥卿率部數萬兵退晉陽。最終,在世宗指揮下數十萬糧草被燒毀丟棄,撤軍而退。

由此,整頓內政、兵敗後蜀、三征南唐,到了顯德六年(959年)一月,世宗再次準備北上滅北漢、伐遼國,三月出發僅用42天攻佔三州十七縣,五月得病退兵,六月駕崩。

(3)周世宗兩次北伐都未與遼軍主力接觸

和第一次北伐失敗一樣,周世宗此次出擊契丹,採用的是“突襲戰”“閃電戰”讓敵軍慌亂之際紛紛投降。但周兵所遇遼軍都並非主力部隊,而且其“閃電戰”已經被契丹方面偵查到,遼主已經要求蕭思溫一方面抵抗世宗,一方面準備領兵南下幽州坐鎮。

周世宗與遼穆宗一戰到底如何,歷史很難說。周世宗成功趕上了遼國內亂頻發時期,遼主是遼國有名的昏君。但可惜,老天爺給遼國的時機更好。

想得好,未必做得好。但運用於實際時,往往就要想得難一些、能量積攢更多一些。宋太宗滅北漢後迅速北伐,從實際看有些倉促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