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風濕病有哪些癥狀?

提起類風濕性關節炎,一般只會注意關節處出現的癥狀,實際上這是一種全身出現各種癥狀的疾病。而且癥狀出現的方式並沒有一定的規律。儘管如此,突然出現關節疼痛這樣典型癥狀的情況非常少。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第一次發作時間多數在冬春季節,以每年11月、12月和2月份的發病率最高,對於四川地區的患者而言,除了5~9月以外,其它月份的發病率都較高,尤其在換季時,發作更為頻繁。

下面我們將向您介紹關節癥狀的形式。

急性發作少起病緩慢——晨僵是最典型癥狀

類風濕性關節炎大約有5%~15%左右呈急性發作,超過半數以上起病緩慢。一般來說,關節癥狀雖然是該病最突出的表現,但最初卻不一定出現關節癥狀,而且也不一定是最明顯的臨床表現。

如果您首先感到全身疲乏、食欲不振、消瘦、手足麻木、刺痛,或者伴有全身肌肉疼痛,就一定要注意,這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前兆。



如果不注意,就會出現1~2個關節的疼痛和僵硬,僵硬往往在晨間起床前較為明顯,稱為晨僵,可以持續半個小時到幾個小時,這時關節的外觀並無異常。接著便出現關節腫大和疼痛,逐漸為對稱性多關節腫痛;四肢大小關節呈遊走性疼痛、腫脹;近端指關節具有特徵性的梭形腫脹。

關節腫痛的結果,使活動受到限制,慢慢就出現肌肉萎縮,關節變形。有些病人病變累及顳頜關節,以致張口困難,連吃水果都不方便。

如果四肢的重要關節僵硬變形的話,病人不但喪失了勞動力,甚至連生活也不能自理。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不是一個關節局部的疾病,而是一個全身性疾病。



骨質疏鬆和關節腫脹——小關節滑膜增厚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骨質疏鬆相當常見,而且隨著病程延長髮生率上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骨質疏鬆可能與三方面因素有關:成骨細胞功能減低、溶骨作用增加(可繼發於甲狀腺素增高等)、鈣吸收減少。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關節腫脹主要由關節腔積液、滑膜增生及組織間水腫而致。在炎症早期以滑膜關節周圍組織的水腫及炎細胞滲出為主,在病變中、後期主要表現為滑膜的增生和肥厚。以雙手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及腕關節受累最為常見。滑膜增厚而致的關節周圍囊性感最早表現在小關節。

在晚期,膝關節周圍的囊性感或「麵糰樣」感覺比較常見,關節腔積液是關節腫脹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多個關節出現慢性疼痛——左右對稱的關節處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癥狀在大多數情況下,具有多個關節同時並且左右對稱出現癥狀的特點,另一個特徵就是癥狀會長期持續。

這樣的炎症被稱為多發性關節炎,最初的時候即使是一個關節發生癥狀,也會逐漸蔓延到全身的關節。相反,如果癥狀一直停留在一個部位,那麼一般會考慮是其他疾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初的癥狀一般會出現在手指和腳趾、手腕等一些小的關節處。特別是從手指第2關節到第3關節逐漸腫大。有人是因為難以戴取戒指才發現異常的。緊接著,腳趾、腳腕、手腕、膝蓋、肘部、股關節、頸椎等大的關節處會陸續出現癥狀。

此外,有時也會從大的關節處突然發生癥狀。四川人當中,很多人膝關節容易發生炎症,關節液聚積導致關節異常腫大。如果頸椎出現癥狀的話,神經會受到壓迫,同時會發生麻痹等神經障礙的癥狀。


除關節軟骨外,滑膜、骨膜、韌帶及肌腱均受3種神經纖維支配,它們感受關節的運動(本身感覺)及主要傳導各種不良刺激。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這種刺激可來自攝護腺素、緩激肽及P物質,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關節滑膜和軟組織水腫及細胞浸潤。同時,神經纖維對去甲腎上腺素及末梢去電荷的敏感性增強,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疼痛和觸痛的另一個因素。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疼痛難以量化,程度往往因人而異,與炎症部位、積液形成速度及量的多少有關:關節滑液出現較慢或病程較長者疼痛或觸痛較輕;滑液多者疼痛及觸痛反而較輕或僅感關節發脹。不少患者有明顯關節處疼痛及按壓痛,嚴重者可有拒按等重度疼痛表現。

上肢關節表現——關節疼痛和腫脹居多

顧名思義,絕大多數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還是以關節疼痛和腫脹起病。首發關節的部位及數目則因人而異。隨著病程的進展,受累關節往往增多,病變程度逐漸加重。那麼,上肢關節有哪些表現呢?

①手關節:四川地區幾乎全部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都有手關節受累。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及腕關節病變最為常見,而且常常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最早出現癥狀的關節,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壓痛、握拳不緊及晨僵。有些患者可出現「扳機指」或「鉸鏈-解鎖」現象,即關節在活動中突然「卡住」,經緩慢活動後「松解」,可伴有輕微或明顯的局部疼痛。

②腕關節:腕關節伸側的瀰漫性軟組織腫脹及壓痛是其特徵性表現,主要是由於伸腕肌腱鞘炎及其鄰近組織炎症反應引起。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腕關節伸側有時可觸及類腱鞘囊腫的囊形結構。可見腕伸側局限性隆起有「漂浮」感,按壓後隆起消失。在腕關節掌側也可出現滑囊積液、組織水腫和囊性物,滑囊及局部組織水腫可壓迫正中神經,導致腕管綜合征。腕關節病變發展引起腕骨關節間隙變狹或消失,骨破壞及強直。

③肘關節: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肘關節較少受累。但隨著病程進展,約半數病人可出現肘關節受累的表現。部分患者甚至無明顯疼痛,直至出現明顯肘關節伸直受限時才引起注意。手和肩關節對肘關節的代償作用,可能是肘關節受累不被注意的原因之一。

④肩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肩關節受累相當常見,全關節受累時,可見整個肩部腫脹、肩部活動受限和疼痛。

⑤胸鎖及肩鎖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多有此關節的受累,一般有關節局部的疼痛、壓痛及軟組織腫脹,向患側臥位時關節疼痛加重。在晚期,可出現這些關節的半脫位。



下肢及其他關節——疼痛、囊腫和病變

類風濕性關節炎除對上肢關節的累及外,對下肢及其他關節也可以有所累及。

①足和踝關節:約30%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有足關節受累。可形成近端趾間關節「上翹」畸形,病變延長時,可出現拇趾外翻、拇趾滑膜炎及蹠趾關節腱鞘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很少有近端趾間關節受累。

②膝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膝關節受累很常見,發生率可達到90%,以膝關節為首發部位的佔1%。表現為膝關節疼痛、腫脹及活動受限。膝關節是最易發現關節腔積液的部位。部分病人為減輕局部疼痛,經常使膝關節保持在屈曲位置,時間一長,常出現膝關節伸直受限及屈曲攣縮。

③髖關節:約半數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出現髖關節受累,以髖關節為首發癥狀者不足5%。可出現髖關節活動時疼痛,內旋受限或腹股溝區疼痛。

④骶髂關節:約有10%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有骶髂關節受累,可為單側或雙側病變,大多數患者無明顯腰骶部疼痛。

⑤顳頜關節:超過半數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病程中出現顳頜關節病變,但其受累程度可以相差很大。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腫脹及張口受限,以致不敢咀嚼。偶爾可出現局部急起疼痛,患者因疼痛不能咬合,有時患者可聽到顳頜關節「咿扎」聲音。

⑥脊柱關節: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約有20%~30%的患者伴有寰杓關節受累,該關節屬可動滑膜關節,其活動可控制聲帶張力,從而影響發聲,以致出現聲音嘶啞或咽痛。在中、重症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該關節病變發聲率可達54%。除寰杓關節外,其他頸椎關節、胸及腰椎關節受累少見。

⑦聽骨關節:有聽力異常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38%伴鼓膜張力增加,這種異常與聽骨小關節滑膜炎、滑膜及軟骨組織侵蝕致聽骨變短有關。聽力下降可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控制好轉。



全身出現的各種癥狀——皮下結節和內臟癥狀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炎症蔓延全身的結果,除了關節癥狀以外,有時候會引起出現各種伴發癥狀。為了伴發癥狀的預防和早期治療,有必要進行定期的檢查。

①皮下結節: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有10%出現這種癥狀,別名也叫風濕結節,皮膚下長出1~2cm大小的硬塊,在膝、肘、腳跟等容易受到突出骨頭壓迫的部位出現,沒有疼痛感,有時會變小或者消失;

②倦怠感和疲勞感: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經常會有全身倦怠感和疲勞感。在炎症嚴重時會出現低熱、食慾缺乏和體重明顯減輕的情況;

③間質性肺炎和胸膜炎:胸膜炎發生時,胸部會積水,並出現發熱、咳嗽和胸痛癥狀。肺間質組織發生癥狀叫間質性肺炎。運動時會發生氣短或者呼吸困難,如果間質進一步纖維化,就會轉變成肺纖維化病,肺功能減弱;

④鞏膜炎或口乾:包圍眼球的鞏膜發生炎症時,角質就會充血,有時會眼痛或者引起視力障礙,此外如果和舍格林綜合征同時發病的話,淚腺就會出現炎症,流淚困難,眼球乾澀疼痛,還有引起唾液腺和腮腺炎症,導致口乾或者耳朵下方腫大,因為唾液減少,也容易產生齲齒;

⑤心肌炎和心膜炎:流向心臟的血管如果發生炎症的話,就會引起心肌炎、心膜炎等疾病,出現心悸、氣短、胸悶、胸痛等癥狀;

⑥伴隨血管炎症的癥狀:血管炎就是血管發生炎症,此時,全身的氧氣和營養不能順利輸送,各處的臟器就會發生疾病,如此一來治療就會變得非常棘手。血管炎多發的類風濕性關節炎被認定為疑難病症,這類佔類風濕性關節炎中的比例為0.7%~1%,發病率不高;

⑦貧血: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貧血特徵是,不僅血液中缺少鐵元素,吸收鐵元素的能力也很差。因此西部痛風風濕醫院認為,治療時僅僅服用鐵元素藥物效果並不理想。不過,隨著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炎的有效治療,貧血也會得到改善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轉發+收藏你身邊需要人

推薦一個高考志願填報系統給莘莘學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