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16歲少年心臟停止3小時:被奇蹟般救回腦功能恢復,三大關鍵不可少

10月18日中午,年僅16歲的阿傑(化名)不幸突發心臟驟停,命懸一線,一場和時間賽跑的生命急救由此拉開。幸運的是,他在心臟停跳近3小時後竟被「奇蹟」般救回!

據了解,劫後重生的阿傑目前腦功能恢復很成功,認知語言及運動功能也恢復較好。截至記者採訪時,他已可以下地自主走路。

16歲少年猝然倒地心跳沒了

2018年10月18日中午12時許,16歲的阿傑像往常那樣準備去吃午飯,結果突發心臟停跳,猝然倒地。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急救醫護人員到達時,阿傑躺臥在地,面如死灰,四肢紫紺,一位老人家和一位年輕人正在輪流為他進行胸外心臟按壓。

醫務人員快速穿越圍觀人群進行急救。然而情況並不樂觀,阿傑出現的是心跳驟停中的一種——心室纖顫,電除顫一次、兩次、三次、四次…… 在救護車上,醫護人員一路持續胸外心臟按壓,剛到醫院急診搶救室,一名當班的護士立馬上前接替胸外按壓,甚至顧不上自己有孕在身。據了解,救治過程中前後共有近十位醫護人員為阿傑進行胸外按壓。

注射腎上腺素、建立高級人工氣道,給予呼吸支持,一系列措施均未能幫阿傑恢復心跳和呼吸,阿傑被送入重症醫學科(ICU)繼續救治。

「人工心肺」為他帶來新鮮血液

來到ICU的時候,阿傑心跳停止已經超過1小時,遠在潮汕老家的母親在電話那頭已經泣不成聲,哭著求醫生無論如何都要救救她的孩子。

ICU副主任張振輝教授介紹,正常來講,只要心跳驟停超過六分鐘,大腦沒有得到足夠的血液和氧氣,就會有不可逆的損傷,甚至死亡……阿傑的瞳孔還沒散大,說明阿傑的腦功能尚存。在場的醫護人員明白長時間心跳停止對阿傑意味著什麼,但是只要有一絲希望,就要盡一切努力。

情況緊急,張振輝當機立斷做出了上人工體外膜肺(ECMO,「人工心肺」)的決定。人工膜肺技術能把低氧的靜脈血充分氧合後變成動脈血,再通過離心泵,把富含氧氣新鮮的血液供應到全身,即使心臟和肺都不能工作,大腦和其他重要器官也不至於缺氧壞死。

把兩條比血管稍微細一點點的管子插到動脈和靜脈裡是ECMO的關鍵點。張振輝表示:「平時操作已不容易,更不用說現在患者沒有自主心跳,全靠心肺復甦維持的一點點血供,再加上心臟按壓患者身體的晃動,血管穿刺就像是在一艘大風大浪裡顛簸的小船上穿針引線那般困難。」好在ICU之前開展的超聲引導血管穿刺這一技術,讓血管在超聲下無所遁形,成功完成了置管。

當紫黑的血液從阿傑身體中流出來,經過ECMO的氧合變成鮮紅色的血液回到阿傑的動脈裡面,醫務人員感到了一絲寬慰,但心還暫時不能不下,因為阿傑還未恢復自主心跳,這時心跳已停止了2小時40分鐘。

心臟停跳近三個小時又「活」了回來

在ECMO的幫助下,阿傑的面色從死灰逐漸變的紅潤,說明他身體的氧供在好轉,這是讓心臟恢復自主心跳的好機會。醫護人員為阿傑實施了電除顫,但是由於缺血時間過長,阿傑的竇房結也是久久不能喚醒。經驗豐富的ICU醫生,一早為這種情況準備的起搏器開始運作,電除顫4次後,阿傑停跳了近3個小時的心臟,終於發出了輕微的咚咚的心跳聲。「這簡直就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聲音!」張振輝感慨。

該院急診科主任醫師葉顯智認為,身邊人及時的胸外按壓、急診團隊持續高品質的心肺復甦,再加之「人工心肺」的及時使用,這三點是阿傑被成功救回的關鍵,尤其是目擊者第一時間的胸外按壓。

他提醒,呼吸心跳驟停病人救治講究「黃金四分鐘」原則,如發現身邊有人突發心臟驟停,一定要及時進行有效胸外心臟按壓,並及時撥打120急救電話。

各器官功能逐漸恢復

隨後幾天,醫護人員詳細討論分析病情,細化每一步治療方案。值班人員晝夜堅守在床邊,不放過一絲一毫的病情變化,為仍處於深昏迷的阿傑進行亞低溫腦保護,同時還進行了心臟、肝臟、肺臟、腎臟、消化系統、凝血系統、神經系統等功能的維護和保護。血管外科醫師也為阿傑建立了足部血管的遠端灌注,預防下肢缺血壞死。

在ECMO支持下的第3天,阿傑動了一下手指,這一刻讓大家興奮不已。進入第5天,循環已經穩住了,經過慎重的考慮,拔除了ECMO的支持。入院10天時,阿傑已經比較清醒……好消息一個接著一個。阿傑的器官功能逐漸恢復,所給予的人工支持就一點一點地在減少。入院第25天,阿傑終於撤除呼吸支持,實現自主呼吸。

心肺復甦以後,腦功能復甦尤為關鍵。據該院康復科主任陳艷教授介紹,目前阿傑腦復甦很成功,認知語言及運動功能恢復較好,截至記者採訪時他已能下地自主走路。

延伸閱讀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目睹過心肺復甦的過程,許多患者也的確因此從鬼門關被拉回來。

那麼,心肺復甦是絕對有效的嗎?非專業人士如何掌握心肺復甦的方法,以及實施時應注意什麼呢?還有,哪些突發情況下不能做心肺復甦?

八成心源性猝死因冠心病

關於猝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是指平時身體健康的人、雖有疾病但病情穩定或好轉的患者,在6個小時之內發生的非創傷不可預期的突然死亡。在臨床醫學上,猝死更側重於表述為一種嚴重的疾病狀態,它和腦死亡不一樣,在發生後是有機會被成功搶救的。數據顯示,全世界因猝死而死亡的人數佔總死亡人數的15%至30%左右,中國每年有近60萬人發生猝死。在現階段,猝死已經成為危及大眾的全世界公共問題,大多數發生在家裡、工作部門、醫院以及工作場所等。發生於家中或院外的猝死佔80%左右,其中有25%發生於睡眠中。

關於猝死,有一個「80%現象」:80%的猝死是心源性猝死,80%心源性猝死的病因是冠心病,80%的患者出現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顫動。醫學上把猝死分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是由於心臟原因導致的突然死亡,最常見的病因是冠心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穩定心絞痛。在年輕人的心源性猝死中,川崎病、先天性冠狀動脈起源異常、心肌病、心律失常也是常見病因。

非心源性猝死的原因除了肺栓塞、嚴重的支氣管哮喘、張力性氣胸、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外,腦乾出血、羊水栓塞、嚴重創傷、出血、雷擊、溺水、窒息、高溫及低溫等因素也可以導致猝死。

隨著年齡增加,猝死的幾率也在增加,這也與冠心病隨著年齡增加有關。多數猝死患者事先並無明顯癥狀,或僅有乏力、胸悶、心悸等不特異的感覺。猝死發生時患者的心臟和(或)呼吸驟停,體內有效的血液循環和氧氣輸送停止,會發生突然的意識散失或伴有短暫抽搐,外周動脈博動消失,呼吸斷續、呈嘆息樣,隨即停止,聽不到心音,瞳孔散大。4分鐘左右,人體即可進入生物學死亡期,發生不可逆的細胞死亡,特別是腦細胞受到的影響最大。

最佳急救在猝死發生1分鐘內

猝死一旦發生會有嚴重的後果,應立即給予及時救治包括立即實施心肺復甦、高級生命支持和治療引起猝死的原發病等。由於約80%的猝死發生在家中、工作部門或公共場所,所以目擊者或者被求助者對患者心臟驟停的判斷及心肺復甦技能的掌握顯得極其關鍵。但現實是普通民眾急救知識缺失,在遇見這樣的突髮狀況時,大多能做到打電話求助急救中心,而不能有效及時地進行心肺復甦。

心肺復甦是對發生心跳和(或)呼吸驟停的患者採取人工通氣、人工循環、電除顫等方法,幫助其恢復自主呼吸和心跳的一種急救技術。在發生猝死的第一現場,心肺復甦對於救助患者至關重要。

猝死發生1分鐘內開始心肺復甦,成功率可達80%至90%,4分鐘內的成功率下降至50%左右,6分鐘後的成功率下降至4%,10分鐘後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據統計,心肺復甦開始得越早,搶救患者成功的幾率就越高,每延遲1分鐘,成功率就大幅下降。所以,時間就是生命,現場目擊者或者施救者能立即判斷出呼吸和(或)心跳驟停並儘快實施心肺復甦十分重要。

當然不是所有情況下心肺復甦都可以挽救生命。首先,伴有胸部開放性損傷、肋骨多發骨折、胸廓畸形的猝死,心肺復甦可能導致新損傷的出現,傷及心肺和肝臟;第二,患者因腦外傷等原因導致昏迷,而呼吸心跳仍然存在,胸外按壓會造成肋骨和心肺的損傷而加重病情,所以在心肺復甦前要判斷患者有無呼吸、心跳;第三,慢性病、癌症患者終末期出現的心臟驟停,心肺復甦可能也無法挽救他們的生命。

但是,在猝死突發現場,不容易迅速判斷原因,這給如何施救帶來很大阻礙。

非專業人士能否實施心肺復甦

在醫療機構,醫護人員都接受過嚴格的心肺復甦培訓,而往往在發生猝死的現場,目擊者或施救者都是沒有經驗的非專業人員。那麼,普通民眾有沒有可能實施有效的心肺復甦?

根據國際最新心肺復甦指南的建議,非專業的現場目擊者或施救者要非常短暫、迅速地判斷和識別出發生猝死的患者,以便儘快開始心肺復甦的施救。當患者對於呼叫無應答、沒有呼吸、不咳嗽、對刺激無任何反應(如眨眼或肢體移動等)時,即可判定為心跳/呼吸停止,這時可請圍觀者呼叫急救中心並告知詳細地址以便急救人員迅速到達,並立即開始心肺復甦。

同時,國際指南推薦,對於沒有任何培訓經歷或者隻培訓過胸外按壓的施救者,可以隻連續實施胸外按壓,這也是有效的;如果接受過心肺復甦的正規培訓,可以進行胸外按壓和人工通氣。

具體來說,患者須仰臥在堅固的平板床或地上,施救者位於其右側,按壓點位於患者胸骨下端和兩側乳頭連線相交處,雙手掌根同向重疊,十指相扣,掌心翹起,手指離開胸壁,雙臂伸直,上半身前傾,以髖關節為支點,垂直向下、用力、有節奏地按壓;按壓與放鬆的時間相等,深度至少5厘米但不大於6厘米,放鬆時保證胸壁完全複位;按壓頻率100次-120次/分鐘,按壓和通氣比為30:2,即按壓30次,連續人工通氣2次。注意,心肺復甦前需要清理患者口腔保持氣道暢通,壓頭抬頜,使頭部後仰,後仰程度為下頜、耳郭的連線與地面垂直,口對口或口對鼻吹氣。

需要提醒的是,持續進行胸外按壓搶救時,不要輕易中斷或中斷時間不要大於10秒,堅持到專業急救人員的到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