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復旦腫瘤醫院年手術麻醉量4.5萬例 「幕後英雄」守護腫瘤病人生命

圖說:繆長虹教授工作照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一台手術的成功,主刀醫生的精湛技藝令患者讚歎,但是「幕後英雄」麻醉醫師卻很少有人問津。隨著麻醉學科的發展以及患者對醫療舒適性、安全性要求的提高,麻醉醫師除了為手術保駕護航之外,在圍術期管理、腫瘤免疫保護、癌痛治療、舒適化醫療、術後鎮痛等領域也大顯身手。

3月的最後一周為「中國麻醉周」,記者走訪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麻醉科、ICU主任繆長虹教授坦言,時至今日,公眾對麻醉的認知有了進一步提升,但依然有人對麻醉科的工作性質、內容和內涵不清楚,麻醉醫師也常常被簡稱為「麻醉師」,地位尷尬。實際上,在醫療行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外科醫生治病,麻醉醫師保命」,也正體現著麻醉醫師「生命守護神」的地位。

麻醉醫師不是「打一針讓患者睡著」這麼簡單

很多人對麻醉醫師的認識停留在「打一針讓患者睡著」這麼簡單,然而事實絕非如此。「對麻醉醫師而言,讓患者入睡僅僅只是第一步,更為重要的是麻醉後及手術全程乃至圍手術期對患者生命體征監測及對人生理機能進行調節與調控。」繆長虹教授說。

對該院麻醉醫師而言,儘管人員緊缺,但仍需承擔30間手術室日均155台左右的手術麻醉量,幾乎每天「相伴到黎明」。繆長虹教授介紹,2012年時該院手術麻醉量僅為1.9萬多例, 2018年已達到了4.5萬例。手術室「網紅鐘」紀錄了麻醉醫師辛苦的日日夜夜,工作到凌晨2時、甚至清晨6時是常有的事。

「良好的麻醉是確保外科醫師順利進行手術的先決條件。」繆長虹教授表示,麻醉醫師不僅要保證手術病人安全舒適無痛地接受外科手術,還需要密切監測和維持手術病人的呼吸、心跳、血壓及體溫等生命體征的平穩,及時處理隨時可能出現的危及生命安全的異常情況,保障手術病人各個重要臟器功能的正常運行,直到手術結束和麻醉作用逐漸消失。

麻醉醫師的工作範圍遠不局限於外科手術的麻醉,還包括疼痛治療、重症醫學、無痛胃腸鏡、無痛介入等等,這些日益增加的需求對麻醉科帶來了越來越大的挑戰。「過去麻醉科只和外科發生交集,現在我們要與全院科室打交道,工作超過14個小時的情況很普遍。」這種工作狀態和工作強度,在全國範圍看來,都很普遍。

腫瘤醫院高齡病人多、麻醉難度大

腫瘤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社會發展的疾病。我國每年腫瘤新增病例高達380萬,每年因患腫瘤死亡人數高達220萬。以外科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依然是這些實體腫瘤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而手術就需要麻醉,繆長虹說:「我們麻醉學科和其他綜合醫院麻醉科相比,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在腫瘤醫院,高齡患者非常多,手術複雜程度高、術中突發事件多,這無疑給麻醉醫師帶來更大的工作難度。」

對腫瘤醫院麻醉科來講,麻醉醫師不僅要考慮如何做好每一台腫瘤患者術前評估以及圍手術期麻醉管理,更為重要的是如何維護好腫瘤患者抗腫瘤免疫功能,儘可能改善腫瘤患者長期預後和轉歸,因為到目前為止,腫瘤患者術後的轉移複發依然是影響腫瘤患者預後和長期轉歸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眾多影響腫瘤轉移複發的因素中,手術、麻醉、應激和圍術期麻醉管理所致圍手術期免疫功能變化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繆長虹教授帶領團隊基於臨床和基礎研究結果,提出「優化圍術期麻醉管理可保護患者腫瘤免疫功能,有助於減少腫瘤的複發與轉移」。團隊發現,靜脈麻醉(TIVA)中的常用藥物丙泊酚可以作用於NMDA受體,抑製胰腺癌細胞的遷移,並通過干擾有氧糖酵解作用,抑製結腸癌細胞的侵襲和轉移。該團隊還創新性地提出通過圍術期禁食可抑製M2型巨噬細胞極化,改善小鼠抗腫瘤免疫功能並減少腫瘤轉移。此外,該團隊在世界上首次發現MFHAS1、COL11A1等作用於抗腫瘤免疫系統並參與調節腫瘤惡性進程的治療新靶點;「手術創傷可通過程序性死亡受體-1(PD1)通路抑製T細胞免疫功能」等研究結果,為圍術期保護患者抗腫瘤免疫功能,優化腫瘤患者麻醉管理提供了幫助和指導。以上一系列創新成果獲得了2018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這一切說明了麻醉科在臨床醫學尤其外科領域中的作用,正因為如此,國內外的一些醫院已將「麻醉科」更名為「圍術期醫學科」,這是對麻醉醫師工作內容更為全面的描述。繆長虹教授認為,麻醉醫師要不斷學習、不斷完善、不斷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質,時刻關注麻醉學和麻醉相關學科的發展乃至前沿動態,才能滿足患者對麻醉醫療服務和質量日益增加的需求。

希望社會關注麻醉醫師現狀

20世紀80年代,我國成立了第一個麻醉學科,隨著這些年的發展,麻醉學科在臨床、科研等方面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但是麻醉醫師隊伍結構、數量、質量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明顯差距。數據顯示,發達國家麻醉從業人員2.5-3名/萬人口,我國僅為0.6-0.7名/萬人口。而醫學生願意選擇這個專業的人本來就不多,又很難成「名醫」,因此,麻醉醫師短缺的現狀短期內難以解決。

2017年,53歲的中山大學附屬東華醫院麻醉科主任劉才堂突發心臟病死亡;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也有一名25歲的麻醉科規培住院醫師猝死。近10年來,猝死的麻醉醫師數量不少,在醫療圈引起不小震動。

繆長虹教授認為,全國範圍內舒適化醫療的推廣帶來了日益增大的麻醉需求,但由於既有體制、社會認知度不高等諸多原因導致麻醉醫師緊缺,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舒適化醫療的推廣。

一百多年前的1842年3月30日,美國喬治亞州朗醫生成功實施了世界上第一例乙醚麻醉,經過多年的宣傳和努力,1993年起,美國確定每年的3月30日為國家醫師節。2017年起,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將每年3月30日國際醫師節所在的這一周確定為「中國麻醉周」,旨在提高社會對麻醉學科的認知度,吸引更多人加入麻醉學隊伍。繆長虹教授說,近幾年,國家越發關注麻醉學科的發展。去年8月8日,國家衛健委、發改委等聯合制定了《關於加強和完善麻醉醫療服務的意見》。繆長虹教授強調,希望通過這一些列的政策,政府部門尤其具體職能部門能在麻醉醫師的人才培養、收入待遇、醫師培訓、成長通道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保障麻醉醫師更好地生存與發展,優化麻醉醫師結構和人才隊伍、努力促進麻醉學科健康發展。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