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劉備取益州,龐統提出上中下三計,為何劉備要用中計呢?

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於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對於龐統獻上的這三條計策,上策很可能用最小的代價、而且是最快的時間拿下巴蜀之地。至於下計,則是比較穩妥的計策,也即回到荊州,對益州緩慢圖之。但是,對於已經要和益州牧劉璋決裂的劉備,卻選擇了中策。那麽,問題來了,劉備為何最終選擇了中策呢?

首先,建安十六年(211年),法正奉益州牧劉璋之命到荊州,迎接劉備入益州共拒張魯。法正私下向劉備獻秘計,請劉備借機謀取益州。到了公元212年十二月,劉備已經在葭萌關屯駐一年。對於這個時候的劉備,顯然不能一直在益州耗下去了,要麽取益州,要麽回荊州。在奪取巴蜀之地上,當時在劉備身邊的謀士龐統提出了三條計策。其中,上策為:挑選精兵,晝夜兼行直接偷襲成都,可以一舉而定益州;中策是:擊殺楊懷、高沛等蜀中名將,而後進兵程度;下策為:回到荊州,慢慢進圖益州。

在獻上了“上中下三計”後,龐統還向主公劉備強調,必須盡快做出決定,如果還是在益州猶豫不決,很可能會遭到劉璋的疑心。對此,劉備經過深思熟慮後,選擇了中計。究其原因,在於上策和下策都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一方面,就下策來說,回到荊州是比較容易,但是,想要再次進攻益州,勢必會遇到劉璋的嚴防死守。更為關鍵的是,在漢末三國這一歷史階段,留給劉備打下地盤的時間是比較有限的。在荊州,劉備雖然佔據了五個郡,不過,這也讓他直面曹操和孫權這兩個諸侯的壓力。

同時,公元212年前後,曹操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橫掃羌、氐,虎步關右,涼州地區基本平定。在擊敗馬超,擁有雍州、涼州之地後,曹操下一步的目標,自然是就是漢中張魯和益州劉璋了。為此,劉備如果回到荊州,很可能就錯失了奪取巴蜀之地的最佳時機了。再多等幾年的話,說不定劉璋和張魯一起投降了曹操。所以,下策顯然是不可行的。另一方面,就龐統提出的上計來說,晝夜兼行直接偷襲成都,雖然收益很高,但是風險也是最大的。劉焉、劉璋父子在益州經營多年,不是那麽容易被劉備偷襲的。

最後,在劉備行軍的途中,很有可能就被劉璋獲得消息了。而且,成都是益州的中心城池,不是那麽容易攻打下來的。只要劉璋堅持幾個月,再派遣手下切斷劉備的糧草供應,到時候劉備不但拿不下益州,甚至可能和龐統一樣喪命於此。換而言之,劉備選擇中策,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決定。之後,劉備依計而行。斬楊懷高沛,揮兵直指成都,一路勢如破竹,所經過的地方都順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不過,因為龐統戰死雒城,加上劉璋的激烈抵抗,劉備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帶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陽,歷經三年左右才攻打下益州。劉備在奪取西川後,追賜龐統統為關內侯,諡曰靖侯。後來龐統所葬之處遂名為落鳳坡。

文/情懷歷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