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肝硬化腹水中醫診療專家共識

一、肝硬化腹水

病名

肝硬化腹水以腹部脹滿、小便短少、甚則腹大如鼓、皮色蒼黃、脈絡暴露為主要表現,屬於中醫「鼓脹」範疇

肝硬化腹水臨床表現以腹大如鼓、皮色蒼黃、脈絡暴露為主者,符合中醫「單腹脹」的證候特點;臨床表現以腹大、動搖有聲,皮膚粗黑,下肢水腫為主者,符合中醫「水臌」的證候特點;結合典籍,中醫病名為「鼓脹」為宜。

肝硬化腹水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進行性、瀰漫性肝病終末期階段的併發症,可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膽汁淤積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藥物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血吸蟲病等引起。

二、中醫分型和治療

證候診斷具備主證① + 另一主症1項,次證2項,參考舌脈,即可診斷。

1、氣滯水停證

主症:①腹大堅滿,叩之如鼓;②兩脅脹滿;③脅痛走竄不定。

次症:①飲食減少;②食後作脹;③噯氣不適;④小便短少。

舌脈:①舌質淡紅,苔白膩;②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行水散滿。

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嶽全書》)合胃苓湯(《普濟方》)。

藥物:柴胡、枳殼、芍藥、甘草、香附、川芎、茯苓、蒼朮、陳皮、白朮、官桂、厚樸、澤瀉、豬苓、生薑、大棗。

加減:腹脹明顯者,加大腹皮、萊菔子、木香;兩脅脹滿疼痛者,加鬱金、延胡索、蘇木。

2、脾虛水停證

主症:①腹大脹滿,按之如囊裹水;②乏力;③食欲不振。

次症:①面色萎黃;②顏面、下肢浮腫;③小便短少;④大便溏薄。舌脈:①舌苔白滑或白膩;②脈緩。

治法:溫中健脾,行氣利水。

主方: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實脾飲(《濟生方》)。

藥物:人蔘、白朮、茯苓、炙甘草、附子、乾薑、厚樸、木香、草果、檳榔、木瓜、生薑、大棗。

加減:濕濁中阻,噁心嘔吐者,加陳皮、竹茹;肢體沉困,小便短少者,加車前子、澤瀉。

3、濕熱水停證

主症:①腹大堅滿,脘腹撐急;②腹痛拒按;③身目發黃。

次症:①口乾;②口苦;③渴不欲飲;④小便短黃;⑤大便秘結或溏垢。

舌脈:①舌質紅、苔黃膩;②脈弦滑或數。

治法:清熱利濕,攻下逐水。

主方:中消分滿丸(《蘭室秘藏》)合茵陳蒿湯(《傷寒論》)。

藥物:厚樸、枳實、黃芩、黃連、知母、法半夏、陳皮、茯苓、豬苓、澤瀉、砂仁、乾薑、薑黃、人蔘、白朮、甘草。

加減:小便赤澀不利者,加滑石、通草;下肢浮腫明顯者,加車前草、赤小豆

4、血瘀水停證

主症:①腹大如鼓;②腹壁青筋暴露;③脅肋刺痛,固定不移。

次症:①面色黯黑;②面頸胸臂有絲狀血痣;③肌膚甲錯;④渴不欲飲。

舌脈:①舌質紫紅或有瘀斑,苔白潤;②脈細澀。

治法:活血化瘀,行氣利水。

主方:調營飲(《證治準繩》)或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

藥物:川芎、赤芍、大黃、莪術、延胡索、當歸、瞿麥、檳榔、葶藶子、赤茯苓、桑白皮、大腹皮、陳皮、官桂、細辛、甘草、五靈脂、桃仁、牡丹皮、烏葯、香附、紅花、枳殼。

加減:脅下痞塊,刺痛明顯者,加丹參、鱉甲;腹水頑固不消,可加益母草、澤蘭、水紅花子。

5、脾腎陽虛水停證

主症:①腹大脹滿,形似蛙腹;②腹脹早輕暮重;③形寒肢冷。

次症:①面色胱白;②肢體浮腫;③腰膝酸軟;④腹中冷痛。

舌脈:①舌質淡胖,或有齒痕,苔薄白潤;②脈沉弦。

治法:溫補脾腎,化氣利水。

主方:附子理中丸(《三因極一病證訪論》)合五苓散(《傷寒論》)。

藥物:製附片、乾薑、人蔘、白朮、甘草、桂枝、茯苓、澤瀉、豬苓等。

加減:大便溏瀉者,加山藥、扁豆、砂仁;腹中冷痛者,加烏葯、小茴香、荔枝核。

6、肝腎陰虛水停證

主症:①腹大脹急;②腰膝酸軟;③目睛乾澀。

次症:①面色晦暗;②牙齦出血;③口燥咽乾;④五心煩熱。

舌脈:①舌質紅絳少津,苔少或花剝;②脈弦細數。

治法:滋養肝腎,化濁利水。

主方:一貫煎(《續名醫類案》)合豬苓湯(《傷寒論》)。

藥物:沙參、麥冬、當歸、生地黃、枸杞子、川楝子、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

加減:鼻衄、齒衄,陰虛內熱者,加女貞子、旱蓮草、茜草、仙鶴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