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馴龍高手》譯者:英國兒童文學為什麽牛?

從2004年——《馴龍高手》系列書籍第一本《如何馴服你的龍》推出的第二年,它就引起了夢工廠製作人的興趣。醞釀和籌備幾年之後,夢工廠於2010年3月26日正式推出了那部風靡全球的3D動畫片,一舉贏得了口碑和票房雙豐收。全球票房狂收近5億美元。在知名的電影評論網站爛番茄

(RottenTomatoes.com)

上基於138位專業影評人的評價獲得了98%的高分新鮮度好評,拿到了平均分數10分中的7.9分。眾多評論家對其致以各種褒獎。

根據維基百科中的引用資料,這部影片是當時夢工廠歷史上獲影評界評價最高的片子,堪稱夢工廠動畫片製作的一座里程碑。上咱們的豆瓣電影去看看,說好評如潮也不算誇張。有點可惜的是在第83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角逐最佳動畫長片獎項時敗給了《玩具總動員3》。

2016年6月13日,《馴龍高手2》在北美上映,票房相當亮眼。《馴龍高手3》也在今年3月登陸內地院線。由於票房喜人粉絲眾多,本來打算隻出三部電影的夢工廠正在考慮繼續推續集。很多電影粉絲在關注電影的時候發現了原著的存在——我們不該驚訝於電影的傳播影響力超過書籍,從到達閱聽人的難易度和吸附閱聽人的能力來衡量,電影的傳播效果顯然更優。我們這些年聽說並親見的事實是,國內的電影票房每年都有大幅增長,可是圖書出版市場卻呈現萎縮態勢。

《馴龍高手3》(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The Hidden World 2019)劇照。

書被改編成電影,比較在所難免。克蕾西達·考威爾本人在採訪中也曾被問到過對電影有什麽看法,她表態非常喜歡這部電影。之所以有人會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電影編劇大刀闊斧地對原著進行了改造。客觀說來,電影沿用了小說中的主要人物角色和時代背景來講述了一個與小說情節不太一樣的人與龍的故事。

在電影製作的最初階段,導演本來想完全遵循原著的情節和脈絡,但是發現完全按照文字轉換成畫面後會顯低齡化,於是便以原著為基礎,做出了為鏡頭語言服務的大幅度改編。本來電影語言就跟文字語言是兩個體系,用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來呈現所有噱頭和精彩的衝突必然需要做出改編。如果大家能夠把讀這套書和看同名電影當作兩次不同的體驗那就最好了,都不會令你失望的。

2008年,該書的電影版權已經被夢工廠買下並且電影也已經在製作過程中,而這一年該系列書籍的第六和第七本書也相繼面世。第六本《A Hero’s Guide to Deadly Dragons》

(中譯名《英雄指南之致命惡龍》)

像是對過去五本書所做的一個總結。前六本書的共同點就是每一本的故事都比較獨立,情節線索相對輕簡,暗黑程度不算太高,不過強烈推薦按順序讀,因為這樣讀能更準確地把握整個故事情節的推進和感受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而從第七本《How to Ride a Dragon’s Storm》

(中譯名《駕馭龍的風暴》)

開始,作者的寫作野心和寫作能力開始充分展現。無論是情節的複雜詭變、故事的迂回曲折還是人物個性的生動鮮明,都與之前六本有了明顯的區分,奇幻小說的詭異氣氛開始與兒童小說的幽默趣味並行,貫穿作品的後幾本書。

2011年——同名電影推出並大紅大紫的第二年,《馴龍高手》原著系列第九本書《How to Steal A Dragon’s Sword》

(中譯名《竊取龍之劍》)

也問世了,書中大部分情節都在為大結局進行鋪墊。後面這幾本書環環相扣,緊密銜接,一個信息的錯過可能就會無法接上下一個情節。之前各種沒有展開的細節得到了延展,之前所設下的疑問開始有解答浮出水面,之前所沒有的重要人物這時也開始登場。

儘管內容有所差別,電影和小說的相互促進作用是很明顯的。雖然沒有數據支持,但是電影作為更大眾的媒體理應對原著書籍所起的銷售推動作用更為明顯。雖說電影根據原著改編而來,但是影響力強大的電影會作為核心滋生出大量的周邊和衍生品,包括TV劇集、實景Live秀、遊戲、玩具、相關書籍、DVD等等,這些產品會反過來對電影有正向的推動作用。作為一個已經看過原著,也對第二部電影情節有所了解的《馴龍高手》粉絲,我可以確定地說原著後幾本書與電影的交集很多。也許是原書作者從電影中獲得了新的靈感,也許是電影製作團隊發覺小說中有越來越多情節適合用電影畫面來詮釋。

《馴龍高手》(作者: 克蕾西達·考威爾;譯者: 羅婉妮;版本: 青島出版社 2014年)系列中譯本封面。

英國是兒童文學王國?

有讀者會拿《哈利·波特》與《馴龍高手》進行比較。其一因為這兩套書的創作時間都離我們很近,其二因為它們都經過電影改編,電影的成功所造成的轟動效應將它們作為書籍的影響力放大了許多倍,其三因為它們的作者J.K.羅琳和克蕾西達·考威爾都來自大不列顛。《哈利·波特》讓多年少有轟動性佳作問世的英倫小島終於找回了點重振其兒童文學雄風的感覺,而《馴龍高手》則在夢工廠3D電影的威力裹挾下讓大不列顛的兒童文學再次成為全球焦點。

眾所周知,英國是兒童文學的搖籃,是滋養出眾多經典兒童文學的肥沃土壤。大家所熟知的宮崎駿動畫名作《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和《哈爾的移動城堡》分別根據英國作家瑪麗·諾頓和黛安娜·W·瓊斯的兒童小說改編而成。世界上最早的專門為兒童所寫的書就誕生於英國,是倫敦著名的出版商——兒童文學之父約翰·紐伯瑞

(John Newbery)

在1744年推出的《可愛的小口袋書》

(《A Little Pretty Pocket Book》)

。紐伯瑞對童書產業和市場的繁榮發展做出了具有開創意義的巨大貢獻。世界上首個兒童文學獎項——美國人所設立的紐伯瑞兒童文學獎即以他的名字命名。

本圖及以下皆為《馴龍高手》插圖。

最開始的兒童文學有著濃厚的道德教育和勸誡意味。直到十九世紀中期,童書開始增添幽默感和趣味性,說教的意味逐漸減少。這個時期比較流行的是校園生活故事,比如英國人托馬斯·休斯所寫的《湯姆·布朗的求學時代》。1865年,英國作家路易斯·卡羅爾所寫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問世,這本書標誌著兒童文學的風格轉變得富有想象力,並強調移情共感。它被視為第一本為孩子所寫的英文傑作,也是奇幻文學的奠基之書。它的出版開創了英國和歐洲兒童文學的一個黃金時代——從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早期。

20世紀早期,生於蘇格蘭後搬到倫敦的JM·巴裡於1911年推出了《彼得和溫蒂》,講的就是赫赫有名的彼得潘的故事。隨著一戰爆發,英國與歐洲兒童文學的黃金時代也結束了,不過英國仍有佳作推出,比如A.A.米爾恩的《維尼熊》

(1926)

、托爾金的《哈比人》

(1937)

、T.H.懷特的《亞瑟王傳奇》

(1938)

。1941年,平裝本童書首次在英國發行,低廉的價格大大推動了童書在二戰期間的普及。20世紀50年代,二戰後歐洲的童書市場開始復甦。不列顛再次展現了童書王國無以倫比的魅力。先是C·S·劉易斯的《納尼亞傳奇》

(1950)

出版,接著道迪·史密斯推出《101忠狗》

(1956)

。而後,粉絲眾多的挪威裔英國作家羅爾德·達爾發表了《查理和巧克力工廠》

(1964)

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1970)

。在之後的整個20世紀90年代,奇幻兒童文學在大不列顛地區保持著強勁發展勢頭。

到了1997年,J.K.羅琳《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一本書《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出版了,在童書市場上取得了火山爆發般的巨大成功,然後大家看到了續集的推出,看到了極為成功的改編電影。歷史書寫到2003年,克蕾西達·考威爾推出了《馴龍高手》系列的第一本書《如何馴服你的龍》

(How to Train Your Dragon)

,並以幾乎每年一本的速度推出續集。到目前為止,全套12本已經完成(另有一本聖誕特輯已於2006年出版,今年還推出了一本名為《The Incomplete Book of Dragons》的畫冊特輯)。

大家如果對先前所說的英國兒童文學的輝煌歷史有所了解,就不會對《哈利·波特》和《馴龍高手》誕生於英國而感到驚訝。厚重的文化積澱為隨時可能出現的成功爆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現代的作者們應該感謝他們富有創造力的前輩們,英國兒童文學界的先驅們不僅建構了一個有女巫有怪獸有魔法的奇幻世界,還將對兒童文學創作的熱情、堅持與執著的精神流傳了下來。

其實,為經典喝彩是一種超越向作品致敬的行為。總有一天,當我們談起《愛麗絲夢遊仙境》,談起《哈比人》,談起《哈利·波特》和《馴龍高手》的時候,我們在談論的是一個個影響了兒童文學發展的故事,它們的意義會隨著時間的流淌變得更加清晰,它們作為人文智慧的結晶,作為組成經典整體的經典個體,既是獨立的存在,也是承前啟後的接力棒,既是對過去成果的總結,也是對未來新成就的展望。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作為兒童文學的發源地,同時也是兒童文學教育和研究的聖地。多所大學開設了兒童文學專業,劍橋大學還設有兒童文學中心,足見學界對兒童文學的重視和傳承本國兒童文學寫作優良傳統的決心。雖然當今英國地區的童書市場並不太景氣

(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經濟蕭條,圖書業遭遇來自電視、網絡和遊戲等其他媒體的挑戰等等)

,我們還是期待這個兒童文學王國會繼續為讀者們奉上新的經典。

《馴龍高手》的趣味有哪些?

童書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是趣味性,但是僅有趣味性的童書不會成為經典,也不足以吸引好萊塢製作人的目光。《馴龍高手》這套書除了能讓你捧腹大笑之外,也傳遞著平凡卻又深刻的主流價值觀——“腦力勝過蠻力”。東西方許多動畫片和兒童文學中都深含此蘊意,比如說《瘋狂原始人》,比如說《貓和老鼠》,再比如說《名偵探柯南》。巧的是,《馴龍高手》的導演之一克里斯·桑德斯就是《瘋狂原始人》和《星際寶貝》的導演。

《馴龍高手》原著系列的“蠻力”來自於其背景設定——維京時代,講的是著名的北歐海盜維京人的故事。那個年代維京海盜以野蠻凶猛燒殺劫掠著稱,熱愛遠征鬥志昂揚的航海好手們駕船將足跡遍布歐洲,甚至延伸到了北美。不過《馴龍高手》是兒童小說,作者的重點不是去寫燒殺擄掠的慘烈,而是用誇張、諷刺和幽默的手法把野蠻的傻大個維京人刻畫得詼諧可愛。而且,維京人也分為多個族群部落,有些比較溫和友善,有些比較暴戾囂張。除了千奇百怪的維京人之外,你還可以從小說中發現不少維京元素,比如北歐諸神、“英烈祠”、如尼文等等。所謂“腦力”指的是愛看書愛動腦的男主角小嗝嗝。他長了一副非典型維京人的樣子——瘦弱不堪而且不擅長罵人和打架,是最不適合生存在維京時代的那類人。

人類從獸皮裹身茹毛飲血到西裝革履烹煮熟食的文明史就是征服獸性養成人性的過程。在一個文明的社會裡,如果有人喊打喊殺大家一定會覺得這個人病得不輕。相反,在一個“喊打喊殺”是主流行為的社會裡,“講文明”的人就變成了異類——小嗝嗝就是這樣一位人人嫌棄的異類。弱不禁風的他放入人堆裡分分鐘被淹沒。由於各原始部落所推崇的是“蠻力至上”,典型的英雄形象都是高大威猛肌肉發達粗獷野蠻,體形瘦小意味著喪失了先天的競爭優勢,更意味著被排擠和嘲弄。更糟的是,“閱讀”與“思考”不但得不到鼓勵,甚至還會遭到嚴厲禁止。如果你去讀這套書,會發現流傳了許久的馴龍方法如同兒戲,簡直不可思議,讓人捧腹的同時也不得不捏把汗。在這種背景下,熟悉龍的習性、會說龍語的技術宅小嗝嗝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思考得出的理性的馴龍方法被視為不值一提的自作聰明。此類簡單又鮮明的對立與衝突在兒童文學中比較常見,也比較容易讓孩子們去辨別是非優劣。

這套書另一個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能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和認同感。開始翻譯的時候我把它當做一套童書,看了幾本之後就理解為什麽在西方這套書會有成年粉絲——雖然載體是兒童小說,可它所傳遞的很多價值理念已經相當成熟。小嗝嗝和他的小夥伴們都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孩子,一個身形瘦小臉上有雀斑,一個患有斜視哮喘腿腳也不利索,還有一個過分好動驕傲自大根本就是女漢子。

其實我們絕大多數人也不過是普普通通的人,看小主角們的故事和經歷就像在看我們自己的故事和經歷,讀者們無論年齡大小都能輕易在他們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所以代入感會尤其強烈。怯懦、沮喪、自卑,在巨大的群體壓力下幾乎失去自我。在一個最需要蠻力和粗野的世界裡,小嗝嗝卻不擅長辱罵和打架,魚腿斯的夢想居然是做“吟遊詩人”,同族那些野蠻粗壯的男孩們知道了簡直要笑掉大牙。小主角們看似“弱者”,卻又是最有勇氣的“強者”,每一次族人或好友遇到危難,他們都勇敢地挺身而出,憑借智慧與愛來解決困難渡過難關。作為體形弱小的孩子們,他們每一次戰勝困難贏得挑戰都在印證一個道理:蠻力不能拯救世界,只有愛與智慧才是突破難關實現目標的最強大力量。書的主題雖是歷險故事,內裡卻是親情、友情與愛情的交融、碰撞和延續。

當然,與小主角們有關的是親情與友情,愛情是書中成年人的浪漫片段。任何時代我們都不缺少英雄事跡,可浩瀚廣闊的歷史長河裡大片空白卻要由普通人的故事來填充。《馴龍高手》說的就是一個普通男孩的成長故事。儘管最後他成長為一位英雄,可最初的他和大多數普普通通的孩子一樣,懷疑自己、懦弱膽怯、畏首畏尾、會逃避與害怕同輩間的競爭,會掉眼淚恨自己不爭氣,會恐懼死亡和危險,會渴望父母的理解與關愛。沒有比小嗝嗝更普通的孩子了,普通對他來說已經算是褒揚。究竟他和他的小夥伴們是如何掙脫否定自我的牢籠最後成長為一名英雄的,歡迎大家到書中去一探究竟。

不得不提的,還有書中人與龍以及各部落的名字,實在是詼諧逗趣讓人忍俊不禁。相對於其他類別的書而言,童書的翻譯特別講究“趣味性”的保留與準確傳達,但是跨文化跨語言的同時想把字裡行間每一絲幽默感表達到位絕非易事。就拿男主角的名字來說吧,小嗝嗝的英文是“Hiccup”,直譯就是“打嗝”,音譯則是“希卡普”,前者直白得令人發指,後者又失了韻味,折中一下參考了之前電影和網上大家認同度比較高的翻譯,定為“小嗝嗝”。不過“打嗝”這個名字還是保留下來了,劃分給了小嗝嗝的老師“打嗝戈伯”,因為他粗獷豪放的形象以及略顯荒誕的行為做派與這兩個字所散發出來的氣質簡直有種天生一對的匹配感。曾有網友把這套書稱為關於“打嗝”的書,從某個角度看也挺對。

書中另一位主角是一條調皮得不得了的小龍“無牙”,英文是“Toothless”。最初的設想也有幾個,比如說中規中矩的“沒牙”,稚氣濃厚的“沒牙仔”等,思量再三覺得“無牙”最有意境,文學氣息也最濃鬱。小嗝嗝的好友之一“魚腿斯”的英文是“Fishlegs”,其實也是在描述他豆芽菜一般並不健壯的身板兒。書中還有各種奇奇怪怪的原始部落,比如“歇斯底裡族”、“毛霍裡根族”、“狂怒煉獄族”等等,翻譯的時候希望能盡量把意思表達出來又不顯得字眼太過怪異,著實是一項挑戰。此外,維京人的粗蠻行徑也常常是笑料的重要來源,為了讓大家能獲得新鮮的閱讀體驗,在此就不過多劇透了。

英文中有個詞叫“cliffhanger”,意為“懸念”,表明一個故事或橋段引人入勝吊人胃口。如果大家上亞馬遜旗下的英文書評網站Goodreads.com去看這套書的評價,會發現這個詞是使用頻率最高的詞之一。一套系列小說每推出一本幾乎都能得到“What a cliffhanger!”這樣的評價,足見故事之扣人心弦,作者懸念設置之到位。

作者為什麽會寫龍的故事?

對於中國讀者來說,《馴龍高手》還有層比較特殊的意義。作者在書中探尋著“世界上是否真的有龍存在過”這個問題,也許中國人對此的興趣應該最為濃厚,因為我們號稱是“龍的傳人”,如果龍沒有存在過,我們身為“傳人”應該有種說不出的失落感吧。有些讀者會很好奇,作為英國人的克蕾西達·考威爾寫龍的靈感來自於何方?其實在英國的奇幻小說中,龍是常客。不過考威爾寫龍除了沿襲經典之外,還跟她本身的經歷有關。

克蕾西達·考威爾出生於倫敦,先是在牛津大學的基布爾學院學習英語,後來在布萊頓大學學習圖形設計與插畫專業,畢業作品在1999年獲Hodder童書出版社出版,那年她33歲,借此機會她開始了童書創作生涯。她接下來創作的《艾米莉·布朗》的故事為她在2006年贏得了英國兒童文學的一個重要獎項——雀巢兒童文學獎。2002年,她開始創作《馴龍高手》系列,她自己也為這套書繪製部分插圖。

根據考威爾的自述,這個故事的創意緣起於她在蘇格蘭西海岸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度過的童年時光和她父親給她講述的龍的故事。她八歲那年,父親在那座小島上建起了一座小石屋,全家人在島上度過了一整個暑假。自那以後,每年的春天和夏天他們一家都會到島上去。島上沒有電話,沒有電視,沒有一切與外界聯繫的手段,只是到了約定時間會有船來接他們回家。如果遇到困難也只能等著船到時間來接他們。那個名叫克蕾西達·考威爾的小姑娘就在島上畫畫寫故事。大家眼前應該已經鋪開一幅小女孩與大自然相互交融的美好圖景了吧。在她的個人官網上寫著,“每到傍晚,我父親就給我們講維京人的傳說,一千二百年前他們入侵這片群島,講那些可怕的部落的傳說,他們彼此鬥爭相互欺詐,還有龍的傳說,據說它們應該生活在懸崖上的洞穴裡。”她覺得龍極有可能生活在這片荒蠻又多風暴的島上,於是從八九歲起她就開始寫維京人與龍的故事。正式創作《馴龍高手》的故事應該算是她把童年時記錄在畫冊和腦海裡的故事重新整理演繹的過程吧。

作為一種存在於神話和童話裡的動物,“龍”被某種濃厚的神秘感所籠罩,在東西方以截然不同的形象呈現。東方語境中的“龍”是至高無上和尊貴的象徵,只有皇帝才配用“龍顏”和“龍體”這樣的字眼。而在西方的文本裡,龍多代表著“凶猛殘暴”的邪惡勢力,是需要被征服和鏟除的對象。這套寫龍的奇幻故事書裡,龍大致被分為三大類。一類是人的好夥伴,人類馴服它們用來騎乘、狩獵和戰鬥;第二類是人的敵人,它們或有致命劇毒或太過凶猛無法馴化,對人類有威脅;第三類則是呆萌傻或喜愛自由的龍,雲遊野外與世無爭。考威爾在構建龍種群的時候以貓貓狗狗蛇鼠魚蟲為藍本,讓人一讀到就能產生直觀的聯想,會心笑著讀下去。

譯者(本文作者)簡介:

羅婉妮,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碩士、自由翻譯者,長期從事中西方文化交流工作。現致力於英語教育與英語文學的翻譯推介工作,“馴龍高手”系列圖書10種(英譯中)系其歷時3年翻譯完成。

作者:羅婉妮

編輯:西西

校對:翟永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