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雲集IPO的意義

面對成功IPO的雲集,一些人雖已走出“傳銷”認知,對它仍有輕視:一重是商業模式與競爭力層面,另一重則要觀察這一IPO案例的行業風向意義。

說到商業模式,很多人直接就說雲集是一家“社交電商”。 從C端入口來說,有合理處,但整體其實是一種矮化:它漠視了雲集完整的平台價值,尤其一起步就具有的強烈的2B支撐部分。

這裡提供兩種不同的觀察視角。

一是2018年,誇克點評用S2B2C描繪過雲集,強調它是“一種高度控盤、自洽的商業模式”。二是雲集自身此刻強調的“會員製電商”。

讓我們展開分析。

S2B2C最早出自湖畔大學教育長曾鳴。我們去年的解釋是:S是雲服務集成,B是店主,C是最終用戶。

於它來說,S就是通過雲端共享,聚合商品、物流、IT、客服、圖片、廣告文案等資源,開放給B端店主,通過產業鏈賦能,店主除了最初入駐費,只須將更多精力用於拓展社交圈層,建立信任,促成客流與交易,幾乎可零成本服務。形式上,這確實是一種自洽的商業模式。

不過,此刻,雲集S2B2C已有更深內涵。

比如,S環節,我們看到,借助IPO,它已明確發出這些信號:將進一步技術力量,尤其算法;強化更多技術基礎設施服務;強化更多新品牌服務等。

相比6種Saas化的雲服務集成,新的動向將追求更底層(算法)、更落地(線上線下高度協同,更富品質與效率)、更縱深(未來新品牌服務不止賣貨,而隱含整體解決方案)。

由於新品牌服務未來不止賣貨,“B”將不止包括經銷體系與店主,還將撬動許多品牌企業甚至製造商。

為什麽我們說這是一種“高度控盤”的機制?

“控盤”不是“控貨”,而是這階段雲集的綜合能力:就是通過持續升級、優化供應鏈,為消費者“發現、選擇、重新定義優質商品,並高標準、高質量地、穩定地實現供給”。 這裡面,對於一個平台內外資源的集成、協同要求非常高。

很多人習慣說雲集模式“很輕”,其實沒看到這家平台背後“重”的部分:基於消費洞察、商品與品牌運營經驗、技術及數據的爆款行銷能力,選品後面有許多數據與經驗集成。此外要實現服務,還需要基於技術、數據驅動的高效而開放的物流體系等。

這種機制非常適合引爆單品或有限品類的行銷案例。結合日銷、靈活的主題行銷,它已經開始提供更為豐富的服務,從賣貨到品效合一的全域行銷,它已開始打通零售與製造。

這種機制下,你會發現,雲集擁有:

1、淘系的開放氣質,但2B一端高度可控;2、京東的自營品控機制,但線下更靈活;3、拚多多的圈層社交機制,也有日益場景化、定製化的團購能力;4、各種嚴選路徑的供應鏈創新與品類經營能力。

就是說,本地各家優勢特點它似乎都有,但又不同於其中任何單一一家。

用《技術的本質》一書還原,這就是一種出色的技術組合機制。“雲集”的名字裡,似乎容納了這種氣質。

之前,我們在拚多多身上看到了基於數據與技術的“遊戲+社交+團購”機制。兩個平台誕生在這一周期,有它們的要素整合能力。

當然,雲集官方此刻有它自己更獨立的表達。那就是上面提到的“會員製電商”視角,它尤其強調了與Costco、Amazon Prime的相似性。

雲集為什麽要強調這一表達?我認為,跟以下幾點有關:

1、 可進一步回擊、澄清“傳銷”爭議;2、 趨勢之下,更清晰地迎合美股投資人對平台的理解與認知。Costco、Amazon Prime更有利於辨析、參照;3、 突出平台粘性、體驗及成長價值。

招股書裡,一年來,雲集會員增長數據非常強悍,而且獲客成本有相當優勢。很多人說,這顯示出一種社交化的魅力。在我們看來,社交只是表面,真正的競爭力,還是在中台、後台的高效、協同的服務集成。

諸多平台都在構建自己獨立的會員體系。對於雲集來說,它從誕生起,整個平台服務鏈條裡,就擁有這種機制。甚至可以這麽說,雲集的發展,第一波核心驅動力就是會員製。未來會更加側重2B的縱深服務。

會員、用戶擴增,既可為未來精細化化的大數據運營、數據產品化進程奠定基礎,更因涉及“禮包”(平台服務費的重新定義),能直接生成穩定的現金流。

我們能看到雲集平台出色的運營機制。4歲的它從誕生起就有一種厚重的氣質。

除了平台商業模式優勢,這背後更有肖尚略與團隊的精細化的組織管理在。在諸多創業企業中,年僅4歲的雲集,有這種意識,相當難得。這跟肖尚略的連續創業、視野、團隊多元性有關。去年,說到自己對團隊的期待,他強調,雲集最大、快速成長的幸運來自三方面:創業團隊向善的信念;胸懷全球事業,有全球格局;前後10年乃至前後100年的商業視野。

當然,我們不能忽視雲集的挑戰與壓力面。很多人關注它的運營效率、毛利、貨幣化機制、成長性等。這些,我認為雖然屬於核心問題,但都不是真正的壓力。

我不懷疑它的成長性,但真正的挑戰可能在於,未來一個周期,雲集的決策與運營的獨立性能否保障:

1、 IPO前,雲集能保持自己的長短期節奏,IPO後,考慮到股價、市值壓力,以及投資人的要求,肖尚略是否會妥協;

2、 現有的制度設計與治理機制上,能否保證雲集的獨立性。

截至目前,雲集平台,護城河還遠不夠深。其他同行都有類似的機制。它更多展現了商業模式的清晰度,但也決定了:這個階段,它的規模化之旅會與自身基於品質、效率的控盤能力有內在博弈。

雲集是一個對開放的生態高度依賴的平台,它這個階段的競爭力,建立在一體化的運營品質與效率上。過度傾斜一個環節,其他環節不但未必有效,甚至還被拖亂節奏。

你能看到,雲集IPO前雖然也有多輪融資,但規模與拚多多、早期的京東比,其實都不算什麽。過去幾年,它維持著自己的節奏與規模化速度,雖然有小虧,但一切不是建立在大規模燒錢基礎上。在諸多電商類公司中,它展現了許多獨立性。

肖尚略去年也說過,在用戶增長上,雲集隻追求良性速度,掌握節奏,不要過快發展,因為服務、供應鏈還需要不斷成長。到“商品極具競爭力,物流、客服從75分到90分的時候,用戶是不愁的。(目前)整個公司就一件事,不斷滿足用戶更加挑剔的體驗……只要你做得好,保持開放,資源都會過來,用戶都會過來,你不需要做多餘的動作”。

但是,眼前雲集已IPO。未來幾季,它將無法回避複雜的資本市場挑戰。某些方面會考驗雲集集體的心理。我們之前也見過,許多公司IPO當口時,一度對外明誓自身經營獨立性,但最後,多家仍無奈淪為投資人工具。

這個階段的雲集若過度追求訴求,失去自己的節奏,可能比較危險。而且,IPO雖已成功,但就實際融資額來說,相比雲集未來幾年願景,只能說是杯水車薪。

如果雲集不能借助IPO在發展中顯現、暴露並持續解決自己諸多問題,監督、督促、推動公司挑戰更高目標,持續提升競爭力,意義其實並不大。

若只是為了融資,我相信,肖尚略不會在此刻尋求雲集IPO。過去4年,雲集確實有過幾輪融資,但他並沒有過度稀釋股權,IPO後仍持有43.5%的股權。而且,雲集IPO後採用的雙重股權結構,即分A類普通股和B類普通股。肖尚略持有全部B類普通股,IPO後將持有公司大約88.5%的投票權。

其中A類同股同權,但B類1股對應10股的投票。這種IPO制度設計的保障,意味著,未來,即便A類不佔優勢,肖尚略也有能力守住雲集的發展節奏與方向,保證決策的獨立性。這裡面,我相信,有他跟創業團隊長遠的思考。面向市場,他手中還有許多籌碼操作的空間。

所以,真正的挑戰在於,肖尚略能否保持著創業者心態,將非常關鍵。這不是否認雲集未來可能發生的形態變化,它一定會走向複雜,我們隻就創業者一端看。因為,隨著新的數字經濟壯大,發展模式的創新,中國新的企業家群體也在形成,他們展示的獨立性、思想力、組織力及領導力,會有不同的景觀。

我特喜歡“雲集”這個名字。它既是一種商業模式的形象化——比如雲集既有本土淘系、拚多多、京東、嚴選的多元特質,又有Costco、Amazon的特質,更是一種產業趨勢的象徵。

雲集就是數字經濟各種要素(技術+商業化+基礎設施……)達到一個成熟階段後的產物。它屬於一種全新的技術與商業的組合,也是複雜經濟學裡的“湧現”。本質上,它也是一種“作業系統”。

雲集IPO,既能驗證龐大的中國供應側改革、消費升級、技術變革、數字轉型以及社會變遷的機遇,更能驗證這種全新組合的價值。

就像它的名字一樣,這也正是一場IPO的意義。中國乃至海外互聯網與數字經濟生態,看似已經板結多時,其實依然隱藏著豐富而強大的創新空間。

誇克,最小的粒子,微末的洞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