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設計學院包豪斯成立100周年:它如何塑造了現代生活

啊,非資產階級的、理性的、功能主義的、集體的、國際主義的、工業化的、機器驅動的、民主的、幾何線條的、混凝土的、三原色的、理想主義的、德國式的、美國式的、純粹的、冷酷的、在有那麽一陣子想滌蕩一切的……後來又成為風格主義者亦或者建築向文藝青年總愛提幾句的,包豪斯。

美國的戰後熱錢、德國混亂的自我重建以及一戰後依然綿延的國際主義,各種力量衝撞在一起締造了 100 年前那所“理想的建築和藝術學校”。

而後學校遭遇動蕩、搬遷,隨即解散,曾經的骨乾四散到各地,現代設計發展的脈絡以更廣闊的方式蔓延。

包豪斯的創始人沃爾特·格列皮烏斯一直對普通人的住宅有興趣,把給低收入者蓋高層單元樓的解決方案帶到了美國。1960 年,同樣在美國,意大利人馬西莫·維涅裡和美國人拉爾夫·E·艾克斯特羅姆都認為歐洲的現代平面設計應該更緊密地與美國市場規則結合,他們合夥成立了尤尼馬克廣告公司(Unimark International),做出了不少“美國式”、或者“紐約式”的平面設計案例,比如紐約的地鐵地圖,還有福特汽車的商標。人和資本的流動讓“包豪斯”被“移植”了,這讓它自己也有了更廣的定義。

無論是出於對烏托邦式理想主義的懷念,還是對美國式消費主義的剖析,哪怕只是回頭看看蘇聯風格工人集體住宅,所謂的“包豪斯”總是在 100 年以來的生活裡此起彼伏。

包豪斯不僅僅被概括為一種風格,它更像是一種帶有否定語氣的思維方式,建立在過往的審美和生產方式之上。如果不明白過往,也就不能明白包豪斯給 100 年前人們帶來的震動——它和所謂“現代”一樣,愛恨者皆有之。但無論如何,它極大地塑造了當代社會。

A

1.弧形落地燈(Arco Lamp by Achille Castiglioni)

1962 年,44 歲的意大利設計師阿希爾·卡斯蒂格利尼(Achille Castiglioni)設計了一款落地燈:底座由大理石切割而成,細支架彎曲呈誇張的弧形,高度可延伸至 7 英尺,沒有多餘的裝飾,但似乎本身就是個龐大裝飾物。相比之前幾年,這燈的支架更高、更長、更彎曲,似乎營造出一種超現實感。好萊塢的人很喜歡它,1971年,在詹姆士·邦德第九部《007之金剛鑽》中,這盞落地燈以外星人般的姿態入鏡了。

Arco Lamp by Achille CastiglioniB

2.三原色搖籃(Baby Cradle by Peter Keler)

1923 年,包豪斯的學生彼得·凱勒(Peter Keler)設計出了一個嬰兒搖籃。它的特別之處就在於,你可以在其中發現三角、圓、矩形這些基本幾何圖形,還有紅、黃、藍三原色。這是作者為包豪斯學校的第一次展覽設計的,搖籃的主體是木質、倒放的空心三棱柱,裡面可以坐一個成人、或者讓嬰兒睡覺。三棱柱的側面是紅色、底面是黃色;底面三角形各有一個藍色外接圓,可以供搖籃搖晃。凱勒的設計頗受當時包豪斯的老師瓦西裡·康定斯基對色彩與形狀研究的啟發。

Baby Cradle by Peter Keler,圖片來自

tecta.de

3.帶滾輪的“單身漢衣櫃(Bachelor's wardrobe by Josef Pohl)”

捷克設計師約瑟夫·波爾(Josef Pohl)在 1929 年到1932 年在包豪斯學習。入學那年,他設計了一個膠合板質的衣櫃,最大的特點就是安有滑輪,方便移動。除此以外,內部空間也劃分細致、緊湊:側面可以用來掛衣服,鞋櫃也被單獨劃分出來。“單身漢衣櫃”的名稱也因為實用、便攜而來。

Bachelor's wardrobe by Josef Pohl。圖片來自bauhaus.de。

4.巴塞隆納德國館 (Barcelona Pavillion)

1929 年巴塞隆納世博會的德國館由密斯·范·德羅設計。彼時德國處在一戰之後的經濟復甦期,希望通過建築表現當時魏瑪共和國的自由繁榮。

建築以白、灰為主色調,裝飾極少,整個建築更像是多個矩形貼面構成的;鋼結構和洞石、半透明的玻璃是主要材質,它們與建築周圍的水池相結合,倒影、玻璃和矩形劃出的流動空間讓建築內外的界線模糊。與這種極簡風格相對應,在展覽期間,建築內部除了一些雕塑和密斯設計的幾件家具之外別無他物。這使得建築本身成為展品的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密斯·范·德羅推崇的“少即是多”的理念。

Barcelona Pavillion,圖片來自Archdaily。

5.巴塞隆納椅(Barcelona Chair)

1929 年 5月,世界博覽會在西班牙巴塞隆納開幕。在密斯·凡·德羅設計的德國館中放置著幾張他和另一位設計師設計的“巴塞隆納椅”——鍍鉻質的椅子腿是交叉結構,座、靠墊由 148 塊真皮縫製而成。

儘管這把沒有扶手的椅子與現代主義風格突出的巴塞隆納館相呼應,但明顯和其他講究功能主義的簡單椅子不一樣,而有些貴族氣質、更氣派。原因是這椅子是當時用來接待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三世的,這導致密斯·凡·德羅明白“椅子得有紀念意義,不能用廚房的椅子”,交叉的椅腿就有點模仿寶座的意味。

Barcelona Chair,圖片來自Dezeen。

6.包豪斯國際象棋(Bauhaus Chess Set)

德國藝術家約瑟夫·哈特維格(Josef Hartwig)在 1923 到 1924 年設計了新的、簡化版的國際象棋。其中關於宗教和君主製的符號都被消除,轉而用球體、正方體、“X”型體的結合物創造角色,例如用正方體和球的結合代表曾經的女王。

Bauhaus Chess Set。圖片來自Dezeen。

7.Bauhaus Vorkurs 初級課程制度

在包豪斯學校,新生必須接受 6 個月的基礎預備課程,再依據所長分配到各實習工廠,進行 3 年左右的工作坊專業教育,設有金屬、木工、雕塑、印刷、紡織等車間。結束後可選擇是否就業,或繼續攻讀建築專業。獲得”包豪斯文憑“通常需要 4 年-5 年時間。

這種制度旨在強調藝術、工藝與技術的統一;並希望學生在初級課程中掌握設計的基本原則,借用澳大利亞 Shillito 設計學院(也被稱為“澳大利亞包豪斯”)的創始人 Phyllis Shilito 的話,可以“設計從服裝到廚房爐灶的任何東西”。初級課程制度已經在世界各地的美術、藝術院校被廣泛使用。

8.“包豪斯有限公司”的產品目錄

1929 年,包豪斯推出了自己的產品銷售目錄,上面有教師們拍攝的產品照片供消費者參考。這種行銷方式在當時稱得上前衛,因為直到 1951 年,第一本宜家(IKEA) 目錄才開始以瑞典語發行,這一度被該公司視為主要行銷工具。在此之前,宜家主要通過報紙的郵購廣告來販賣產品,然後使用當地的牛奶車將產品運送到火車站。2013 年,宜家目錄印刷量有 2.08 億份,比同期聖經數量要多一倍。不過,與包豪斯目錄不同,宜家的產品圖很大一部分是靠計算機技術合成的。

包豪斯教師拍攝的產品靜物照片,主要服務於廣告。

9.“包豪斯屋頂上的查爾斯頓”照片

1927 年,喜歡隨身帶著相機遊走的包豪斯的學生 Lux Feininger 在教學樓屋頂上抓拍下一對彈琴跳著爵士搖擺舞的人,呈現出一個異常充滿活力、自由的戲劇性瞬間,並取名為“包豪斯屋頂上的查爾斯頓”(Charleston on the Bauhaus Roof)。那時候,較小的相機和更快的曝光為攝影者的實驗提供了新的、靈巧的可能性。包豪斯教師拉茲洛·莫霍利·納吉鼓勵學生用不熟悉的角度和方式拍攝普通場景,他相信通過相機能看到人眼無法捕捉的外圍世界,並創造“新視野”(new vision)一詞。Lux Feininger 就是他的學生。

25 年後的 1952 年,法國攝影家羅伯特·布列松用“決定性瞬間”來描述紀實攝影,他認為攝影師進行的圖片構建和創作在按下快門後就不再存在,“拍攝的那一秒是充滿創造力的瞬間”。

“Charleston on the Bauhaus Roof” by Lux Feininger

10.黑山學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

黑山學院自 1933 年成立後僅短暫存在了 24 年,但這裡在這期間湧現出大量前衛的音樂、詩歌和舞蹈。學校當時的對手是漢斯·霍夫曼(Hans Hofmann)創辦的學校,兩者均深刻影響了美國 60 年代後期的蓬勃藝術。

黑山學院的主要創始人包括 1933 年流亡美國的包豪斯夫妻約瑟夫與安妮·阿爾伯斯。該校的最大特點是實驗性,沒有考試,由學生自己安排課程與課的比例,師生間的傳統等級也被顛覆。視覺藝術與音樂是課程的核心,音樂教師約翰·凱奇就在那裡上演了第一場音樂劇場演出(Theater Piece No. 1,1952),他是極簡主義音樂的開拓者,特徵是很少演奏、不發出聲音,喜歡使用噪音、或感受環境音。

11.“藍色包豪斯卡片(Blue Bauhaus Cards)”系列壁紙

1930 年,壁紙公司拉希(Rasch)與包豪斯學校合作的第一個包豪斯壁紙系列 “blue bauhaus cards”,有 14 種不同單色,當你撫摸壁紙時,可以感受紙的清晰紋路。從那時開始,顧客的選擇終於不再只有十九世紀末祖母家的花壁紙了。隨後幾年,這些單色壁紙取得巨大商業成功,賣出了 600 萬卷,這家叫作拉希的壁紙公司到今天仍在生產它。

1930 年第一個包豪斯系列的 14 種圖案中的 4 種。

1930 年第一個包豪斯系列的 14 種圖案中的 4 種。

1930 年第一個包豪斯系列的 14 種圖案中的 4 種。

1930 年第一個包豪斯系列的 14 種圖案中的 4 種。

12.博朗 SK4 收音留聲機和蘋果產品

1956 年,德國電氣公司博朗(Braun)推出了 SK 4 型號的收音留聲機,它含有一個電子管收音機、頂部的唱盤轉盤以及一個由金屬、玻璃和木材製成的外殼。

這款收音機的設計者之一是漢斯·古格羅特(Hans Gugelot),他當時是聯邦德國的“新包豪斯”烏爾姆設計學院的老師。學校提倡把現代設計變成新職業、直接參與產品生產本身,與博朗公司的合作是學校的重要舉措。SK4 的設計試圖使收音機變得輕便靈活,而不再是笨重家具:木材使用減少,金屬和玻璃取而代之。

而當時博朗的首席工業設計師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也參與了這款產品的設計。出自他手的產品往往整潔光滑、按鈕較少,線條簡單,後來的蘋果產品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設計風格的影響。

Braun SK4。圖片來自wikipedia。

13.“蝴蝶凳”(Butterfly Stool)

1954 年,日本設計師柳宗理設計的“蝴蝶凳”面世,它極其簡單:兩塊以“7”形狀彎曲的膠合板在彎折處被螺絲釘固定起來,下面還有一根黃銅棒作為支撐,讓人想起蝴蝶翅膀的形狀。這對設計師來說是個不尋常的設計——畢竟依據日本的傳統,人們還是習慣使用榻榻米墊休息,把傳統的材質和審美融入凳子的設計很重要。“蝴蝶凳”做到了這點,甚至有人把它彎曲的、流暢的線條和日本的神社鳥居門相聯繫。

C

14.查爾斯·伊姆斯(Charles Eames)夫婦和 LCM 椅

美國設計師查爾斯·伊姆斯與妻子蕾·伊姆斯(Ray Eames) 設計出了多款極簡、顏色明快的現代風格座椅。首產於 1946 年的“LMC 休閑金屬椅(Lounge Chair Metal)”的主體是線條簡單的鍍鉻鋼框架,以及兩塊分別用來坐、靠的膠合板,它們之間有橡膠減震支架。分別選了兩塊料、而非把二者結合,這個舉措最直觀的作用就是省料、減重、視覺上簡單清爽。

在設計椅子時,夫婦倆慣用形態穩定、堅固但是質輕的膠合板以及塑料。簡單的輪廓、清晰分離的零件使得批量生產更加容易,流行和廣泛使用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LCM Chair。圖片來自 Eamesoffice.com。

15.鍍鉻落地燈 (Chromed Floor Lamp by Robert Slezak)

1930 年代,捷克設計師羅伯特·萊扎克(Robert Slezak) 設計了一款配有乳白色玻璃罩、帶玻璃底邊桌、有鋼管狀的支架的落地燈。這家由設計師本人成立的捷克家具公司(Slezakovyzavody)自 1908 年成立來仍在生產以管狀線條、金屬材質為特徵的各種實用家具,自稱為“捷克功能主義”。

Chromed Floor Lamp by Robert Slezak。圖片來自pinterest。

16.賽琳德(Cylinda)系列不鏽鋼餐具

1960 年代,丹麥建築師阿恩·雅各布森(Arne Emil Jacobsen)推出了一組“不帶任何裝飾”的不鏽鋼茶具套件,這使得幾何形金屬製品進入批量化生產階段。1957 年,雅各布森還設計過一系列極簡主義不鏽鋼餐具,外觀扁平,因其“乾淨、精準”的線條被認作是未來的願景。至少斯坦利·庫布裡克是認同他的,在 1968 年上映的《2001 太空漫遊》中,這副餐具就出現在太空艙內進食中的宇航員的手邊。

《2001 太空漫遊》D

17.“對包豪斯的攻擊”(Der Schlag gegen das Bauhaus)蒙太奇照片

蒙太奇照片是由照片構成的拚貼畫。這張 1932 年發表在日本建築雜誌《國際建築》上的“對包豪斯的攻擊”由包豪斯日本學生 Yamawaki Iwao 設計,他利用拚貼畫“意想不到”的變位技巧表達對納粹統治的憤怒。

這張照片發表於包豪斯迫於納粹壓力關閉前不久。畫面中,三名穿著靴子與制服的男子從右上角進入,腳底踩著包豪斯德紹教學樓,傲慢地審視;左下方的包豪斯男女突然闖入現場,有人握緊拳頭,給人以憤怒的印象。照片中那位有翹胡須、圓眼鏡的男人為 Alfred Hugenberg,他是希特勒手下的媒體集團大亨,曾掌控著兩次大戰中的絕對媒體權力。

"Der Schlag gegen das Bauhaus" by Yamawaki Iwao

18.現代化工業門把手 (Door Knob by Walter Gropius)

包豪斯的創始人格魯皮烏斯設計的現代門把手,於 1923 年第一次投入批量生產。這是為當時德國阿爾費爾德工廠做的設計,具有工業感。這款門把手由鍍鎳黃銅製成,包含一個曲柄方形杆和一個圓柱形把手套。製造商 Izé 目前仍在生產它,據 Izé 曾經表示,門把手為包豪斯商業歷史上最成功的產品。

圖片來自dezeen。F

19.德國法古斯工廠(Fagus Factory)

法古斯工廠位於德國下薩克森州的阿爾菲爾德市(Alfeld),它是一座 10 層樓的建築群,由包豪斯的創始人沃爾特·格列皮烏斯設計,用於法古斯公司鞋楦的製造和存儲。格列皮烏斯在建築上創造性地使用了巨大面積的玻璃牆面,為了給勞動工人提供更多日光;另外,笨重的承重支柱被鋼梁結構取代,立面轉角處的支柱也被取消,“實用”和“透明”成了這座建築的關鍵詞。這是格列皮烏斯的成名作,也被認為是現代主義建築的里程碑式建築。

Fagus Factory。圖片來自Archdaily。G

20.通用板材公司(General Panel Co-rporation ) 和預製化、標準化的建築

1942 年,包豪斯的創始人格列皮烏斯在美國與他人合夥創辦了通用板材公司(General Panel Cooperation ) ,為了能推廣用混凝土預製樓板來組合成房子。這些樓板有標準化的生產模式和統一的接口、尺寸,不同的建築之間可以互換預製板。這種方式在 1960 年代戰後的美國被廣泛應用,如今美國接近三分之一的獨棟別墅是這種建造模式(數據來自《包豪斯道路、歷史、遺澤、世界與中國》)。

H

21.“號角屋”和第一屆包豪斯展覽

1923 年第一屆包豪斯展覽的一個展廳是一座外形酷似“咖啡研磨機”的白房子。這個“號角屋(Haus am Horn)”擁有平屋頂、白牆及鋼筋水泥的材質;其中的展品包括設計產品、裝潢家具廚具,每一樣都能夠購買,所有均由包豪斯師生在車間內完成。還令當時人感到新鮮的是,廚房有一體化櫥櫃,擺著成套茶具、咖啡壺,整潔且有秩序;就連浴室也是標準化設計。

時任校長格羅皮烏斯十分看重這次展覽的行銷機會,他想向公眾傳遞出一個信息——建築和消費品可以是功能性的、被複製的。1922 年,德國經歷前所未有的通貨膨脹,使得手工製造品昂貴。因此,包豪斯決定嘗試大規模生產,且為了為滿足金主圖林根州議會的要求,在1923 年舉行第一屆包豪斯大型展覽,展示了三年來的設計。

Haus am Horn

22.赫伯特·拜耳的“國際通用”字體

如今美國的哈佛藝術博物館保留著一份字母表的手稿,這是包豪斯的學生、後來也是老師的赫伯特·拜耳在 1927 年研究“通用字體”的草稿,儘管在那時這字體並沒有被通用。

字體有幾何圖形的規整感,在每一個字母裡似乎都能找到規整的半圓、四分之一圓、或者長矩形:小寫的“x”像是兩個背靠背的半圓;“b”、“d”、“q”、“p”都是飽滿的圓形加上豎線;“e”和“c”似乎添一筆就能成為圓形。字母收尾時沒有裝飾性的尾巴,看上去光禿禿的。一個紅色、顯眼的小寫“d”在右側被單獨寫出來,佔了幾乎四分之一的空間;完整的字母表用黑色書寫。

圖片來自pinterest。

23.Helvetica 字體

1957 年,兩位瑞士設計師設計了一款低調的無襯線字體,希望它像“透明容器一樣”——能突出文本信息而非字體形態,並取名“Helvetica”,是拉丁語中“瑞士”的意思。這字體後來有過兩次革新,到今天都是最被廣泛使用的字體之一:你可以在微軟的商標上、紐約和華盛頓的地鐵裡、iOS8 系統上、還有電視遙控器上看到它。紐約設計師 Cyrus Highsmith 曾想“度過沒有 Helvetica 字體的一天”,但發現自己寸步難行。

圖片來自wikipedia。

24. 高密度的高層單元樓住宅(High-Rise Residentail Buildings)

格列皮烏斯一直對普通人的住宅有興趣,並且給工薪階層提出了高層單元樓的解決方案。1930 年,他在比利時發表過一個名為《低、中或者高層建築》的演講,高層單元樓能“提供更多開放空間、陽光、空氣和非正式的交流機會”,因而適合低收入者,而城市周圍的別墅適合高收入者。據《包豪斯道路、歷史、遺澤、世界與中國》,他一直帶著這種主張去了哈佛大學,認為應該“為新時代創造新建築”。包豪斯建築的功能,以及那些建築通用的特質也這樣在美國扎根。

25.香港 HSBC 匯豐銀行 logo

1983年,香港平面設計師石漢瑞為香港匯豐銀行設計了紅白相間的六角形標誌。據石漢瑞形容,這個 logo的靈感來源是銀行的象徵、紅白相間的聖安德烈十字徽旗;標識 “恰似指南針,指著不同方向,意味著來自東南西北的交易,為集團的迅速成長出了一臂之力”。石漢瑞早年在耶魯大學學習,師從平面設計“紐約派”、設計過 IBM 和美國電視公司(ABC)logo 的保羅·蘭德(Paul Rand)和設計“通用字體”的赫伯特·拜耶(Herbert Bayer)。

我們將在下一篇裡展示另外 30 項包豪斯設計。

Banner 圖為 “包豪斯屋頂上的查爾斯頓”照片,攝影師 Lux Feininger 。長題圖為第一次包豪斯展覽的海報,圖片來自Pinterest。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