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建築的性格:三維太空該有什麽樣的表情?

欄目:書評

巴塞隆納博覽會德國館

作者:唐克揚

描述建築和媒體關係的書很多。比如,在他的名作《印刷時代的建築》中,瑪利歐·卡坡(Mario Carpo )便討論了不同時代的媒體環境是如何對建築設計產生影響的。攝影是二十世紀(相對於傳統繪畫)最重要的“新媒體”之一,自然就有這方面的大量著作,當代建築師現在也意識到,其實對於大多數沒有機會親臨現場的觀眾而言,大多數建築首先,也可能僅僅體現為一種影像,就像很多人只在明信片上見過巴黎和紐約——或者說,“太空”是通過“影像”才產生意義的。

簡照玲女士是一位台灣建築攝影師,讓人欽佩的是,她用十年多的時間,走遍了當代建築師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近千座經典建築,拍攝下這些建築呈現在鏡頭中的模樣,它們在《建築的性格》一書裡“蔚為大觀”。但她的書不是一本簡單的圖冊,她將這些作品按作者編目,並分成“物性的呈現”“感性的傳達”“理性的組構”“覺性的試煉”“靈性的觸動”五大類。按照作者所述,這五種“看建築的方式”有望達到在書中沒有更多觸及的“性靈”的層次,建築的性格最終也是人的性格。這使我不禁想起塞巴斯蒂安·賽裡奧(Sebastian Serlio)所提出過的三種不同的城市圖景(scene),比如悲劇性(tragic) 的、喜劇性 (comic )的和諷刺類型 ( satiric )的城市。這種將人造環境擬人化的做法並不見於中國傳統,也和“山水比德”一類的“移情”的概念有所區別。要知道,無論是建築的設計者,還是建築本身,在中國古典建築中都沒有具體的“性格”的含義。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當代建築有它的“性格”,這種“性格”的來源和組成也是相當複雜的。儘管十五位建築師被裝進了五種“性格”境界的筐子,簡女士在書中的序言也指出,讀解建築的人和建築的締造者本身,他們對建築性格的塑造往往有著不盡一致的看法——為本書作序的鄭時齡院士肯定了這種分析,他引用維特魯威的話,指出“被賦予意義”以及“賦予意義”乃是建築的一體兩面,設計建築和欣賞建築的人共同創造了完整的建築。本書的台灣版本原書名為《人如建築:當代建築的性格》,似乎在委婉地告訴讀者,我們正在進入一種人-物共生,甚至是人-物倒轉的新關係,容納了多元世界的豐富性的建築,並不像本書的章節名目一樣只是歸於某種“性格”,而是同時隱含了多種的可能,等待著具有豐富感性的建築師和建築的“觀眾”去發現,它甚至倒過來對於建築的設計者和體驗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確實,“性格”並非如它的字面意思一樣有確定的道德訓誡的含義,比如“靈性”“覺性”並不一定超乎“物性”“感性”“理性”的基本層次。相反,它只是暗示著人造環境的形式存在著某種超乎具體文化情境的抽象的生成路徑:一座當代建築可以像一個人那樣“笑著”,但它的“脾氣”不等於一種“表情”,前者斷然是多變的,不易明確定義的,不像某些以“xx風格”名世的古典構築物那樣有過於鮮明的文化“性格”。

在這方面,我感到作者似乎有些自我矛盾,一方面她肯定了當代文化的多元性,鼓勵開放式的“讀者闡釋”;另一方面,她又不太談到其中(相對傳統而言而)事實發生的巨變,當代創新和傳統類型的矛盾,個體願景和社會環境的矛盾,如此,當代建築在不同文化的社會語境裡才會有批判性的接受,定位是對當代建築的“欣賞”(appraisal),作者大概傾向於將這些案例看作“各美其美”的“建築經典”,“經典”主要是作者層面而不是讀者層面的。就算是讀者,還有一種語焉不詳的“性靈”的層次超越於所有的“性格”之上,也就是將抽象的個人體悟置於客觀世界的建構之上了——如此,在她心目中,弗蘭克·蓋裡妖嬈的麻省理工校舍、王澍在中國施工條件下塑造的“畫意”,甚至是庫哈斯驚世駭俗的新型美術館太空,就和巴特農神廟簡單地相提並論了。雖然它們可以檢驗出不同讀者的“性格”,但作為“測試題”,它們自己的區別卻好像遭忽視了。

當然,只要將“所有”當代建築放在一起來書寫,而不是就某個案例深挖下去,或多或少都會面臨著這樣的挑戰。不過作者不是沒有某種更好的、也更直觀的“視角”的選擇,比如克萊爾·齊默曼(Claire Zimmerman)就寫作過一本《20世紀的攝影化建築》(Photographic Architectur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討論了三維太空的記錄者是如何深刻地再造太空本身的。一個攝影者一旦拿起相機來,天然就理解了某些著名當代建築的意圖,這種理解既隱含在建築的現場體驗中,也可以直觀作用於他/她的記錄方式。從羅賓·埃文斯(Robin Evans)對密斯的巴塞隆納博覽會德國館的分析以來,已經有多位論者非常深入地討論過,攝影如何從照片中“喚出”更深層次的太空意圖,埃文斯甚至將反光的玻璃中出現的“我”變成了他的論據——(在德國館中)“光學戰勝了平面幾何”。

我們期待著作者的下一本著作,可以重新回到她定格畫面的建築現場,讓讀者欣賞那活生生的語境中建築創作者引導我們眼睛——也許還有心靈——的意圖。

《建築的性格》

作者:簡照玲

版次:東方出版中心2018年5月版

內容簡介:一位建築行旅者用十年時間,走訪百座世界經典建築,追尋它們的歷程,體悟“建築觀看之道”。跨越全球的觀察,19位改變建築定義的建築名家的性格與故事,讓讀者流連於34件太空新經典,如臨現場,如識其人,重回輝煌鑄就的時光。

作者簡介:簡照玲,淡江大學建築系畢業,建築攝影家。曾在事務所、研究所、雜誌社等建築相關部門任職。喜愛建築、攝影和旅行,用十年時間走訪了百座經典建築,足跡行遍全球。十年行旅、十年記錄、十年體悟……她相信,每一棟建築都是一個生命個體,有建築師賦予的先天性格,也有使用者注入的後氣象息。我們閱讀建築,建築也閱讀我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