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中國雁陣看中國內部產業轉移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寧南山”。

  雁陣模式是日本人提出來的,其實這本來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亞洲各國通過產業轉移,形成了有梯度的產業分級,各自形成自己的比較優勢。

  日本位於頂端,四小龍位於第二梯隊,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國家位於第三梯隊。

  這樣的分類,其實帶有一些日本優越感的意味,

  那就是一億日本人是亞洲的頂端,接下來是九千萬韓國人,中國香港人,中國台灣人,新加坡人,最底層是總人口合計接近20億的中國大陸+東南亞。

  可以說這是日本人心目中的理想亞洲,大東亞共榮圈的翻版,日本人通過把中低端產業轉移,大量的日資工廠遍布東亞和東南亞各地,既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也充分利用了當地的勞動力資源為日本服務,同時還獲取了當地的廣闊市場,而一億日本人,總人口不過東亞+東南亞的5%,完全可以集體過上頂層的生活。

  這是日本人在二戰未完成的理想的延續。

  當然,中國無疑是最大的變數,這個雁陣裡面,中國大陸這隻大雁的體量比其他所有大雁加起來還要大,所以這個日本領先的雁陣模式注定不能持久。

  而今在軍工武器,超級電網,移動通信設備,智能手機,高速鐵路,民航客機,人工智能,互聯網等很多領域,中國才是亞洲乃至世界的領頭雁,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每一年你都會發現,中國在領頭的產業在越來越多。

  而這個趨勢從長期來看,可以說是不可逆的。

  所以我們現在關注的重點,除了打破國家間的雁陣模式之外,還可以關注下中國內部的雁陣現在到底怎麽樣了。

  中國實在太大了,2018年底13.95億人,分布在全國三十多個省市。

  在全國統一市場下,實現全國的均衡發展,實在是個大難題。

  和設想的東部沿海人力成本等各種成本上升後,中國產業自然的向中西部轉移不同,

  中國內部的產業轉移實際上很難,在很長的時間內,

  一直到2019年,中國國內的產業轉移並沒有全領域大規模的進行。

  1.我們先看第一點,中國一流公司的總部仍然高度集中在北上廣深為首的沿海地區

  實事求是的說,目前北上廣深處於中國雁陣的領頭位置,2018年底這四個城市加起來接近7400萬人。這裡也是絕大部分中國先進產業的聚集地。

  以2018年的財富世界五百強為例,國內各大城市擁有的世界五百強企業總部數量:

  北京53家,中國香港8家,上海7家,深圳7家,台北6家;

  廣州3家,杭州3家,廈門3家;

  佛山,福州,烏魯木齊,西安都是2家。

  接下來就很有戲劇性了,還擁有世界五百強總部的中國城市有22個,其中3個在中國台灣,19個在中國大陸,它們都隻擁有1家城市的總部。

  鄒城,鄭州,長治,長春,張家港,陽泉,邢台,新竹,武漢,天津,桃園,蘇州,石家莊,青島,南京,晉城,濟南,貴溪,高雄,大同,濱州,鞍山。

  我們把沿海省份除開,看下位於內地省份的世界五百強企業都是幹什麽的,當然這裡面河北其實也靠海,只不過我們先算作內陸省份。

  新疆:太平洋建設集團,新疆廣匯(油氣煤開發,房地產),都在烏魯木齊

  山西省:大同煤礦,陽泉煤業,晉城無煙煤礦業,長治潞安集團

  河南省:河南能源化工(鄭州)

  江西:江西銅業(貴溪)

  河北:邢台冀中能源,石家莊河鋼集團

  陝西:陝西煤業化工,陝西延長石油,都在西安。

  吉林省:長春一汽

  湖北省:武漢東風汽車

  內地省份擁有的14家世界五百強企業,除了吉林和湖北各有一家汽車公司撐門面之外,

  其他12家全部是能源開發和礦產企業,都不是製造業企業。

  我們再把目光投向沿海省份,我國的沿海省份,一直被少數幾個先進省份代表了,其實有的沿海省份,由於在競爭中處於相對落後的位置,因此顯得在“沿海省份”中的存在感沒有那麽強,或者換句話說,總覺得這些省份的名字和沿海省份四個字沒有那麽搭。

  遼寧省:鞍山鋼鐵

  山東省:青島海爾,魏橋鋁業(濱州),山東能源(濟南),兗礦集團(鄒城)

  福建省:陽光龍淨集團(福州),象嶼集團(廈門),廈門建發,廈門國貿控股

  這裡面和製造業相關的,有鞍山鋼鐵,青島海爾,魏橋鋁業三家,而這三家都是傳統製造業範疇,其中鞍鋼和魏橋都是傳統重工業,其他6家都是能源地產企業。

  好了,範圍越來越小了,我們再看江蘇省和浙江省,這兩個肯定是富裕省份了,

  江蘇省:江蘇沙鋼(張家港),恆力集團(蘇州),蘇寧易購(南京)

  浙江省:吉利控股(杭州),物產中大(杭州),阿里巴巴(杭州)

  天津市:天津地產

  兩省一市總共有6家,我們可以看到,

  到江蘇和浙江這個級別,明顯五百強的成色發生了變化:

  恆力集團是全球性的織造和石化企業,蘇寧易購是零售業,

  吉利控股是中國最大汽車自主品牌,

  阿里巴巴是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

  沙鋼是中國最大的民營鋼鐵公司,

  物產中大和天津地產是房地產產業,

  各個產業的分布明顯均衡多了,資源開發和礦產類企業沒有了,民營企業的數量也顯著的多了起來,當然,作為沿海城市,天津多少有點尷尬。

  然而跟一線城市比起來,還是顯得遜色很多,北京的53家世界五百強總部就不用說了,這裡集聚了大量的超一流人才,實際上,國內有的聲音說,中國只有北京才是超一線城市,我們先不說這樣有沒有道理,但是有一個數據我們是要知道,那就是中國最好的大學畢業生,在北京工作的數量是最多的,超過其他任何一個城市。

  2019年1月29日,發布了一篇報導,標題叫做《清華北大畢業生留京率連跌五年》

  清北兩校畢業生留京率自2013年以來呈持續下跌趨勢,

  但是一直到2018年,根據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公布的2018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

  在2018年所有簽訂三方協議就業的北京大學畢業生中,選擇留京工作的畢業生比例為39.47%,低於2017年的41.68%,數字首次跌破40%關口;

  而清華大學的大學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留京率分別是17.3%、39.9%、49.7%。

  大量的一流高校學生畢業留京,造成了在北京工作的競爭激烈,

  以兩個月前中石化官網公布的總部機關2019年度畢業生擬錄用及遞補人選名單為例,

  這份名單總共有45個人選,含遞補5人,

  其中清華大學12人,北京大學27人,海歸6人,也就是全部是清華+北大+海歸,

  分學歷看,博士研究生18人,碩士研究生27人。

  在上一篇文章裡面,相信大家還記得全國44家2018年985高校畢業生雇傭大戶,這些企業有很多並不是世界五百強企業,因此可以看成是另外一個維度的數據,這些全國985高校的一流學生選擇就業最多的企業,有多少是總部在北京呢?有23家。

  在北京,極高的智力資源聚集度,導致最頂尖部分的競爭過於慘烈,即使是清華北大畢業,也不會感到輕鬆,而會感受到高強度競爭帶來的痛苦,和通常認為在北京很容易就能上985高校不同,由於在北京工作的位於頂端的一流和超一流人才數量龐大,

  即使你和你老婆都是985畢業生,你們都在北京不錯的部門工作,

  但是北京“精英家長”“學霸家長”,以及“不錯的部門”數量龐大,

  因此和你們競爭的,是大量和自己智力和能力差不多在同一水準線上的其他同樣畢業於985和211高校精英家長,因此比拚孩子的教育會非常累,大家都會維持對買房,子女教育的競賽式的投入,否則就會落後。

  你在北京給孩子買學位房的時候,和你競爭的完全可能是另外一對雙雙畢業於985高校的夫妻,他們的能力不一定會比你差,激烈競爭下學位房的價格會居高不下。

  一直到今天,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裡面,北京的戶口仍然是最難拿到的,而沒有戶口意味著從住房,汽車,孩子教育等一系列生活行為都會受到限制。

  從2013年開始,中國最好高校的清華北大畢業生,就業選擇留京的人數連續五年不斷下降,在側面也說明了競爭的激烈度。

  我當時畢業之後就沒有留在北京,

  我畢業的時候,當年北京有的國有部門,僅僅開出1500元一個月的月薪招收985畢業生,理由是可以解決戶口,我記得當時在學校外面租個單間也得900元一個月,這讓人怎麽生活呢?我班上大部分同學都留在了北京,時至今日回頭看,我覺得當年的選擇是正確的。

  之後我到了深圳,和大四在北京找工作感受到最大的區別是什麽?

  我在北京投簡歷,但凡是名字看起來還過得去的部門,比如科研院所,比如國字頭企業,比如央企,比如北京某某所,比如北京地方國企,比如外企,即使待遇不怎麽好的,你去面試都會發現一堆名校學生,拿獎學金的,有很牛實習經歷的各種人都有….

  每次面試完,我都感覺世界有點灰暗,為什麽這麽一個連我都覺得即使拿到了offer也沒有覺得很開心的崗位,一個我覺得其實除了名號聽起來還可以,待遇其實也不怎麽樣的部門,

  也有那麽多牛人學霸來競爭呢?就不能放過我嗎?

  而到深圳,這種感覺就非常不一樣了,大把的製造業企業,而且都是A股上市公司,

  你去面試一看,包括入職之後,你會發現不只是身邊的同事,還有你日常打交道的客戶,還有供應商,大把大把非211高校,二本院校,大專畢業生….

  我在深圳面試的時候,上市製造業公司,一看我的簡歷和專業,基本上就確定要我了,什麽一面,二面,群面,終面我統統沒遇到,部門經理就打了個電話介紹了下待遇就完了,

  以至於我後來在跳槽面試中,才體會到多輪面試的感覺。

  實際上在我公司裡面認識的同事,還有從流水線的普工做起來的高級銷售經理,而他只是高職學歷。還有的部門經理也是80後,高職畢業,手下管理一個大團隊,他要是在北京,連公司門檻都進不去。

  和在北京面試的時候,用人部門說給你解決戶口感覺像是天大的福利和恩賜,要借此壓低給你的薪資待遇不一樣,

  當時深圳這邊的企業,基本上只要本科畢業工作半年到一年就可以把戶口遷到深圳,沒有企業會把戶口看成是福利,也不會因此而壓低工資待遇。

  深圳戶口是如此容易獲得,以至於我在工作一年後,都懶得遷戶口,一直到五年多以後才把戶口遷到深圳。這要是在北京,肯定不敢拖這麽久。

  當然了,以上是十幾年前的情況,現在深圳的競爭也日漸激烈了起來,不過我認為仍然比北京低一個烈度。

  直到現在,我也接到過私信,問我要不要去北京發展,說喜歡大城市,我該怎麽說呢?

  別的不說,就拿戶口為例子吧,2018年今年申報北京積分落戶的124657名申請人,

  按照北京市積分落戶管理辦法關於落戶規模統籌考慮城市承載能力和人口調控目標的要求,經北京市政府研究決定,2018年北京市確定的積分落戶規模為6000人,對應的最低分值為90.75分,按照同分同落原則,實際公示名單共6019人,隻佔不到申請人總數的5%

  其中獲得戶口最年輕的31歲,年紀最大的58歲。

  看了多少讓我有點感慨,最年輕的31歲,這要是孩子生的太早,在北京都上不了學,只能不斷推遲生育年齡。

  就深圳來說,至少拿個戶口根本不是事兒,大學生在深圳落戶還要獎勵幾萬元人民幣到你卡上。現在的北京,即使對於年輕的精英分子,都顯得競爭過於殘酷激烈,然而為什麽仍然大把的一流和超一流人才選擇留在那裡?無它,因為產業和工作機會大量集聚在北京。

  我們再看上海和深圳,

  上海7家:

  上海汽車,寶武鋼鐵,交通銀行,太平洋保險,浦東發展銀行,綠地控股,中遠海運

  深圳7家:

  平安保險,華為投資控股,正威國際,招商銀行,騰訊,萬科,恆大

  沒錯,雖然我們一般認為恆大是廣州的企業。但是它的總部的確在深圳。

  上海和深圳,世界五百強代表企業分布也都比較均勻,

  上海有物流,金融,房地產,鋼鐵,汽車

  深圳有保險,房地產,電子科技,互聯網,金融

  僅僅從產業分布上來看,深圳似乎比上海還要更新一點,主要體現在華為和騰訊為代表的ICT產業。

  當然了,五百強只是代表企業,

  上海以上汽為代表的汽車工業,以中國商飛為代表的民用航空工業,以寶武集團為代表的鋼鐵工業,以及以華虹集團,中芯國際上海廠,台積電上海廠為代表的集成電路製造等,上海在製造業方面仍然將在長時間領跑全國。

  最後是廣州,確切的說是廣州+佛山:美的集團,廣汽集團,雪松控股,碧桂園,南方電網,

  這五家企業裡面,有四家都很熟悉,分別來自電力,房地產,汽車和家電。

  雪松控股是一家民營企業,這家企業也很有意思,是中國乃至世界大宗商品交易的主要巨頭企業之一,大宗商品的控制權,不只是對一個企業,一個產業很重要,可以說對一個國家也很重要,這個在後面的文章裡面再介紹。

  從上面的五百強企業總部的分布,我們可以大概的可以看出什麽呢?

  中國最好的企業,仍然高度集中在北上廣深為首的沿海地區,2018年中國120家世界五百強企業,除開中國香港+中國台灣的17家,中國大陸總共103家企業裡面,北上廣深佔了72家,如果再加上杭州就是75家。

  除此之外的28家企業裡面,除開資源開發和房地產之外,

  就看純製造業企業只有6家:青島海爾,魏橋鋁業,一汽,東風汽車,江蘇沙鋼,鞍鋼,除了汽車還可以走向電動化換發第二春之外,都是傳統製造業。

  他們零星的分布在6個不同的城市,有3個也是在沿海地區。

  如果說世界五百強企業,規模太大了,五百強不一定是好企業,有的五百強企業待遇並不好。

  比如我們最經常開玩笑的,我在世界五百強的富士康工作,我在世界五百強的麥當勞工作。

  我們再看另外一個維度,那就是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2018年985高校畢業生的44個雇傭大戶,我國一流畢業生選擇這些企業,無非是因為他們待遇好,或者有個人發展空間,或者有名企光環,總之他們相對比較出類拔萃。

  這44家企業裡面,總部在北京的有23家,深圳9家,上海1家,廣州5家,武漢1家,成都1家,杭州3家,長春1家.

  44家裡面有38家總部在北上廣深,加上杭州就是41家,位於內地的只有3家。

  當然在這份榜單裡面,我們發現總部在上海的企業明顯的偏少,但是不用擔心,我之前寫過一篇中國中高端產業分布,

  同時幾乎所有的國內中高端產業的公司,都會在上海設立分公司,而且是主要運營地點之一。

  同時上海是大量外企的大中華區總部所在地,這些企業每一家雇傭人數不多,但是提供了不少中高端崗位。

  以上的觀察,只是兩個維度,並不全面,

  比如世界五百強,我國台灣地區也有9家企業,

  而其中富士康的大陸運營重心,已經從深圳轉移到了鄭州;

  再比如台積電,大陸的運營重心現在在南京。

  2:

  在過去的十幾年裡面,中國內部大規模的向中西部全產業轉移成功案例並不多。

  前面說了目前先進產業和工作機會仍然高度集中在北上廣深為首的沿海地區,

  接下來進一步,產業從沿海到內地的大規模轉移並沒有發生。

  產業轉移,如果說一定要舉出例子,那麽可能只有兩個大案例+一個小案例。

  兩個大案例是什麽呢?

  一個是富士康的重心從深圳北移到鄭州,

  鄭州富士康從2010年開始建設,2012年形成規模,人數維持在20萬人以上,到2018年已經是全球最大的iphone生產基地,生產了全球一半的蘋果手機。

  2018年河南省的手機產量僅次於廣東省,位居全國第二位。

  目前富士康事實上處於鄭州和深圳雙製造中心的狀態。

  一個是重慶,黃奇帆主政重慶期間,大規模的促成了沿海消費電子製造業轉移到重慶,

  重慶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筆電電腦製造基地。

  重慶從2008-2009年開始啟動筆電電腦招商項目,和一般的路徑不同,黃奇帆采取集群招商的做法,不只是把富士康、廣達、英業達、和碩、仁寶、緯創六大代工廠家,同時把惠普,宏碁等品牌廠家以及上遊供應鏈全部整合到了重慶,

  實際上,按照重慶市的統計,在重慶製造的筆電,超過80%的零組件都在重慶製造。

  這樣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把電子製造的產值留在本地。

  在短短的四五年時間內,重慶就一舉躍居全球最大的筆電電腦製造基地,從2014年開始一直佔據全球第一的位置。

  2017年重慶的筆電電腦產量佔全球40%左右。

  除此之外,不只是筆電電腦,重慶還吸引了國內品牌廠家OPPO, VIVO在重慶建設智能手機工廠,2018年全國各省市手機產量,廣東省8.08億台,河南省2.06億台,重慶市1.89億台。而其他所有省市均沒有超過1億台。

  在重慶製造的基礎產業,在近幾年長安汽車為首的汽車業,以及摩托車製造產業發展不利的情況下,重慶非常幸運的憑借電子信息產業的崛起,保持了經濟上的連續增長。

  如果沒有電子信息產業,那麽重慶工業發展可以說有點岌岌可危。

  以上兩個大案例,一個筆電電腦製造,一個蘋果手機制造,

  可以說是僅有的產業重心發生轉移的案例了。什麽是產業重心發生轉移呢?

  那就是真正的運營重點和中心轉移到了內地省份。

  但是應該指出,即使這兩個最為明顯的產業轉移案例,仍然是不完全的,不完整的。

  鄭州雖然迎來了富士康,但是手機產量在2018年仍然只有廣東的四分之一,其原因是,

  只是蘋果手機的製造重心從深圳轉移到了鄭州,而如果看所有品牌,華為,小米,OPPO, VIVO,廣東省仍然是最主要的製造中心。

  即使是富士康,至今在深圳龍華仍有龐大的工廠進行製造業務,實際上深圳仍然是富士康全國最大的兩個製造基地之一。

  另外說一件小事情,如果單看在智能手機制造工廠上班的普通的薪資,在東莞的OPPO, VIVO,華為自有工廠上班的普工的薪資,是高於在深圳富士康和鄭州富士康上班的普工的薪資的。

  重慶市儘管在黃奇帆的領導下,創造了筆電製造產業轉移奇跡,但是全球70%左右的筆電電腦在中國製造,即使重慶佔據了接近40%,仍然有大約30%是在中國的沿海省份製造生產。

  兩個大案例之後,還有一個小案例,這個小是相對規模較小,但是也是非常成功:

  那就是安徽合肥的家電製造業,

  從21世紀初以來,合肥連續十幾年持之以恆的引進家電製造業,采取和重慶類似的策略,除了把知名家電品牌引進之外,也大量的引進配套的上遊零組件企業,到了2017年,合肥已擁有4個國外品牌和12個中國名牌,他們是惠而浦、三洋、海爾、美的、格力、TCL、長虹、美菱、榮事達、帝度、晶弘、尊貴、歐力、華凌、惠科、萬和,他們都實現了在合肥的生產製造。

  2017年,全市家電“四大件”產量達7142萬台,佔全國的13.9%。

  2018年1-8月,合肥家電產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家電“四大件”總產量4255.1萬台,增長12.9%,繼續位列全國城市首位。

  下圖是2018年的合肥製造業30強企業排行榜,我們可以看到前5位有4家是家電相關,

  分別是聯寶,美的,格力,美菱。

  當然我們也知道,美的,格力,海爾等國內龍頭,運營和製造重心依然在沿海,即使現在家電製造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但是在廣闊的內地地區,只有合肥這樣的單點實現了產業承接。

  之所以和鄭州,重慶相比,把合肥列為“小案例”,是因為合肥的家電製造產量雖然是全國第一,但是份額上隻佔13%左右,這個產業轉移的規模還是比不上重慶的筆電電腦製造,和鄭州的蘋果手機制造。

  中國的沿海城市,即使在人均GDP已經在逼近發達國家水準的情況下,對最低端的電子製造業仍然有牢牢的掌控,2018年東莞人均GDP超過1.5萬美元,深圳GDP 2.8萬美元。

  上海人均GDP突破2萬美元,但是他們仍然對低端製造業有超強的吸引力。

  2018年在中國網絡上流傳的比較火熱的視頻《火箭村裡的年輕人》,講的就是上海昌碩公司的蘋果手機代工的普通員工的事情。

  沒錯,即使是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仍然有大量的代工製造業。

  內地省份,在爭搶產業轉移方面,幾乎沒有“

  產業和運營重心完全的轉移到內地”的案例,

  可以說重慶的筆電製造,是唯一的最成功的案例了。

  而對於絕大部分的內地地區,能夠爭取的極限,就是總部在北上廣深杭的大公司,把一部分製造基地和研發中心設置在本省,當然了這些公司的運營重心仍然是在北上廣深為首的沿海省份。

  以內地目前炙手可熱的新一線城市成都為例,

  即使是成都這樣的城市,在爭取外來企業落地的時候,也展現出了極低的姿態,

  一個成都投資數億元人民幣給錘子手機已經是廣為流傳的例子,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2019年2月爆出了大規模裁員,甚至產生破產傳聞的互聯網企業人人車。

  而僅僅在2019年1月,人人車的CEO還在感謝成都市金牛區提供了40億人民幣的資金支持,因此投桃報李在成都建設人人車第二總部。

  這樣的新聞其實也說明一個事實,即使是內地人口,資金,大學,產業資源最為雄厚的大城市之一的成都市,在和一線城市爭奪成熟產業資源也處於劣勢地位,即使人人車,錘子科技這樣的企業,也要不惜代價去爭取。

  當然我認為,成都這樣做的方向是沒有錯的,智能終端和互聯網產業,都是以後發展的大方向,雖然選擇了大方向裡面的弱勢企業導致了損失,還需要進步和學習,但是這樣的決心和意志是沒有問題的。總比習慣性的把錢拿來開發房地產要好。

  產業轉移到內地為什麽這麽難,原因是什麽?

  對於企業來說,普通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能源成本,資金供給,制度成本,產業鏈和物流成本,高級智力資源,稅收八個要素,內地省份除了普通勞動力成本稍微低於沿海以外,其他七項可以說都不佔優勢或者說處於劣勢。廉價的土地,沿海地區一樣可以提供。

  唯一佔優勢的普通勞動力成本,也由於全國勞動力市場的統一化,高鐵的快速運輸工具的普及,勞動力流動非常容易,因此全國普通勞動力成本差距注定不會很大。

  當年大陸普通勞動力成本只有港台,日本的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都不到的情況,這在現在的中國大陸是不可能發生的。我的一個同事,他1990年剛畢業頭幾年的時候,月薪只有大概100元人民幣左右,而公司中國台灣籍工程師的月薪超過一萬元人民幣,是他的100倍。

  互聯網帶來的信息快速透明化,我經常關注國內各個產業公司的貼吧,上面是大批中國基層普通員工的交流園地,年輕的90後,95後員工們,會互相詢問其他城市類似工作的薪資是多少錢,單身沒有家庭牽掛的年輕人,一旦打聽到某個城市的薪資比自己所在城市要高,往往下一個星期就會發現他在貼吧的留言,說我已經換了城市工作了。

  在這八個要素中,內地大城市要想獲得沿海龍頭企業的產業轉移,那麽必須做到某一兩個要素顯著的優於沿海地區,同時不能有明顯的短板,這是很容易理解的,如果你的條件和該企業現在所在地方差不多,那麽這個企業就不會有轉移的動力,要想挖牆腳,就必須在某些方面比現任做的明顯要好,而且是要好一大截。

  內地省份引進沿海先進產業的機會在哪裡?

  我們八要素中,有沒有哪個是比較容易做到明顯優於沿海呢?

  我們再看一下:普通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能源成本,資金供給,制度成本,產業鏈和物流成本,高級智力資源,稅收

  非常顯然,這裡面普通勞動力成本會有一定優勢,同時內地的大城市在資金和高級智力資源不一定輸給沿海,甚至可能優於沿海地區,如果再加上在產業鏈和物流方面使勁形成集群化,只要集中火力,是可以做到在某個產業的投入和優惠顯著的高於沿海地區的。

  下面我們看三個內地城市引進先進產業的例子,

  下圖是京東方的液晶和OLED顯示面板工廠的全國分布,在北京以外,合肥,武漢,成都+綿陽,重慶都有規模巨大的工廠,甚至製造規模能夠超過北京。這背後的原因,是顯示面板工廠投資金額驚人,動輒數百億人民幣投資,能夠提供資金的地方政府可以獲得工廠投資機會。

  2015年6月,黃奇帆在講重慶市引進京東方顯示面板產業的時候,提到之所以想引進液晶面板產線,主要是要和重慶市的筆電電腦產業配套,形成集群產業鏈。

  但是一條8.5代的液晶面板產線需要300多億人民幣,京東方顯然是沒有這麽多錢的,因此重慶市找了六七家重慶的國有企業,總共出資210億人民幣認購了100億股京東方增發的股票,同時銀行再貸款120億人民幣,共計330億人民幣。

  項目2014年3月開工,2015年4月完工,由於京東方股票價格上漲,重慶市認購的京東方股票從2.1元漲到了4.6元一股,不僅收回了210億人民幣的投資,反而淨賺了250億人民幣。

  同時重慶市政府成立高科技戰略新興產業的股權投資基金,再動員這六七家出資的國企把賺來的250億人民幣投入進去,同時還吸引了16個國內比較重要的投資者,比如說中國人壽,國家開發銀行,中國社保基金會,還有各種金融機構等,基金共計800億,促進重慶市產業發展。對於京東方來說,由於下遊的筆電電腦製造的客戶就在重慶,在重慶設廠也降低了供應和物流成本。

  所以重慶是在資金+產業鏈聚集方面下了功夫。

  重慶隔壁的成都也是類似,京東方在成都和綿陽的兩條OLED線,投資都是465億人民幣,加起來就是接近1000億人民幣。

  成都+綿陽通過提供資金的形式,同時成都本地也有戴爾電腦+富士康+緯創+業成+聯想這樣的工業企業,緯創和富士康類似,是台資代工廠,從事筆電電腦製造比較多,業成是台資電子零組件廠家。

  實際上戴爾電腦,富士康兩家企業都是2018年的成都製造業十強企業,聯想,業成,緯創也在成都製造業25強的行列,這意味著在本地已經有比較不錯的產業鏈。

  成都也是提供資金+產業鏈集聚,也對京東方產生了很好的吸引力,京東方2018年開始大規模量產OLED顯示面板,就是在成都工廠完成。

  另外的例子是中國最大的自主品牌企業吉利汽車,其在成都,湖南湘潭,陝西寶雞,貴州貴陽,黑龍江大慶,河北張家口都有製造基地,當然其主要的製造基地仍然在浙江省,同時研發中心在浙江和上海。

  這裡面最為知名的,就是大慶市引進吉利的五年半30億人民幣豪賭

  2009年前後,吉利在尋求收購全球知名汽車品牌沃爾沃轎車。不過2009年的吉利資金並不多,融資是完成對沃爾沃收購的巨大阻力,即使作為知名民營企業,通過銀行貸款來籌集資金仍然困難重重,他們轉而將希望放到了與地方政府的合作上。吉利先後與全國60多個城市的地方政府進行了洽談。這樣的過程並不順利,與北京、廣州等城市的洽談都接連碰壁。而2009年的大慶,原油產量自1997年以來連續多年下滑;地方財政收入僅為145.5億元。在金融危機+原油價格下跌的背景下,大慶也在尋找著產業機構調整的機會。李書福需要的30億元,超過了當年大慶財政收入的1/5。

  後來擔任大慶國家高新區汽車產業發展促進中心的主任回憶。

  投資方案一下來,大慶市政府就緊急開會進行討論。“我們請了北京多家調研機構的一批專家對這個項目進行了充分的論證。最後的結論是,無論是影響力、科技含量還是未來的市場發展,對大慶而言都是一個非常值得一試的項目。”由此,大慶政府正式拍板,接下沃爾沃項目。

  2009年末,大慶市國資平台以入股的形式提供了30億的資金。12月22日收購的第一輪注資完成,大慶和吉利簽署的《股權質押協議》期限為5年加上180天的寬限期,也就是剛好五年半。在大慶的30億的支持下,李書福的收購沃爾沃計劃才得以最終實現。

  吉利也投桃報李在大慶市建立了沃爾沃汽車工廠。

  2010年8月2日,吉利和沃爾沃的交割完成,

  2011年2月25日,沃爾沃方面宣布了未來五年的發展規劃,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在大慶與成都建立兩個整車生產基地。到2015年,大慶市投資吉利的30億人民幣全部返還,同時大慶市沃爾沃工廠在2014年投產,大慶國資平台也依照約定2016年從股權退出。

  2017年,大慶沃爾沃工廠已經是年產汽車5萬多輛、員工總數2800人、創造了14億人民幣以上稅收。而在大慶,繳稅能過億就已經是很大的重點稅源了。

  從重慶+成都京東方和大慶沃爾沃的例子,

  我們可以看出,對於處於高速擴張和發展期的企業來說,缺乏資金是常態,很多非常優秀的企業,或者說本來可以發展壯大的企業,無奈的被資金這個攔路虎擋住,延緩了企業的發展。

  而幫助優秀企業解決了這個最大的問題,也可以得到很大的回報。

  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即使幫助企業解決了資金問題,實現其順利的在本地落地,產業鏈和物流,以及高級智力資源仍然是兩個不可忽略的,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京東方之所以非常痛快的答應在重慶和成都+綿陽落地,是因為成渝兩地本來就已經聚集了大量的筆電製造的零組件供應商,品牌商和代工廠,同時成都和重慶高校資源豐富,城市本身也對高級智力資源具備一定的吸引力。也就是成渝在產業鏈聚集和高級智力資源方面本身具備一定的能力。

  我們以大慶沃爾沃項目為例,就沒有那麽順利了。

  吉利在大慶建立沃爾沃工廠的最大難點是“

  一家零組件公司都沒有”

  大慶沃爾沃的副總經理呂樂揚是跟隨沃爾沃來到大慶的第一批籌建者之一,經歷了從前期考察到落地建廠再到順利投產的完整過程。

  2011年來到這裡的時候,發現大慶竟然“沒有零組件公司,一家也沒有。我們唯一看到的只有一家拖拉機廠。” “都2011年了,怎麽著也得有個幾家吧。”所有的汽車零組件都要從南方的供應商那裡採購和運輸到大慶。

  2014年下半年,大慶沃爾沃正式投產,同時為了解決供應鏈的問題,大慶市開始引入第一家汽車零組件供應商。

  2016年8月24日,與沃爾沃工廠僅一路之隔,大慶延鋒江森汽車部件系統有限公司年產20萬套汽車座椅項目建成並正式投入生產。

  2017年。大慶沃爾沃工廠專注於S90生產,產量開始大幅度增加。官方數據顯示,大慶沃爾沃工廠2017年生產S90約5.3萬輛。但是到目前為止,大慶工廠仍然面臨供應鏈的問題,2018年大慶沃爾沃工廠的供應商中,在大慶當地的也僅有兩三家,“比例非常低”。

  無論是零組件運進來,還是整車運出去,成本還是相對較高,而對於不同零件供應商,一般八萬輛到十萬輛是一個平衡點。在達到這個產能之前,想要吸引更多的供應商仍然是個問題。

  為了降低產業鏈物流成本,在目前本地供應商不多的情況下,大慶市直接拿錢補貼物流運輸,黑龍江省有個去歐洲的物流專線,大慶借這個物流專線的開通,沃爾沃實現了產品直接異塵餘生整個歐洲,原先海運2個月左右能到,走鐵路只需要20天。大慶市政府通過給鐵路補貼來獲取這個鐵路運輸的優勢,這就是大慶創造出來的優勢。

  大慶沃爾沃項目遇到的第二個難題是高級智力資源的問題,為了在短時間內找到合適的汽車產業人才,大慶沃爾沃在2012年的時候制定了一個“回家計劃”,號召分散在全國汽車行業中的大慶人、黑龍江人甚至東北人回家工作。

  “以前家裡沒有條件,現在我們有主機廠了,產能也夠,回家來更穩定。”

  2018年沃爾沃工廠中8%~10%的管理層是通過“回家計劃”找到的,大慶沃爾沃方面也表示,隨著產能的繼續提升,該計劃的吸引力也會越來越強。

  儘管如此,大慶沃爾沃仍然面臨留人的問題,如果在公司做的不開心,人要走,怎麽留?

  不管是沃爾沃,還是大慶市政府,乃至於黑龍江省政府,都在討論這個問題。

  目前采取的是政企聯動的方式,除了企業做好員工職業規劃,大慶市政府更是頒布對高級汽車人才的補貼,直接提供住房、人才津貼、安排就學。

  “我們前期拿出130套住房,90平方米~180平方米,只要在大慶沃爾沃工作五年以上,我們就白送一套。”

  同時,大慶市政府尋求培養本地人才,學校和沃爾沃合作開設相關專業,提供穩定的人才供給。在2018年的沃爾沃工廠中,總共有2800名員工,

  但是如果分開看,從事基礎崗位的普通工人,91%是黑龍江戶口;

  而對於面向全國招聘與積累的管理崗位,還只有10%是本地人。

  打造自己的領先產業是內地趕超沿海的必由之路,半導體+新能源汽車+製藥業等新興產業是內地省份發展的歷史機遇

  大慶引進沃爾沃,重慶,成都,武漢等城市引進京東方,看起來都是巨大的成功,當然確實也是巨大的成功,但是這樣的成功,只不過是追隨者中跑的比較快,跟的比較好的例子。

  只是跟著別人跑,是永遠無法實現趕超的,也意味著永遠在中國雁陣中處於比較落後的位置。

  已經在沿海地區扎根的龍頭大企業,把總部和運營中心完全轉移到內地城市,這樣的例子也許會有,但是一定是十中無一,甚至百中無一。

  就產業來看,如本文所述,只有重慶的筆電製造產業算是僅有的重心轉移到內地的例子,即使這樣沿海仍然保留了大量的筆電電腦製造。

  我們以京東方為例子,這家總部在北京的企業,盡快其製造業基地已經遍布全國,而且OLED的生產現在主要集中在成都,但是總部和運營中心仍然在北京。

  我們以2019年的京東方校招為例子,除開全國各地工廠需要的各種工程,供應鏈,品質工程師,看研發類這樣的高端崗位,仍然高度集中在北京,

  例如端口器件10個崗位有4個在北京,智慧物聯5個崗位有3個在北京,

  智慧醫工2個崗位都在北京,集團技術中心8個崗位全部都在北京。

  其他與集團總部運營相關的崗位就更不用說了。

  內地幾個高級智力資源不錯的大城市,因此成都,武漢,西安等少數內地城市,在引進研發中心方面也有不錯的表現,不少企業在這幾個城市建立了研發中心。

  最為典型的華為和中興都在上述城市有研究所,但是實事求是的說,都無法替代華為中興深圳總部研發中心的地位。

  要用十年的耐性,在新興領域培育本地的龍頭企業,實現逆轉和趕超,打破雁陣的宿命

  如果內地大城市的目光總是放在如何引進沿海大企業的製造基地和研發中心,那麽最好的結果是製造基地的規模超過沿海總部,同時成為第二研發中心。

  能夠做到這點,應該說就非常不錯了。

  但是光是這樣是永遠無法打破雁陣的,唯有培育自己的產業才會實現領先。

  原因並不複雜,在企業的八個要素中:

  普通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能源成本,資金成本,制度成本,產業鏈和物流成本,高級智力資源和稅收。這其中產業鏈集聚和高級智力資源別人最難複製,而且是產業先行地會佔有絕對的先發優勢。

  全球在各種喜慶時刻燃放的煙花,大部分是中國製造,而中國最大的煙花生產基地並不在沿海地區,而是在湖南省瀏陽市,得益於開展大規模的煙花研發和生產比較早,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根據長沙海關統計,2018年湖南出口煙花爆竹21.7萬噸,同比增加16.5%,出口額32.7億元,增長20.8%,出口量值均創下歷史新高。

  湖南煙花出口量佔全國煙花爆竹出口的57.3%。而其中瀏陽所在的長沙市出口煙花爆竹19.7萬噸,佔同期湖南省煙花爆竹出口總量的90.9%

  瀏陽市,以及周邊的幾個縣市,以及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聚集,以至於處於這個處於內地的地區,成為了全球領先的無可替代的煙花產業設計研發和製造基地。

  實際上,國際煙花協會的總部就設置在瀏陽。

  非常顯然,打造出了自己的領先產業,就意味著在從事該產業的高級智力資源,以及上下遊產業鏈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在可見的將來,我們看不到沿海地區在煙花研發生產製造方面趕超瀏陽的趨勢。

  原因為瀏陽已經佔據了產業鏈聚集,以及煙花研發製造高級人才資源的先發優勢。

  除了湖南瀏陽,這方面也有不少其他的的案例,

  一個就是同樣位於沿海的新一線城市杭州,在北上廣深的一線城市之外,

  成功的培育出了阿里巴巴,海康威視,今天杭州可以說在電商和安防方面處於全國領先位置,也極大的提升了城市的競爭力。

  一個是武漢新芯公司,長江存儲落戶在武漢,並不是偶然的,該公司是基於武漢新芯公司成立。而武漢市武漢新芯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成立於2006年,是湖北省政府和武漢市政府下決心進軍集成電路製造領域的產物,

  武漢新芯從2006年成立開始遇到了重重困難,成立之初本來是想做DRAM,沒錯,中國早在13年前就開始試圖進軍DRAM領域了,但是成立之初就遇到了DRAM的價格低谷周期,不得不放棄DRAM的生產,

  2008年9月新芯開始為美國Spansion(飛索半導體)生產NAND Flash閃存,然而好景不長,飛索半導體遭遇2008年經濟危機之後業績一路下滑,到2010年武漢新芯訂單數量急劇下降。不得不尋求出售,中國台灣台積電,美國美光,豪威都成為潛在的合資對象,

  但是由於國內業界的呼籲,以及武漢市政府堅持自主的原則,最終放棄了合資計劃,每次我看到這裡,總是想為武漢政府點個讚。

  2011年,在武漢政府安排下,中芯國際最終作為武漢新芯的合資對象,計劃中芯國際投資10億美元,把新芯變成中芯國際的控股子公司,但是中芯國際2011年的營收只有13.2億美元,比上一年大幅下滑15.14%,淨利潤為大幅虧損2.47億美元,比上一年大幅下滑19.8倍,由於中芯國際本身的業績也並不好,因此該計劃沒有完成,2013年中芯國際退出了武漢新芯業務。

  武漢新芯2013年之後導入了兆易創新的NOR FLASH業務,為兆易創新提供製造服務。

  之後2014年國家集成電路大基金成立,

  2016年,在紫光集團收購武漢新芯多數股權後,7月26日長江存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實際上長江存儲就是在武漢新芯的基礎上成立。

  從2006年—2016年,武漢市堅持了整整10年的時間,終於迎來了NAND FLASH記憶體基地落戶武漢,並且將成為中國第一個真正大規模量產NAND FLASH的城市,這背後就是持續10年的對武漢新芯的投入和堅持。

  毫無疑問,武漢市在記憶體製造方面將處於全國領先地位,領先北上廣深一線城市,而這是湖北和武漢提前的投入和堅持的結果。

  同樣的還有合肥長鑫存儲,2016年5月6日,合肥市及經開區主要領導和兆易創新朱一明董事長研討合肥的記憶體項目發展戰略,形成”506”項目,項目的發展目標就是為國內自主發展主流DRAM記憶體IDM.

  2017年,合肥產投(合肥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與兆易創新簽署為期五年協定,雙方將在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合作開展19nm製程記憶體,專案預算共計人民幣180億元。項目所需投資由兆易創新與合肥產投根據1:4的比例負責籌集。

  項目約定研發及生產的DRAM產品優先供給兆易創新銷售,價格參照市場行情且給予最佳優惠。合肥長鑫也將優先承接兆易創新DRAM產品的代工需求,合肥產投唯一股東及實際控制人為合肥市政府國資委(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其注冊資本為108.54億元。

  毫無疑問,長鑫存儲的DRAM項目投產之後,合肥市也將成為全國DRAM產業最先進的城市,實現了對沿海一線城市的趕超。

  這也是合肥市堅持投入的結果,實際上在和兆易創新合作之前,合肥市就在到處尋找機會,包括把中國台灣的半導體人才,以及日本爾必達的半導體專家請到合肥,開展記憶體創業。

  以上內地城市在產業上領先一線城市的案例,有什麽共同點?

  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是在新興的領域獲得了開創性的成就,當一個產業興起的時候,即使是沿海的一線城市,也未必佔據多大的優勢,因此內地城市在新興產業集中投入,可以做到和沿海同步發展,甚至實現領跑。

  當然我國的戰略新興產業,包括半導體,新能源汽車,製藥業等等,都存在大量的機會,在這些方面,即使是沿海城市,相對於世界先進水準同樣大大落後,因此內地大城市只要緊抓時代機遇,是有機會實現並跑甚至領跑的。

  內地的大城市,除了不斷的引進沿海強勢龍頭自主企業的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之外,還要勇於投資和敢於投資領先的產業,這樣才會最終實現趕超。

  中國的半導體等產業的全面崛起,達到世界一流水準還有10年,換句話說,內地城市在半導體等領域實現和沿海城市並跑的窗口期也就只有10年的時間,等到中國半導體產業大業已成,格局固化,那個時候再去沿海省份招商引資,毫無疑問會比今天困難的多。

  最後簡單的說幾點:

  1:中國內部的產業轉移很難,導致內地高收入工作機會以體制內+房地產基建為主

  這個已經在文中說明過了,從沿海到內地的產業轉移不會自發的發生,

  而是需要內地的城市付出巨大的努力和風險,在八個要素中的某幾個關鍵項提供遠遠優於沿海地區的條件,才有可能爭搶到部分專業的轉移。

  本文中的所有產業轉移案例,

  無一不是因為地方政府做的非常出色,並且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要牢牢樹立一個觀念,基建和房地產,所有城市都會做,但是如果不引進和發展先進產業,老家的繁榮不過是依附性繁榮。

  為什麽中國的城市都修建的非常漂亮?為什麽老家的基建越來越強?

  為什麽老家過的好的往往都是體制內人士和房地產從業人員?

  如果看每年的春節回鄉見聞,基本上都會發現,老家堵車非常厲害,家家戶戶都有汽車了,同時你會發現更多的路修建起來了,新建了新城,非常漂亮的現代化小區,同時堪比沿海城市的購物中心建立起來了,整個城市修建的非常漂亮。

  我的老家就是這樣,長江邊上的新式購物中心修的非常漂亮,過年的時候進入購物中心地下車庫堵車非常嚴重,購物中心的豪華程度不亞於深圳。

  小區的周圍新建了新城,完全按照新式標準修建,

  馬路非常寬闊,同時綠化和鮮花帶按照高規格修建,馬路旁新修的花園小區,綠樹成蔭,同時新城修建了各種體育館,少年宮,可以說在硬體條件下不輸沿海城市。

  各種幼兒園,中小學的硬體設施也上了一個層次。

  但是這背後,卻是老家城市的底層的工資增長非常緩慢,超市的收銀員,保安,餐館的服務生,工廠員工的工資,依然停留在2000多元的水準,比起十年前可以說進步並沒有太明顯。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

  一個是體制內人員的薪資上漲,由於家裡親戚同學大多在體制內,除了一些最為基層的公務員,在一個還可以的部門,年終獎能夠達到數萬元人民幣。

  我母親就跟我講,某部門有的人僅僅晚退休了一兩年,結果退休工資竟然高出了一兩千一個月,直接引起了早退休一兩年的員工的集體抗議,結果不得不削減了下來。

  實際上如果看全國各省市的非私營部門從業人員薪資,你會發現內地和沿海省份的差距比你想象的要小很多。這也是為什麽老家親戚總是希望孩子們進體制內的原因,這是理性的選擇。

  一個是房地產從業人員,各種包工頭不用說了,凡是在老家從事房地產技術工種的,搞裝修的,賣家具的,搞室內設計的,當中介的,普遍性的收入高於當地水準。

  想裝修一下,老家隨便一個有技術的工人一天即使幾百元人民幣,跟沿海城市的人工成本差不了多少,而且技術還不一定讓人多滿意。

  其背後的原因,雖然每年國家都有大量的財政轉移支付,同時外出務工人員也帶回大量匯款,但是由於本地缺乏先進產業,因此財富的分配缺乏載體,往往只能通過基建和房地產來實現拉動經濟發展,這會導致財富分配不自覺的向體制內人士和房地產從業者傾斜。

  而廣大的普通人,則是只能分享城市硬體和基礎設施發展帶來的好處,但是如果沒有從事相關的工作,又不在體制內,那麽在現金收入上則收益相對沒那麽大。

  不管是前些年的振興東北,還是中西部開發,都面臨類似的問題,國家投入大量資金,但是在缺乏先進產業的情況下,往往只能通過房地產和基建來拉動GDP,轉移支付的財富很難分配到個人的手裡,所以會出現國家往東北一投錢,海南房價漲一波的段子,其實這不是東北的獨有現象,這是全國所有內地省份縣市的共同現象。只不過不是在海南買房,而是在省城買房。

  體制外普通人,以及非房地產從業者能感受到的,就是本市地鐵修通了,高鐵開通了,高速公路有了,購物中心開張了,新小區越來越漂亮了,學校硬體越來越好了。

  內地很多城市的硬體建設,甚至可以說趕超歐洲美國的水準,明顯的高於和超出當地的經濟發展水準,這是好事,但某種意義上,也不是好事,因為這意味著分配到個人的財富變少了。

  一個木桶,有一個木板明顯的超出,未必是好事。

  有的內地縣市,在房地產和基建之外,開發出了旅遊業這個新產業,這個產業有多重要呢,以陝西省為例,根據《中國旅遊報》的報導

  2018年,陝西省全年接待境內外遊客6.3億人次,同比增長20.54%,旅遊總收入5994.66億元,同比增長24.54%。其中國際旅遊收入31.26億美元,同比增長15.61%。

  2017年,旅遊業直接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8.41%,如果算上對運輸和其他各種消費的拉動,能夠佔到GDP的15.48%;

  旅遊就業佔到全省就業總人數的12.33%;

  旅遊業直接實現稅收佔全省稅收總額的比重為9.27%。

  如果沒有先進的產業,那麽只能通過房地產,基建,旅遊業等來進行財富分配,考慮到我國內地省份大量是人口大省,僅靠以上的產業進行財富分配顯然是不夠的,提供的中高端崗位也比較有限。

  所以每年回老家,看的不只是城市的建設更漂亮了,步行街更多了,夜景更美了,也不只是汽車變多,更多的應該關注當地是不是引進了沿海的先進產業?是不是發展出了本地的特色優勢產業?

  如果這兩者的回答都是否,那麽老家的繁榮不過是依附式的繁榮,本質上是跟隨沿海先進產業的發展而發展。

  2:不只是要引進產業,還要有引領先進產業的志氣,緊抓新興產業崛起的機會,實現對沿海的趕超,建立產業鏈聚集+高級智力資源的先發優勢。

  這方面內地的大城市,還是有很多機會的,成都對錘子科技和人人車的投資失敗在廣為詬病,但是我認為,成都這樣的戰略方向沒有錯,只是戰術執行上需要調整。

  國內外做風投的專業機構和人士,哪個沒有大把的失敗案例,當年國內沒有人投資馬雲,讓和軟銀佔了先機,獲得了多少倍的超額利潤。

  馬雲當年不是沒有找過國內的各種投資人,只是沒有人相信他,畢竟眼前這個能說會道的外星人,誰知道他是不是騙子呢?

  武漢市如果沒有持續10年對武漢新芯的支持和投入,又怎麽會有今天長江存儲這個全國最大的記憶體研發和製造項目的落地,吸引了大量一流半導體人才聚集。

  投資房地產和基建,確實最安全,然而敢於投資萌芽期的先進產業,更能獲得巨大的收益。

  當前我國的戰略新興產業是發展重點,這個新興兩個字對全國來說都是一樣的,整個中國都處於比較落後的狀態,因此某種意義上,內地大城市和沿海大城市的起跑線差距並不大,這是內地的機遇。

  另外一定要花精力建設出本省的全國甚至世界一流大學,培養高級智力資源,這將在產業競爭中佔據極大的優勢。

  當年新中國在長春籌建一汽的時候,就一並建立了大學,用於支援人才,今天的長春工業大學前身就是當年為支持一汽建廠而設立的技術培訓學校。

  同時我們可以非常明顯的看到,內地具備好大學的大城市,在競爭中明顯處於比較領先的位置,尤其是成都和武漢。

  3:中國能否成為雁陣終結者?如果中國內部的產業轉移很難,那麽印度和越南呢?

  網上始終有一種說法,那就是中國會是最後一個完成工業化的國家。

  理由是產業轉移會在中國內部完成,國外發展中國家沒有機會了。

  那麽我國中西部地區,相對於東南亞,墨西哥,印度等國家,

  對於產業轉移的吸引力究竟如何呢?

  其實我們看下八要素,如果都想爭奪中國沿海地區的中低端產業轉移,

  那麽至少在低端產業的部分,中國中西部地區相對東南亞印度等並沒有太大優勢。我們可以一項項的看:

  普通勞動力成本:這個毫無疑問,即使是中西部省份,工人工資也需要達到3000元以上,高東南亞印度一倍。

  土地成本:這個可以打平,都可以提供廉價土地

  能源成本:這個可以打平或者略為勝出,中國由於電網基礎設施好,中西部可以說更優

  資金供給:來自政府的補貼和信貸支持,對於不需要太大資金投入的低端產業,可以打平

  制度成本:中國中西部略為勝出

  產業鏈和物流成本:這個可以打平,因為本地都不一定有相關產業鏈,甚至東南亞在物流方面更優,原因為海運成本大大低於中國國內的陸運成本。

  以越南為例,為什麽耐吉和阿迪大規模的轉向越南生產,其實不少原材料還是需要從中國沿海進口,但是因為越南離中國近,走海運反而運費並不貴,而我國中西部地區陸地物流費用比海運要貴,這是我國內部長期存在的問題。

  同時產業鏈集聚,我國中西部地區可以爭取,越南印度同樣也可以爭取,例如越南就成功的爭取到了三星這個超級平台,拿到了電子科技產業鏈集聚的入場券,2108年越南已經擁有了國內外數百家上遊的電子零組件企業給三星供貨。

  稅收:擁有龐大本土市場的印度和越南,可以通過關稅壁壘引導國外產業鏈在本國落地,尤其是印度,在這方面佔據優勢。

  關稅可以說是其他發展中國家和中國中西部地區爭奪產業轉移的大殺器,

  對於擁有龐大本土市場的印度,越南,印尼等國,可以以關稅為武器,大大的提高成本,可以是10%,20%甚至更高,這個影響力能很容易的超過上述八個要素中的任何一個,形成巨大的優勢,對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影響就非常大了。

  印度莫迪提出了印度製造2014計劃之後,就通過不斷提高關稅,不斷逼迫三星,小米,OV等廠家在印度設廠,印度現在已經成為了世界前三位的手機生產國。

  另外美國的中美貿易摩擦,美國市場進口關稅的提高,也可能會導致我國低端產業鏈向越南遷移,這個勢必會有影響。

  高級智力資源:對於低端產業這個影響不大,都很快可以培養起來,因此也可以打平。

  也就是中西部和東南亞等國家比起來,在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方面,八要素中雖然可以在某些要素中佔據優勢,但是還不到絕對優勢的地步,而在勞動力成本和關稅(稅收)這一項是遠遠比不過東南亞和印度。

  當然了,勞動力本身的素質和效率也會影響勞動力成本,但是我認為東南亞和印度的勞動力都比較吃苦耐勞,只要教育得當,即使總體效率不如中國工人,但是也不會到級差的地步,總體來說仍然會有較大優勢。

  所以我認為越南,印度等部分發展中國家的低端產業並不是沒有機會,相反只要運作得當,是有很大的機遇的。

  當然,這些國家不是沒有風險,儘管和中國內地中西部省份比較各有優劣勢,但是和中國沿海地區比較,他們還是存在差距,

  一個是中國在大規模搞機器換人,目前中國製造2025中包括了智能製造的內容,生產效率在不斷提高,中國大量製造業企業在業務增加的同時,員工人數反而在減少。而同時越南和印度這些國家的人力成本也在快速增長。

  中國的機器換人每進步一分,這些國家的人力成本每上升一分,那麽勞動力成本優勢會縮小。

  同時機器換人,會帶來產品質量的進步,這會導致產業轉移的動力減少。

  實際上現在中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國。

  一個是中國沿海地區在逐漸完成產業鏈聚集,同時在迅速完成國產化替代。

  越南在鞋業和服裝生產製造方面,崛起速度很快,

  其背後的原因是這是產業鏈相對比較簡單的產品,同時加工比較依賴人工;

  而在零組件數量眾多,產業鏈遠遠更加複雜的電子產品領域,其接受產業轉移的表現就不如服裝和鞋類。實際上到目前為止除了三星以外,世界前五大手機品牌中的其他四家仍然都在中國生產。產業鏈一旦完成集聚,其物流成本會降到最低,一定會比分散開更低。

  由於有產業鏈聚集的優勢,即使是產業鏈相對比較簡單的服裝和鞋類,中國沿海地區現在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只是有部分轉移到了越南,印尼等地。

  一個是在電子科技領域,中國公司已經掌控了下遊的品牌和平台,華為,小米,OPPO, VIVO等公司的全球份額越來越高,同時在中美尤其是中興事件的刺激下,為了確保供應安全,中國公司都在要求供應商確保在中國大陸的產能,實際上是控制產業鏈不要向外轉移。

  像越南雖然手機為核心的電子代工產業高速發展,但是卻是高度依賴三星,而三星的手機現在卻是處於衰退的狀態,這對越南電子產業的長期發展是不利的。實際上,現在越南電子產業的發展,某種意義上取決於三星向越南轉移產業鏈的速度,但是三星的消費電子產品在全球總體上卻是在不斷衰退的。

  印度也是一樣,即使以關稅為武器,不斷迫使中國手機公司+三星+蘋果在印度設廠,但是這樣的產業轉移的極限,也就是滿足印度市場的需求。

  這樣的產業轉移,一個是規模有限,一個是高度依賴外資。

  除非越南,印度這樣的國家除非能夠打造出本土的知名品牌和平台,否則在產業價值鏈上很難上升,畢竟不只是獲取利潤需要打造自有品牌,上遊的本土零組件產業鏈,也需要依賴本土品牌才能大發展。

  這也是美國,日本,韓國,中國,中國台灣電子科技產業升級的客觀規律,

  美國有蘋果+戴爾+惠普,韓國有三星+LG,

  中國大陸有華為,OPPO, VIVO,小米,聯想,

  日本有索尼+松下+夏普,

  中國台灣有宏碁,華碩,HTC等。

  打造出了自己的一流品牌,才能帶動本土自有產業鏈的發展,實現產業升級,否則會永遠停留在代工階段。越南,印度能否打造出能打敗中國華米OV的品牌,我多少是抱有懷疑態度的,以印度為例,前幾年還有本土品牌,現在幾乎全部處於被中國公司消滅的狀態,未來再次崛起是有難度的,畢竟中國公司不會像西方公司那樣,產品留下巨大的利潤空間,給後來者的發展提供機遇。

  以上是今天的一些簡單思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