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每天認識一味中藥:魚腥草——清熱解毒

「治肺癰咳嗽帶膿血,痰有腥臭,大腸熱毒,療痔瘡。」

——《滇南本草》魚腥草篇

今天

給大家介紹一味中藥藥材

魚腥草

魚腥草(在四川又名折耳根),中藥名。是中國藥典收錄的草藥,草藥來源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乾燥地上部分。夏季莖葉茂盛花穗多時采割,除去雜質,曬乾。

魚腥草味辛,性寒涼,歸肺經。能清熱解毒、消腫療瘡、利尿除濕、清熱止痢、健胃消食,用於治實熱、熱毒、濕邪、疾熱為患的肺癰、瘡瘍腫毒、痔瘡便血、脾胃積熱等。

性味歸經

辛,微寒。

歸肺經。

免費諮詢微信

功效

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健胃消食

主治病症

肺癰吐膿,痰熱喘咳,熱痢,熱淋,癰腫瘡毒。

文獻記載 1《名醫別錄》:「主蠼螋溺瘡。」 2《日華子本草》:「淡竹筒內煨,敷惡瘡白禿。」 3《履巉岩本草》:「大治中暑伏熱悶亂,不省人事。」 4《滇南本草》:「治肺癰咳嗽帶膿血,痰有腥臭,大腸熱毒,療痔瘡。」 5《本草綱目》:「散熱毒癰腫,瘡痔脫肛,斷店疾,解硇毒。」 6《醫林纂要》:「行水,攻堅,去瘴,解暑。療蛇蟲毒,治腳氣,潰癰疽,去瘀血。」

用法用量
15-25g,不宜久煎;鮮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搗汁服。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熏洗患處。

免費諮詢微信

藥方選錄 1外感風寒,痰熱喘咳:配桑白皮、黃芩等。 2肺癰吐膿:單用或配冬瓜子、桃仁、鮮蘆根、桔梗、甘草等。 3痔瘡墜痛:煎湯熏洗。

蕺山,即今浙江紹興,古為越都,是越王採食蕺菜(魚腥草)之地。2000多年前,長江下遊的吳、越兩國戰爭多年。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打敗了越王勾踐,越王勾踐和夫人成了吳王的奴僕和臣妾。三年後,勾踐臥薪嘗膽,節衣縮食,上山采蕺(魚腥草)為食,後由弱變強,打敗了吳。

點擊了解清熱解毒方子

-END-

長按關注了解更多中藥知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