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連載清熱葯:魚腥草

魚腥草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乾燥地上部分。其性微寒,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的功效,可治療肺癰吐膿,肺熱咳嗽;熱毒瘡毒;濕熱淋證等病症。

藥性

辛,微寒。歸肺經。

功效

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

應用

1.肺癰吐膿,肺熱咳嗽。本品寒能泄降,辛以散結,主入肺經,以清解肺熱見長,又具消癰排膿之效,故為治肺癰之要葯。用治痰熱壅肺,胸痛,咳吐膿血,常與桔梗、蘆根、瓜蔞等葯同用;若用治肺熱咳嗽,痰黃氣急,常與黃芩、貝母、知母等葯同用。

2.熱毒瘡毒。本品辛寒,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消癰排膿,亦為外癰瘡毒常用之品,常與野菊花、蒲公英、金銀花等同用;亦可單用鮮品搗爛外敷。

3.濕熱淋證。本品有清熱除濕、利水通淋之效,善清膀胱濕熱,常與車前草、白茅根、海金沙等葯同用,治療小便淋瀝澀痛。

此外本品又能清熱止痢,還可用治濕熱瀉痢。

用量用法

煎服,15~25g。鮮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搗汁服。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熏洗患處。

使用注意

本品含揮髮油,不宜久煎。虛寒證及陰性瘡瘍忌服。

炮製

去凈雜質,除去殘根,洗凈切段,曬乾。

鑒別

乾品莖呈扁圓柱形,扭曲,長20~35cm,直徑0.2~0.3cm;表面棕黃色,具縱棱數條,節明顯,下部節上有殘存鬚根;質脆,易折斷。葉互生,葉片卷折皺縮,展平後呈心形,長3~5cm,寬3~4.5cm;先端漸尖,全緣;上表面暗黃綠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綠色或灰棕色;葉柄細長,基部與托葉合生成鞘狀。穗狀花序頂生,黃棕色。搓碎有魚腥氣,味微澀。

各家論述

1.《名醫別錄》:主蠼螋溺瘡。

2.《日華子本草》:淡竹筒內煨,敷惡瘡白禿。

3.《履巉岩本草》:大治中暑伏熱悶亂,不省人事。

4.《滇南本草》:治肺癰咳嗽帶膿血,痰有腥臭,大腸熱毒,療痔瘡。

5.《本草綱目》:散熱毒癰腫,瘡痔脫肛,斷店疾,解硇毒。

6.《醫林纂要》:行水,攻堅,去瘴,解暑。療蛇蟲毒,治腳氣,潰癰疽,去瘀血。

7.陳念祖:生搗治嘔血。

8.《分類草藥性》:治五淋,消水腫,去食積,補虛弱,消膨脹。

9.《嶺南採藥錄》:葉:敷惡毒大瘡,能消毒;煎服能去濕熱,治痢疾。

10.《現代實用中藥》:生葉:烘熱外貼,為發泡葯,可治瘡癬。凡疥癬腫脹,濕疹,腰痛等可作浴湯料。生嚼其根,防止冠心病的心絞痛發作。

11.《中國葯植圖鑑》:可作急救服毒的催吐劑。

12.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消炎解毒,利尿消腫。治上呼吸道感染,肺膿瘍,尿路炎症及其它部位化膿性炎症,毒蛇咬傷。

13.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治乳腺炎,蜂窩織炎,中耳炎,腸炎。

附方

1.治肺癰吐膿吐血:魚腥草、天花粉、側柏葉等分。煎湯服之。(《滇南本草》)

2.治肺癰:蕺,搗汁,入年久芥菜鹵飲之。(《本草經疏》)

3.治痢疾:魚腥草六錢,山楂炭二錢。水煎加蜜糖服。(《嶺南草藥志》)

4.治熱淋、白濁、白帶:魚腥草八錢至一兩。水煎服。(《江西民間草藥》)

5.治痔瘡:魚腥草,煎湯點水酒服,連進三服。其渣熏洗,有膿者潰,無膿者自消。(《滇南本草》)

6.治疔瘡作痛:魚腥草搗爛敷之,痛一、二時,不可去草,痛後一、二日愈。(《積德堂經驗方》)

7.治惡蛇蟲傷:魚腥草、皺面草、槐樹葉、草決明。一處杵爛敷之。(《救急易方》)

別名

臭菜、側耳根、臭根草、臭靈丹。

來源

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地上部分。

出處

《名醫別錄》。

參看

  • 《中藥學》- 魚腥草

  • 魚腥草《中藥大辭典》

寄後語:

,不是來自官方導向,而主要是來自民眾,她的社會根源是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理想永不停止的追求。辛杏林學院(原杏林大講堂升級後秉承「杏林文化」崇尚的真善美,以」弘德善醫,光大杏林」為人之根本,予授人以漁的非輸出式學習模式,廣闊的官方/流派交流實踐平台,為全國各地奠基了優秀的 杏林學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