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失眠的中醫辨證論治及食療方

失眠中醫稱不寐,以經常性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主要特徵,是中醫神志病中常見的一種病證。不寐病名出自《難經·第四十六難》,中醫古籍中亦有「不得臥」、「不得眠」、「目不瞑」、「不眠」、「少寐」等名稱。臨證輕者入寐困難,時寐時醒,醒後不能再寐,或寐而不酣;重者可徹夜不寐。人體正常睡眠乃陰陽之氣自然而有規律地轉化結果,這種規律如果被破壞,就可導致不寐症。其病因、病機主要有虛實兩方面,實者為七情內傷、肝失條達、飲食失節、痰熱上擾;虛者為心腎不交、水火不濟、勞倦過度、心脾兩虛。

一是辨輕重:不寐的病證輕重,與其病因、病程長短有關,要通過不同的臨床表現加以辨別。輕證為少眠或不眠,重者徹夜不眠;輕者數日即安,重者成年累月不解,苦於入睡困難。

二是辨虛實:不寐的病性有虛實之分。虛證屬陰血不足、心腦失其所養,表現為體質瘦弱、面色無華、神疲懶言、心悸健忘,多因脾失化源、肝失藏血、腎失藏精、腦海空虛所致。實證為火盛擾心、或瘀血阻滯,表現為心煩易怒、口苦咽乾、便秘溲赤、胸悶且痛,多由心火亢盛、肝鬱化火、痰火鬱滯、氣血阻滯所致。

三是辨受病臟腑:不寐的主要病位在心腦。由於心神被擾或心神失養、神不守舍而致不寐。亦因腎精虧虛、腦海失滋、神不守持而致失眠。同時,其他臟腑如肝、膽、脾、胃、腎的陰陽氣血失調,也可擾動心腦之神而致不寐。如急躁易怒而不寐者,多為肝火內擾;入睡後易驚醒者,多為心膽虛怯;面色少華,肢倦神疲而不寐者,多為脾虛不運,心神失養。

治療三要點

一是注重調整臟腑陰陽氣血 由於不寐主要因臟腑陰陽失調、氣血失和,以致心神不寧而不寐。因而首先應從本而治,著重調治所病臟腑及其氣血陰陽,以「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為總則,應用補益心脾、滋陰降火、交通心腎、疏肝養血、益氣鎮驚、化痰清熱、和胃化滯、活血通絡等法,由此使氣血和調、陰陽平衡、臟腑功能恢復正常。心神守舍,則不寐可愈。

二是安神定志為其基本治法 不寐的病機構鍵在於心神不安,因而安神定志為本病的基本治法,其中主要有養血安神、清心安神、育陰安神、益氣安神、鎮肝安神、補腦安神等不同治法。

三是加強精神療法 情志不舒或精神緊張、過度焦慮等精神癥狀是導致不寐的常見因素,因而消除顧慮及緊張情緒,保持精神舒暢,是治療不寐的重要方法之一,每每可取到藥物所難以達到的療效。

不寐十證型

(1)熱擾神明

[證候] 面紅目赤,夜難入寐,心煩意亂,身熱口渴,胸悶脹滿,頭昏頭痛,口燥唇焦,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燥,脈沉數。

[治法] 清熱通腑,清腦安神。

[方葯] 涼膈散(《和劑局方》) :川大黃、樸硝各10g,甘草6g,梔子10g,薄荷6g,黃芩9g,連翹l5g,竹葉10g,蜂蜜少許。

(2)肝鬱化火

[證候] 不寐,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飲食,口渴喜飲,目赤口苦,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而數。

[治法] 疏肝瀉火,清腦安神。

[方葯] 龍膽瀉肝湯(《蘭室秘藏》):龍膽草6g,黃芩、梔子各9g,澤瀉l2g,木通、車前子各9g,當歸3g,生地黃9g,柴胡、生甘草各6g。同時,可加茯神、龍骨、牡蠣鎮驚定志,安神入眠;如胸悶脅脹、善太息者,加鬱金、香附疏肝解鬱。

(3)痰熱內擾

[證候] 不寐頭重,痰多胸悶,惡食噯氣,吞酸噁心,心煩口苦,目眩,苔膩而黃,脈滑數。

[治法] 化痰醒腦,清熱安神。

[方葯]清火滌痰湯(《醫醇賸義》) :丹參15g,橘紅、膽星、薑蠶各為10g,菊花15g,杏仁、麥門冬各10g,茯神12 g,柏子仁、貝母各10g,竹瀝半杯,薑汁1滴。若痰食阻滯、胃中不和者,加半夏、神曲、山楂、萊菔子以消導和中;若心悸不安者,加珍珠母、硃砂以鎮驚定志;若痰熱重而大便不通者,可加服礞石滾痰丸,降火瀉熱、逐痰安神。

(4)胃氣失和

[證候] 胸悶噯氣,脘腹不適而不寐,噁心嘔吐,大便不爽,腹痛,舌苔黃膩或黃燥,脈象弦滑或滑數。

[治法] 和胃健脾,化滯安神。

[方葯] 半夏秫米湯(《靈樞·邪客》):半夏9g,秫米30g。苦宿食積滯較甚,而見噯腐吞酸,脘腹脹痛者,可加服保和丸,以圖消導和中安神之功。

(5)瘀血內阻

[證候] 煩擾不安,頭痛如刺,心慌心跳,夜不成寐;或合目而夢,且易驚醒,甚則數日毫無睡意,神情緊張,痛苦不堪,舌多暗紫,脈多弦細而澀。

[治法] 理氣化瘀,通竅安神。

[方葯] 血府逐瘀湯 (《醫林改錯》) 化裁:當歸、生地黃各為9g,桃仁l2g,紅花9g,枳殼、赤芍各6g,柴胡3g,甘草6g,桔梗、川芎各5g,酸棗仁15g,珍珠母l2g,生龍齒l5g。

(6)心脾兩虛

[證候] 患者不易入睡,或睡中夢多,易醒再難入睡,兼見心悸健忘,頭暈目眩,肢倦神疲,飲食無味,面色少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 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方葯] 歸脾湯(《濟生方》):黨參10g,黃芪l8g,白朮、茯神各10g,炒酸棗仁l8g,龍眼肉10g,木香、甘草各6g,當歸l2g,遠志10g,生薑3 g,大棗10枚。若失眠較重,加五味子、合歡花、夜交藤、柏子仁以助養心安神,或加龍骨、牡蠣以鎮靜安神;若血虛較甚,加熟地黃、白芍、阿膠以補血充腦;若脘悶納呆、舌苔厚膩者,加半夏、陳皮、茯苓、厚樸以健脾理氣化痰。

(7)陰虛火旺

[證候] 心煩不寐,心悸不安,頭暈,耳鳴,健忘,腰酸,手足心發熱,盜汗,口渴,咽乾,或口舌糜爛、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 滋陰清心,養腦安神。

[方葯] 黃連阿膠湯 (《傷寒論》) :黃連9g,阿膠12g,黃芩10g,白芍l8g,雞子黃2枚。若陽升面熱微紅、眩暈、耳鳴者,可加牡蠣、龜版、磁石等重鎮潛陽,陽升得平,陽入於陰,即可入寐;若不寐較甚者,加柏子仁、棗仁養心安神。

(8)心膽氣虛

[證候] 不寐多夢,易於驚醒,膽怯心悸,遇事善驚,氣短倦怠,小便清長,舌淡,脈弦細。

[治法] 益氣鎮驚,安神定志。

[方葯] 安神定志丸 (《醫學心悟》):人蔘9g,茯苓、茯神各12g,遠志10g,石菖蒲9g,龍齒30g。若血虛陽浮、虛煩不寐者,宜用酸棗仁湯,方中以棗仁安神養肝為主;川芎和血以助棗仁養心;茯苓化痰寧心,助棗仁安神;知母清膽寧神。如病情較重,可二方合用;若心悸較甚者,前方基礎上加生牡蠣、硃砂以加強鎮靜安神之力。

(9)心腎不交

[證候] 心煩不寐,頭暈耳鳴,煩熱盜汗,咽乾,精神委靡,健忘,腰膝酸軟;男子滑精陽痿,女子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 交通心腎,補腦安神。

[方葯] 交泰丸 (《醫方集解》):黃連9g,肉桂3g。若以心陰虛為主,可用天王補心丹; 若以腎陰虛為主者,可用六味地黃丸加夜交藤、酸棗仁、合歡皮、茯神之類,以安神寧志、補心滋腎。

(10)肝鬱血虛

[證候] 難以入睡,即使入睡,夢多易醒,或胸脅脹滿,善嘆息,易怒急躁,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 疏肝養心,安神鎮驚。

[方葯] 酸棗湯(《金匱要略》):酸棗仁18g,甘草6g,知母12g,茯神10g,川芎6g。若肝鬱較甚,鬱久化火較甚者可參照肝鬱化火證治,亦可用丹梔逍遙散加忍冬藤、夜交藤、珍珠母、柏子仁治之。

食療方:

1.酸棗仁10克,加白糖研合,臨睡前用少許溫開水調服。

2.小麥60克(去殼),大棗15枚,甘草30克,加水4碗煎成1碗,臨睡前服。

3.鮮百合50克,加蜂蜜1~2匙拌合,蒸熟,臨睡前服。

4.

克,共攪成泥狀,加白糖少許,臨睡前服用。

5.鮮花生葉15克,赤小豆30克,蜂蜜2湯匙,水煎服,臨睡前喝湯吃渣。

6.黑豆15克,小麥15克(去殼),合歡花30克,加水6碗熬成1碗,臨睡前服。

7.蓮子30克,百合15克,冰糖適量。將蓮子、百合共煮成湯,加冰糖調味,臨睡前服,每日2次。

8.酸棗仁30克,粳米50克,紅糖適量。將酸棗仁搗碎用紗布袋包紮,與粳米同入砂鍋內,加水500毫升,煮至米爛湯稠停火,然後取出紗布袋不用,加紅糖,蓋緊蓋,燜5分鐘即可。每晚臨睡前1小時,溫熱服。

9.小麥30克,粳米100克,大棗5枚。將小麥洗凈,加水煮熟,撈出小麥取汁,再入粳米、大棗同煮。或先將小麥搗碎,同棗、粳米煮粥。每天溫熱食2~3次,3~5日為一療程。

10.芡實、薏仁米、白扁豆、蓮肉、山藥、紅棗、桂圓、百合各60克,大米150克。先將各葯煎煮40分鐘,再入大米繼續煮爛成粥,分頓調糖食用,連吃數日。

11.柏子仁10~15克,粳米50~100克,蜂蜜適量。先將柏子仁去盡皮殼雜質,搗爛,同粳米煮粥,待粥成時,對入蜂蜜,稍煮1~2沸即可。每日服食2次,2~3日為一療程。有潤腸通便、養心安神之功。適用於心悸、失眠、健忘、長期便秘或老年性便秘者。

12.炒酸棗仁60克,大米400克。將炒酸棗仁加水煎熬,取汁去渣,再加入大米熬粥。每次適量食用。現代醫學發現,酸棗仁含有豐富的植物油、有機酸和維生素,具有抑製中樞神經系統、鎮靜和催眠作用。

13.紅棗500克(去核),加水煮爛,再加冰糖100克、阿膠150克(後放),慢火煨成膏。早晚各服1~2匙。此方對氣血虛引起的失眠、多夢、精神恍惚者療效極佳,也是滋補佳品。

上述方劑需在醫師的指導下用藥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