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對比500篇史丹佛和哈佛錄取文書後,發現了其中深藏的規律

美國本科錄取,尤其是名校,往往比其他歐美國家的流程複雜,申請美本的學子也可被分為三個梯隊。但無論是哪所大學,哪個梯隊的學子,文書寫的好或許在敲開頂級學府的大門上頗有助力。

那麽,到底哈佛、史丹佛、以及其他頂級名校對錄取文書有著什麽樣的“偏見”呢?

本文作者:林傑;本文來源:公眾號“林老師頻道”(ID:linlaoshipindao),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上個月我在紐約與UCLA的一位現任招生材料審核官朋友敘舊。為了暖場我給他一個熊抱;為了輕鬆氣氛,我調侃他多日不見刮目相看:笑容依舊燦爛,但是人瘦了,肉感沒了;而他的東家UCLA幾年不見卻成了大胖——每年申請人數10萬+,成為了全美最受歡迎的大學。

中國是這位朋友負責的主場國家之一,中國的IB學校更是他熟悉的群體。他坦言大學錄取門檻對中國學生越來越高:如果學生畢業於一所UCLA不熟悉的高中,難免會處於一定劣勢(所以學校的升學辦公室很重要哦);如果托福成績不到115(滿分120),也會處於劣勢。按照這個趨勢發展,想必過不了幾年,托福就應該被取消,因為滿大街都是滿分的。

美國名校的對文書偏好存在差異

眾所周知,美國本科錄取,尤其是名校,往往比其他歐美國家的流程複雜:分數是基礎,好比人體骨肉;課外活動是生命力,如流淌全身的血液;而極具個性化的文書則是靈魂,賦予美感和靈性。

因此,申請美本的學子大致可以分三個梯隊:一位身體健康的學子爭取排名前100大學問題不大;一位擁有強大生命力的學子可以在美國前50大學的擂台上爭霸;而具有美感和靈性的個體,才有機會敲開頂級學府的大門。

今天文章的關注點就是敲開頂級學府的申請文書。文書是極具個性化的,它的個性化也是雙向的,文書既是每一位申請者向大學展現自己個性的媒介,也是一所大學向申請者傳達自己獨特文化的渠道。

關於文書如何書寫,網絡可以為讀者提供大量的“HOW”。該篇文章將從另外一個視角,帶有一定新鮮感,幫助讀者了解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個性化”。

打開一個話題,我喜歡採用課堂教學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由提問展開討論:

“既然學生的故事千人千面,那麽各大名校乃各路神仙,具有自己的習性。面對同一篇文書,大學之間的內在偏好是否也有所不同?”

答案是肯定的。兩所頂級大學好比兩位頂級美食家。作為美食職業人士,他們的共性是對美食的色香味的苛刻要求;而頂級大學對學生的分數和課外活動也是要求苛刻;

與此同時,兩位美食家自身的偏好肯定存在差異,因此對飲食的“美”的定義也有所區別,就好比兩所大學對“好學生”有著自己的見解。

那麽名校之間對學生的素質要求到底存在哪些內在偏好呢?

一家位於加州的美國科技公司通過大數據,梳理了上萬篇頂級大學本科錄取文書,深度對比各大名校的偏好。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對比是史丹佛和哈佛大學之間的差異。為什麽對比這兩家?因為史丹佛一直都是哈佛的最大勁敵。

每年被哈佛錄取的2000多名學生,大概有20%會婉拒哈佛,其中很大比例選擇了史丹佛。這家科技公司通過分析500多篇史丹佛大學以及近400篇哈佛大學成功錄取文書,發現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現象。說實話,這些微妙但重要的差異可能連招生官本人也不一定意識到。

那麽到底哈佛、史丹佛、以及其他頂級名校有著什麽樣的“偏見”呢?

哈佛更愛從逆境中讀人生

哈佛文書中的反面言語要比史丹佛的頻率高比如說“癌症”,“艱難”,“困境”出現在哈佛文書中要遠超過史丹佛。相對比之下,史丹佛的文書中更頻繁的用詞是“幸福”,“熱情” “改善”,“進步” 等。

除了正反向的語言差異,大數據對比發現哈佛的文書裡出現頻率最高的一些詞匯是“經歷”,“社會”,“機會” “世界”和“成功”;而史丹佛文書的高頻詞匯則是“研究”,“社區”,“知識”,“技能” 和“將來”。

從宏觀的角度來解讀數據,我們可以感受到史丹佛大學對學生的天性更感興趣,而哈佛可能更在意學生個人成就史。

可能這樣乾巴巴的對比並不生動,那麽讓我來一次跨界,用投資人和創業者的相親關係來做比喻:

史丹佛大學好比一名頂級投資者,更看重的是創業者個人的特點:狼性、謙卑、好學、格局;而哈佛大學更在意創業者的過往創業史。

兩位投資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即衡量風險,判斷投資價值。兩者的評估方式並不相互排斥,很大程度上是重疊的,但是風格和側重點不同。

那麽其他藤校各自有什麽偏好?

布朗大學傾向於義工和公共服務,但是這種話題反而在耶魯的文書中出現頻率較低。另外,普林斯頓大學錄取學生也會經常描述一次從失敗中學習的經歷;康乃爾和賓大則對學生描述個人將來抱負和願景更有興趣。

八所藤校中的另外兩所,達特茅斯和哥倫比亞則更為中性,從數據上未能看出他們對某些話題存在傾向性。

名校錄取文書的一些共性

首先一定避免簡單重複簡歷上已經有的內容,這將是一種嚴重機會浪費。

另外,回答文書避免中規中矩,平淡無奇。有風險才有回報。申請者必須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從內容上、文章的結構上、甚至文體上都可以實現突破。

我在這裡舉幾個例子:

一位被多所名校錄取的學生,個人文書圍繞著他自己和對色情內容成癮的父親而展開。即使我們沒有閱讀全文,讀者是不是已經對這個話題產生興趣?這是一篇內容大膽的文章,讓招生官印象深刻。但換成你,是否敢寫?能否寫好?

另外一個大膽的故事的鏡頭從作者的姥姥犯法入獄開始,隨後母親被迫通過非法手段獲取政府救濟,家庭從此陷入空前的危機故事從而達到高潮。

我們華人文化提倡家醜不能外揚,但是美國人所提倡的做法偏偏衝擊了我們原有的認知,不知讀者會作何感想?

我會從三個層面來看待這些“風險”行為。

在第一個層面思考,我會提醒大家,我們是否在做文書頭腦風暴的時候,在潛意識層面已經受到了母文化的束縛?比如在無意識中就已經過濾了很多有趣的話題,可能你認為太私密了?或者太敏感了?中國文化鼓勵折中處事方式,那麽針對文書選題,我們是否讓思維習慣影響了我們?

在第二個層面思考,從國家到個人,美國都具有鮮明的個性,她最強大的一股力量是文化輸出。美國雖然是超級大國,但是她所倡導的並非都是值得追求。在追夢美國名校的同時,中國父母是不是應該與孩子討論一下美國的哪些價值觀值得接受,哪些是需要三思的?

從更深一個層面思考,我們是否也要反思自己的母文化?生活在21世紀,我們是否考慮過哪些值得保留,哪些是阻礙?留學本來就是一種生活的碰撞,美國將是一次反差最大的撞擊,你是否已經準備好了?

在申請大學的同時,如果每個留學家庭都能夠花時間來討論並體會這些問題,留學的價值將超越名校錄取的意義。

幾個建議:

一篇再好的文書,最好不要同時用於申請多所大學。學校競爭越激烈意味著篩選越嚴格,尤其是錄取率只有個位數的名校的招生官,都已經被“寵”壞了。面對極其挑剔的對象,我們要贏得芳心,必須要為她量身定製。

內容大膽的文書,就好比一本好劇本(比如《三體》),你一定要保證能夠拍出一部好電影(比如《三個大傻大闖寶萊塢》),不然內容大膽反而成了負擔。所以不要為了大膽而大膽。

學校的文書,尤其是補充文書,透露了學校的脾氣和特點。言外之意,學生要申請的是合適的名校,而不僅僅是名校。所以先找到合適的對象是前提,再全力以赴才有意義。簡單來講,先得選擇,後再努力。

用一個方程式表達:精準選擇+狠心努力= 一生無憾

以上這幾點也非常適用於申請頂尖美高。

最後,請不要讓這篇文章的大數據分析限制了你的想象力。我相信你的故事比數據精彩。

作者簡介:林傑,《我在美國當老師》作者;經歷小留學生、藤校、曾任職美國私立中學和北京鼎石學校。現為學校和家庭提供谘詢服務,包括學校認證和外籍學生招募,以及家庭個性化K-12國際教育路線設計。開有“林老師頻道”微信公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