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內細胞免疫治療向上市藥品衝刺

新華社上海12月21日電(記者何欣榮龔雯)《經濟參考報》12月21日刊發題為《國內細胞免疫治療向上市藥品衝刺》的報導。文章稱,存儲細胞用的液氮罐、自動化的機械臂整齊排列,走進位於上海張江葯谷的西比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基地,可以看到這樣一幅井然有序的畫面。

在納斯達克上市的西比曼,是火熱的細胞免疫治療行業中的一員。2017年12月,我國葯監部門發布《細胞治療產品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試行)》,明確了細胞免疫治療產品的藥物屬性。新政發布一年來,已有多家企業獲得臨床試驗批件,朝著最終的藥品上市發起衝刺。

規範發展多家企業獲細胞免疫治療臨床批件

受理號:CXSL1800063,適應症:BCMA陽性的複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今年12月初,上海恆潤達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臨床試驗申請,出現在國家葯監部門藥品審評中心官網的「臨床試驗默示許可」欄目中。

恆潤達生拿到的臨床批件,屬於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的範疇。所謂CAR-T療法,通俗的解釋是把癌症患者的免疫T細胞在體外通過生物技術改造,使其識別腫瘤細胞表面的抗原,然後把這些細胞輸回給病人,以達到識別、殺死癌細胞的效果。

作為腫瘤治療的「新星」,CAR-T療法近年來獲得廣泛關注。美國晚期白血病患者艾米莉接受CAR-T治療後「起死回生」的故事,給很多人帶來希望。2017年下半年,FDA先後批準諾華公司的Kymriah、凱特公司的Yescarta兩款CAR-T產品上市,成為腫瘤治療史上的裡程碑事件。

與原來的化療放療、靶向藥物相比,免疫治療的原理是調動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去抵禦外敵,從而打開了癌症治療的一扇新大門。在這個新興的領域,中國企業表現活躍,國內宣布開展CAR-T研究的葯企一度達到百家以上。

2017年底《細胞治療產品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試行)》的發布是一個轉折點。把細胞免疫治療作為藥品監管,意味著相關研究要拿到臨床試驗批件。統計顯示,新政發布後,我國共有5家企業拿到7張CAR-T臨床批件。

「據我們了解,國內開展研究的上百家CAR-T企業,總共上報了約30個臨床試驗申請,最終僅有不到25%的企業拿到批件。這說明,細胞免疫治療的產業化門檻是相當高的。」復星凱特首席執行官王立群說。作為復星醫藥和美國凱特公司的合資企業,復星凱特提交的FKC876(即美國Yescarta)國內臨床試驗申請,今年8月正式獲批,已經啟動註冊臨床試驗。

西比曼公司方面,今年4月上報了一款針對成人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CAR-T臨床申請。今年9月,西比曼宣布和醫藥巨頭諾華達成戰略合作,引進對方已獲批上市的Kymriah。西比曼首席執行官劉必佐表示,由於同樣以CD19為靶點,在與諾華牽手後,西比曼將集中資源開發雙方合作的產品,目前正密切與監管部門溝通。

劉必佐認為,考慮到CAR-T療法對基礎研究和細胞製備工藝的高要求,規範發展的過程也是行業「大浪淘沙」的過程。「國內的上百家CAR-T企業,最終可能只有三五家脫穎而出。」

開放創新在研產品向實體瘤領域延伸

今年12月中旬,國內CAR-T企業葯明巨諾宣布其位於張江科學城的研發中心正式落成。該研發中心將專註於細胞治療的創新性與實踐性研究,全面加速在研產品的產業化進程。作為CRO巨頭葯明康德與美國巨諾公司共同創建的企業,葯明巨諾今年5月完成1億美元的A輪融資,6月拿到首張基於CD19靶點的CAR-T臨床批件。

在葯明巨諾、復星凱特和西比曼身後,分別站著美國巨諾、凱特和諾華醫藥等國際領先的CAR-T企業。開放式創新,是國內細胞免疫治療行業發展的一大特點。

「醫藥創新是一個相對長周期的過程,不少新葯如果從頭研究是來不及的,所以要引進技術和自主創新並舉,形成一個短、中、長期結合的創新布局。」復星醫藥董事長陳啟宇說。

事實上,在與國際巨頭合作的同時,國內CAR-T企業的目光瞄向了更長遠的領域。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腫瘤科主任梁曉華指出,當前CAR-T療法對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和B細胞淋巴瘤有相當好的療效,但對包括肺癌、腸癌、肝癌在內的實體瘤療效還不理想。

劉必佐表示,西比曼和諾華合作後,既致力於將在美國率先上市的Kymriah引入中國,也在推進新的抗癌藥開發管線。「我們計劃明年初將一種新的甲胎蛋白特異性T細胞受體治療肝細胞癌的療法推進至臨床階段。肝細胞癌是肝臟的原發性惡性腫瘤,大多數患者在中國。」

在腫瘤免疫治療方面,除了CAR-T療法,免疫檢查點抑製劑(PD-1/PD-L1)是另外一個方向。美國和日本的兩位科學家因為在此方面的研究,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外開發的兩款PD-1抗癌藥O葯和K葯,在今年先後登陸中國市場。

「通俗地說,PD-1/PD-L1抗體是給患者體內被抑製的免疫細胞『放剎車』,讓它們去攻擊癌細胞。而CAR-T療法是給免疫細胞『裝導航儀』和『加油』,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王立群說,這兩種免疫療法完全有可能聯合起來,去對付難以攻克的實體瘤。

政策助力首個CAR-T產品有望兩年後上市

從《細胞治療產品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試行)》發布一年的情況看,監管新政對於國內細胞免疫治療行業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對於CAR-T這種新的癌症治療方法,監管人員學習得非常快。每次和他們交流,都感覺對方『功力大進』,這對行業的持續發展是一個福音。」劉必佐說。

葯明巨諾聯合創始人李怡平說,當前國內還有一些企業和醫療機構,以醫療技術的名義繞開臨床批件,開展細胞免疫治療活動。「將CAR-T按藥品而不是醫療技術監管,是一個正確的方向。希望監管部門在堅持這個方向的同時,對一些違規活動進行及時處罰。」

李怡平談到,當前葯明巨諾的CAR-T療法正以上海瑞金醫院、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為牽頭方開展臨床試驗,順利的話有望在2019年完成臨床試驗,之後就是申請新葯上市。綜合多家企業的進展情況,業界預計國內首個CAR-T產品有望在2020-2022年之間上市。

除了上市日期,國內CAR-T療法的定價也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

從美國的情況看,已上市的兩款CAR-T產品Kymriah和Yescarta,定價分別達到47.5萬美元和37.3萬美元,這對多數中國患者是不可承受之重。

「CAR-T強調癌症的個性化治療,成本確實比較高,不過也不是沒有破解之道。」劉必佐說,中國企業在GMP生產設施建設、研發人力開支等方面,都比美國低不少。「最終的產品定價肯定會考慮經濟承受度,讓國內患者用得起是一個關鍵。」

廣發證券的研報認為,假設國內CAR-T療法的定價為50萬元/療程,則市場空間可達數百億元。隨著CAR-T在實體瘤領域的研究取得突破,未來的發展前景將更為廣闊。(完)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