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詩經》第145篇:氣節易過,和澤難久

恆之博士解讀《詩經》第145篇澤陂

145.1彼澤之陂(bēi),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tì sì)滂沱(pāng tuó)。

145.2彼澤之陂,有蒲與蕑(jiān)。有美一人,碩大且卷。寤寐無為,中心悁悁(yuān yuān)。

145.3彼澤之陂,有蒲菡萏(hàn dàn)。有美一人,碩大且儼。寤寐無為,輾轉伏枕。

【毛詩序】《澤陂》,刺時也。言靈公君臣淫於其國,男女相說,憂思感傷焉。【鄭玄箋】君臣淫於國,謂與孔寧、儀行父也。感傷,謂涕泗滂沱。(《毛詩正義》卷七,第531頁)

【朱子集傳】此詩大旨與《月出》相類。言彼澤之陂,則有蒲與荷矣,有美一人而不可見,則雖憂傷而如之何哉!寤寐無為,涕泗滂沱而已矣。(朱熹《詩集傳》卷七,第130頁)

《澤陂》篇是《毛詩》中陳國的最後一篇。毛公當年在排比詩篇的時候,往往會十篇分一個段,這個分段是毛公的原創,還是他從他老師那裡傳下來的,已經不得而知了。毛公沒有說這些問題,對於他來說,老師教的東西,和他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已經分不開了。

北大有個未名湖,這個地方以前是燕京大學的校園。當年燕大人為什麽叫那片水澤為未名湖呢?不是說湖還沒有名字,等著某個未來的天才來取名,而是當年某個天才給它取了名字,就叫未名。這個天才據說是錢穆。我們且不說錢穆,因為燕京大學早就沒有了。

建國後沒多久(1952年),北大從紅樓搬到燕大校園,燕園的招牌換了,主人換了,未名湖卻還是老樣子,依舊是未名,直到今天。傳統的命名,一旦被人接受,很難變革,無論人怎麽變,有些東西都會保留著。《詩經》的詩篇,也可以作如是觀。

搬到燕園的北大,繼續招學生。1953年入學的學生中,有個同學叫沈澤宜(1933-2014,浙江湖州人),沈澤宜母親的堂哥是陳立夫,沈氏認陳立夫為寄爹。[1]沈同學,當年在學校的時候,就是詩人,寫了不少詩篇,因為詩篇遭了罪,坐了牢。他的另外一個同學,坐牢時間更長。

沈同學畢業沒有拿到文憑,被發配到西北,當過一陣子中學老師,據說還教過音樂課。繼續寫詩,繼續遭罪,後來工作也丟了。就回到老家,乾苦力,寫詩。

在《沈澤宜詩選》後記中,他說被開除公職之後,“除了定期寫思想匯報外,什麽書也不看(當時也無書可看),什麽文字也不寫,痛定思痛,一想到我一生的苦難都跟詩有關,就發誓不再寫詩,這樣子有好幾年。”[2]

當然,他並沒有停止寫作,否則後來根本出不來詩集,更談不上什麽《詩經》解讀了。

沈同學晚年過上了學者的生活,在一個地方的師范學校當上了教授。公開發表了不少作品,出版了詩集,當然,還有一部解讀《詩經》的著作——《詩經新解》。

關於《澤陂》篇,沈氏如是說:

湖畔一位牧羊女被一個男孩無意中撞見。如同雷擊,他捂住受傷的心離去,從此失去了平安。這首詩充滿了浪漫的青春氣息,敏感而熱烈。湖畔,無論中外古今都跟詩特別有緣。[3]

那是不是從這首(《澤陂》)詩開始的呢?

沈澤宜把《澤陂》翻譯為《湖畔》:

“在那蒲草如絲的湖畔,有青春的荷葉,映日的紅蓮”是“彼澤之陂,有蒲與荷”;

“夢鄉拂不去她的影子,一顆心半是憧憬,半是惆悵”是“寤寐無為,中心悁悁”。

這是當代詩人的解法。這樣的讀法,顯然和很多解讀不太一樣。

經典有很多解法,新詩是其中一種。

沈澤宜的一生過得並沒有詩意,至少是缺乏浪漫的詩意。1953年,他考入北京大學西語系,一年後轉到了中文系,在未名湖畔做了好幾年大學生詩人。

詩人,往往不是時代所需要的人,古代如此,現代如此。

和沈澤宜同時在北大中文系的同學中,還有兩位,其中一位是在監獄去世的林昭,一位是被判刑八年的張元勳(1933-2013)。

張元勳和沈澤宜當年在北大辦過《廣場》雜誌,分任主編、副主編。後來,張氏在曲阜師大當了教授,出版了一部關於《楚辭》的研究著作——《九歌十辨》(中華書局,2006年)。

對於他們這一代人來說,生活是艱辛的,如果熬過來,那至少是親歷了新的生活,也可以算反轉了人生。

在《九歌十辨》的後記中,張氏說:

“我在人海中悄悄地走著,沒有人認識我,我也不認識別人,走著。《九歌十辨》也是這樣地,走著。

它來到這人世,其實是極不容易地來到這人世,走著;其實是極不容易地走著,並在一個角落裡沉沒著,沒有人認識它。

生命是短促的,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猶如速朽。速朽是不比悲傷的,因為它來到了這人世間,悄悄地走在這陌生的人海裡。”[4]

人的命運和詩篇的命運一樣,大多數詩篇都消失了,留下來的一部分,或許代表了那個時代也未可知。

這些人和作品,經歷了各種故事,其中當然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欣賞的東西。張氏說:“先聖先賢的遺訓使我們從愚昧中看見了世界,但我們的感受又是什麽?用自己的感受去解釋千古的奧秘,而不是僅僅去重複先聖先賢的遺言,這才是對古代文化的研究所應持的態度與方法。”[5]前賢已往,自己的日子還得繼續過下去。如果能有機會去感受前哲,那也是人生的一件幸事。

沈澤宜除了出版詩集之外,耗費心力很多的則是一部《詩經新解》(學林出版社,2000年),這部書和他同學的《九歌十辨》一樣,在當代釋經學中都算是獨樹一幟的。

前後花了八年時光,沈氏完成了《詩經》的新詩翻譯。

這一工作成果,差點就沒出得來。他說曾丟過一次稿子,三分之二沒了,只好重新做了一遍。

弄完之後,也沒有出版,因為無力出版。

後來朋友幫忙,終於讓他十八年的成果,變成了書,讓更多地人知道在當代曾經有人是這樣理解詩篇的。

要把《詩經》弄出來一遍,顯然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在釋經學的歷史上,我們能夠看到很多人,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解說,希望自己的思想或許能夠在經典找到一個歸宿,或許這是很多詩人的夢想。在一次訪談中,沈氏就說,他猜想《西塞娜十四行》《沈澤宜詩選》和《詩經新解》,或許能活得比他本人要長。的確如此!

在沈澤宜看來,詩是一種遠離虛名俗利的精神存在,它如清新純潔的光淨化和強健著人的靈魂;它從內部改變一個人,讓卑微者抬頭,高貴者俯首,教怯懦者無畏,柔弱者堅強,萎靡者振奮,使顛倒迷亂複歸淳樸明亮。[6]

好的教育,從來不是追求一五一十的記錄和重複的教育。背誦和複述,非常重要,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但是,僅僅到此為止尚不足以成為學問,至少不是釋經學的教育目標。

什麽是好的教育,可能每個人的定義不一樣,但無論如何去理解,經典的導引,良好的師范,都是好的教育不可或缺的。

從小學到大學,我們一直接受著各種科目的教育,會遇到很多老師,得到不少證書(也有像沈澤宜那樣沒有拿到文憑的),表明我們曾經在某個時間段在某個學校呆過。只不過,很快我就忘記了曾經學過的東西,也會忘記了都有哪些老師上過哪些可。最終,我們記住的,可能也就那麽一兩位老師的一兩句話而已。這並不是我們才有的,古來如此。

沈澤宜之所以做《詩經》的新詩翻譯,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他覺得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家對《詩經》的認識是錯誤的,比如關於總集,比如關於詩人何為等問題。他自己寫詩,也認為《詩經》是最具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的作品。

第二是,他自認為是在北大接受了遊國恩、林庚和王力的教育,是大師們的嫡傳,也自信對古漢語還略知一二。

和純粹的翻譯不同,沈氏希望借著翻譯《詩經》回答兩個關於詩的問題:第一何謂詩?第二詩人何為?

這是現代人才能提出來的新問題。前人似乎並不關心這個問題,因為詩和詩人,幾乎是每一個讀書人都在做的事情。後來,詩和詩人似乎變成了另外一種讀書人。所以說,沈氏的這兩個問題其實關係到的是做一個現代人應該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的問題。

沈氏的這部詩經解讀,是比較有趣的,當然值得一讀。

這樣,我們可以把未名湖畔的詩人和古代的詩人聯繫起來。

古代的詩人是什麽樣子,我們不知道,未名湖畔的詩人什麽樣子,或許還能知道。

更重要的是,他要把它做成一篇討論詩歌的論文,要把它作為個人的詩歌,它是一種精神的歸宿,也是信仰的源泉。詩,不僅僅是文字的形式,更是反應人的情感的神聖作品,《詩經》更是如此:

“《詩經》既是中國詩的源頭,又是它的一座矗立在遠古天空的白雪皚皚的聖山。”[7]

“《詩經》則是周人按其社會理想和審美準則在數量龐大的詩篇基礎上挑選出來的精品集。……昭示了中華民族非凡的創造天才,弘揚了積極入世、悲天憫人的中華詩歌傳統,滋養、陶冶了中國人的個性、情操,使詩這一奇妙的文學形式在此後兩千多年時間內詩中高居中華文明的榜首,成了中國人所首選的書寫心靈的語言形式。”[8]

我不知道他翻譯《澤陂》篇的時候,是不是想起了未名湖,還有他的青春歲月?

有意思的是,沈氏在他的詩集中,第一篇詩是他在高中的時候(1951年)構思寫作的詩,是關於他家鄉的湖泊的,一共寫了一百多行。

五十年後,出版詩集的時候重新寫了一遍,因為原作不知道去哪裡了。開頭是這樣子的:

“在我的家鄉,有一個明亮的湖泊。那兒的波光明媚,那兒的湖水深長。”

無怪乎寫到《澤陂》篇的時候,他要說湖畔和古今詩人都有關了。

《詩》雲:“彼澤之陂(bēi),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恰恰,這位老校友,當年曾經思念過一位至今人被人紀念的女性。

那是一個時代的故事,毛公說它是刺時的,這是絕對沒錯的。

[2]沈澤宜:《沈澤宜詩選》,廣州:花城出版社,2009年,第238頁。

[3]沈澤宜:《詩經新解》,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第209頁。

[4]張元勳:《九歌十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245-246頁。

[5]張元勳:《九歌十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244頁。

[6]沈澤宜:《沈澤宜詩選》,廣州:花城出版社,2009年,第239頁。

[7]沈澤宜:《詩經新解》,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第1頁。

[8]沈澤宜:《詩經新解》,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第6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