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奶是好是壞 咱們不妨平心靜氣地看看

一場疫情的灰犀牛,讓人看清了在特殊時期,只有“手中有糧”,才能“心中不慌”,全球糧食短缺“狼來了”的警報聲響起的時候,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的“米袋子”和“菜籃子”讓全國人民長舒了一口氣,“奶瓶子”又何嘗不是如此?

奶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事關一個民族整體身體素質的強弱,可以說是兆群眾的民生產業。

中國的奶業經過了幾個周期的發展,乳製品成為越來越多民眾的必需品。然而,看完下面這一組數據,你不得不承認中國乳製品的發展依舊任重道遠。

2018年,中國人均乳製品消費量折合生鮮乳為34.3千克,約為世界平均水準的1/3,主要以液態奶消費為主。美國人均奶酪消費17.2千克,折合生鮮乳172千克;歐盟人均奶酪消費18.3千克,折合生鮮乳183千克;中國人均奶酪消費0.1千克,折合生鮮乳1千克,相對偏低。

在乳製品消費這一塊兒,我們的民眾相比發達國家,甚至是世界平均水準都有較大的差距。這背後既有國內經濟發展的因素,也表明了國內乳企依舊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和責任來滿足民眾的需求。

因此,中國乳業市場的現狀是,一方面民眾對乳製品供給有強烈需求,另一方面,強烈需求的背後也對乳製品的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充足且高標準地提供優質乳製品,成為擺在中國乳企面前的一道必答題。最近,行業熱議的乳業標準之爭,乍看是輿論的紛爭,其實背後反映了民眾的訴求。

從這個角度,我們需要從客觀數據來厘清中國的乳業質量標準究竟處於什麽水準。同時,以伊利、蒙牛為代表的龍頭乳企更應洞察民眾的期待,主動肩負起責任,為市場提供更為優質的產品。

數據透視下,中國乳業標準究竟如何?

任何時候,對於任何食品,安全必須是第一位的。對於乳業來說更是如此,從嬰幼兒到老年人,可以說乳製品陪伴在民眾的各個階段,安全更是底線中的底線。

客觀而言,乳業整個生產鏈條涉及上中下遊多個環節,非常複雜。最終需要確保到達消費者口中的產品安全,這個時候,就需要國家層面來制定標準,以此規範企業的行為,保護消費者的安全。

那麽,在乳業標準輿論紛爭之際,通過現實數據來看一看,中國的乳業標準究竟如何,是高還是低。

先看事關乳業底線的安全標準方面。

體細胞數是衡量奶牛乳房健康狀況和生鮮乳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當奶牛乳房受到感染或傷害時,體細胞數會明顯增加。體細胞數越高,生鮮乳中致病菌和抗生素殘留的汙染風險越大,對乳品質量的影響也越大。歐盟和紐西蘭規定生鮮乳中體細胞數≤40萬個/mL,美國規定體細胞數≤75萬個/mL.(A級奶、B級奶)。

那麽,在這項事關安全的核心指標上,中國乳企表現得如何?2018年,農業農村部對3299批次生鮮乳樣品進行監測,體細胞數平均值為33.04萬個/mL,低於歐盟、紐西蘭和美國標準,規模牧場生鮮乳樣品的體細胞數平均值22.1萬個/mL,低於全國平均水準。

再看另一個核心指標黃曲霉素M1,2018年,農業農村部對14566批次生鮮乳樣品進行監測,黃曲霉素M1檢出樣品的平均值為0.055µg/kg,遠低於國家標準和美國限量標準的0.5µg/kg。

此外,在對國內市場的生鮮乳中鉛和鉻含量的檢測中,樣品數據顯示,均遠低於國家標準。

在國人“談之色變”的三聚氰胺檢測中,2018年,農業農村部對 9289批次生鮮乳樣品進行監測,結果均未檢出三聚氰胺,抽檢合格率100%。

這些檢測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國內乳企的產品在安全上是靠得住的。

那麽,在營養品質上呢?

行業中,通常用乳蛋白和乳脂肪兩個指標來衡量牛奶營養品質。

就乳蛋白來說,乳蛋白含量國家標準為≥2.8g/100g。 2018年,農業農村部對3299批次生鮮乳樣品進行監測,乳蛋白含量平均值為3.25g/100g,高於國家標準,規模牧場生鮮乳樣品乳蛋白含量平均值為3.36g/100g。

在另一個重要指標乳脂肪上,受檢的乳企也表現了其品質。乳脂肪含量國家標準為≥3.1g/100g。2018年,農業農村部對3299批次生鮮乳樣品進行監測,乳脂肪含量平均值為3.84g/100g,亦高於國家標準,規模牧場生鮮乳樣品乳脂肪含量平均值為3.94g/100g。

值得一提的是,在核心標準指標上,國內龍頭企業的表現更為出色。

有自媒體隨機到超市進行了觀察,比如蒙牛純牛奶的一款產品營養成分表顯示,每100毫升的乳脂肪含量達到4g,高於國家標準。伊利的金典有機奶,每100毫升含蛋白質達到3.6g,比中國標準提升20%,同時高於歐盟(3.2g)和美國(3.0g)的標準。另外,脂肪含量達到4.4g。

在數據透視之下,很顯然,中國的乳企已經擺脫了過去那種大家印象中的低質甚至低劣的現狀。無論是安全還是品質,都可以拿到國際上去PK。

當然,這背後既有國家監管和乳企自身提升的因素,也離不開輿論的監督。從這個程度上講,目前市場上針對乳業標準的爭論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可以督促乳企時時刻刻緊繃安全和品質這兩根弦。

乳業龍頭企業的責任

水大才能魚大。龐大的中國市場對乳製品的需求,造就了國內一批乳企的崛起。一份券商研報評估,2019年乳製品市場零售總額突破4000億元,未來五年我國乳製品市場仍然將穩步發展,至2024年乳製品市場零售額或將突破5500億元。

正是這樣的大賽道,才能生長出國內以伊利、蒙牛為代表的龍頭乳企。

以伊利為例,最近10年來,立足國內市場,淨利潤連年增長(見下圖),伊利股份的市值更是突破了2100億。

管理學家德魯克說,企業的本質不在於經濟和業績,而在於為社會解決問題。對於伊利這樣的國內龍頭企業來說,更是如此。

其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麽?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解決國內民眾乳製品消費與國外發達國家的差距問題,解決乳業產品供應和質量的問題。

乳業如果出現問題,大家該批評批評,有了爭議,大家該討論討論,但唱衰中國乳業則大可不必,外國的月亮再圓,到了關鍵時刻,恐怕不能照亮我們的生活。

中國經濟經過許多年的發展,市場早已進入充分競爭的階段,各個行業、各個企業都在使勁渾身解數滿足消費者需求,研發更優質產品。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有哪家企業能靠著欺詐消費者做大做強?平心靜氣地講,兩家營收接近千億、規模遠超同業的龍頭企業,無論從研發投入、設備投入、人員配備都已是世界級水準,看數據一目了然,國標這個行業底線,早已不是中國乳業第一陣營的參考標準。

毫無疑問,中國乳業和中國的其他行業一樣,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可以預見,未來的中國乳業仍將是民眾最為關注,也最為敏感的行業之一。在奮筆疾書、大聲疾呼的喧囂中,我們不妨呼喚一下理性的態度和科學的精神。國家制定的乳業標準,既要考慮行業現狀,也要考慮奶農利益,超前的標準已經被歷史證明有害無益,市場比政府更能發揮優勝劣汰的作用,事實上,近些年來,中國頭部乳企的一些質量標準已經大幅超出了國標。

大家希望提升國產乳製品水準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單純想靠提高標準來實現,而忽視了市場的作用,恐怕就本末倒置了。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