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那項在EVE裡超過30萬玩家參與的蛋白質科研項目,最近有成果了

可能很多EVE的玩家都沒注意到,這款遊戲讓他們中的一些人變成了科學家,不開掛的那種。

2016年,《星戰前夜》(EVE online)上線了一款叫作「Project Discovery(探索計劃)」的內置小遊戲,玩家要參考教程去鑒定並分類1300萬個人體細胞蛋白質染色圖,進而獲得豐厚的虛擬貨幣等獎勵。

但這款小遊戲並沒有那麼簡單——它的另一層身份是開發商CCP Games與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合作的科研項目,隨著玩家們的遊玩,人工智慧系統可以在玩家的幫助下,越來越準確迅速地對人體中的蛋白質進行定位,進而幫助到對癌症相關蛋白質以及藥物作用標靶的研究。在教程裡出現的那位NPC, 其實正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之一,Emma Lundberg教授。

就在最近,官方宣布了這個項目的進展。一篇將於九月份正式發布在權威期刊《自然-生物技術》的報告表明,超過30萬位玩家參與了這項特殊的研究,總計完成了3300萬個影像分類,研究結果目前已經上傳到了公開的「人類蛋白圖譜資料庫」之中,可供全世界的科學家使用。

為什麼一款網遊內置地小遊戲能取得這樣的成果?這主要是因為人腦在模糊演算法上具備很大優勢。雖然電腦在識別常見的蛋白質時速度飛快,但面對一些罕見或者全新的組合時,人腦地辨識能力要遠遠超出AI的水準。幾十萬名玩家共同在一些看似簡單的小遊戲上「施工」,其成果是現有的電腦難以企及的。

也正因如此,Emma Lundberg表示,這種將科學項目整合進遊戲的方式有著相當光明的前景,在未來將會成為利用人腦計算能力的廣泛途徑,「我們感謝所有參與過這個項目的公民科學家們,感謝他們作出的探索。」

通過遊戲來進行科研,看起來是個大膽的想法。不過,《EVE》的「探索計劃」也並非這方面的先例,華盛頓大學在十年前開發的《Foldit》就是它的前身之一。

《Foldit》的玩家們可以在遊戲中操縱簡單的蛋白質構造,並且根據教程來嘗試得到正確的蛋白質結構。越接近現實中蛋白質的構造,玩家的得分就會越高。遊戲中的謎題都來自於現實存在的蛋白質,科學家們則通過記錄玩家們的思考過程來改進科研用的演算法。

這款遊戲得到的成果讓人驚嘆:2011年,《Foldit》的玩家們協助解讀了一種病毒蛋白酶的晶體結構(愛滋病毒在細胞中複製、繁殖的關鍵),這個科學界懸置15年的未解之謎,被玩家們在10天內成功破解。

《Foldit》的成功,為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分散式計算————換句話說,就是將大型的項目化整為零,變成一些小的挑戰,然後讓大家「群策群力」,共同解決。

除了科學研究之外,這種「化整為零」的方法其實也大有用武之地,而且你很有可能為它出過一份力。

這個紅色的驗證碼,是不是很眼熟?

它的創造者Luis von Ahn,也是「驗證碼」這個概念的奠基人之一。而他在2007年的一項創新,更為驗證碼賦予了新的價值——既然每天人們要輸入這麼多驗證碼,那為什麼不用它來做點更有意義的事呢?

於是,Luis和他的團隊提供了一種新的驗證碼服務。他們把紙質文獻掃描下來,再利用軟體分割成一個一個的單詞,最後再和真的驗證碼放在一起。如果同一張圖片被多個用戶標記為同一個單詞,那麼系統就會自動把它記錄下來,然後和其他的單詞拚湊成一整本書。有著每天網路上輸入的海量驗證碼作支持,這種把文獻電子化的方式效率高得驚人,解決了很多文獻在掃描並電子化時的精確識別問題。

你最近常見的「I』m not a robot」也是這位做的

這個點子非常巧妙,Google也是這樣想的。因此,2009年,Luis的reCAPTCHA工作室加入到了Google的旗下,並且為他們電子化了大量的圖書和門牌號。就這樣,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許多看起來龐大複雜的任務。

不管是小遊戲還是驗證碼,都體現出了人類智慧的潛力以及互聯網的魔力,只需要一個巧妙的設計,互聯網的上的個體就能形成強大的合力,共同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在某種意義上講,這才是真正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而且,等你再玩《EVE》的時候,也許就能毫不心虛地說出這句話了: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