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好咖啡,真的沒有那麼貴

4月1日-4日,4天時間,這裡彙集全國八成咖啡人,常年只在朋友圈神交的網友終於露真容,被網友戲稱為「大型網友見面會」一點也不誇張。

頂尖的咖啡設備,優秀的咖啡師,優質的咖啡豆等在這裡應有盡有,隻怕你逛不完。

各大咖啡賽事也在此舉行,比賽現場人頭湧動,吸引眾多咖啡迷駐足圍觀,賽事包括:

2019世界咖啡師大賽/2019世界拉花藝術大賽/2019世界咖啡烘焙大賽/2019世界咖啡杯測大賽。各路神仙在線切磋,精彩十分。

不好意思在這你看不到更多展會的信息了,來說說展會外的咖啡。

於內

本哥總說,經常到外面看一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看見別人做的好的地方應該高興,因又能學到新的東西。

做好一件事,固步自封是不行的,多見世面是必須的。

回程的時候聊到差距,如本哥所說,九帕與上海咖啡館的區別或者說是差距主要在「人」,包含做咖啡的人,喝咖啡的人。

信息化時代,只要想學習,最新資訊我們都可以在第一時間得到(即使在三四線城市),已然不存在以前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關於設備,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但是「人」,每個人的情緒/思維/潛力/能力等都是我們無法把控的,於是差距逐漸拉開。

|做咖啡的人

人需要知道要做什麼,有了清晰明確的意識,便不會給人慌亂迷茫或懶散的印象。所以咖啡師本人對咖啡理解是什麼,對咖啡的學習熱情,對操作流程的熟練程度,以及對於本職工作的認同感。唯有認同,才會用心。興趣之上,事半功倍。

|喝咖啡的人

除去歷史因素。在上海,「淘汰製」的現狀,高效的工作,快節奏的生活,多數人喝咖啡是剛需,剛需會演化為習慣。

泉州,八百萬人口,喝咖啡的人不到八千。且一部分並非剛需,僅是需要一個可以坐下休憩的地方。

泉州茶文化歷史悠久是一個原因,更大的一個原因則是因為大部分人都還不了解這一「新鮮」事物。

直到今天,約著去喝一杯咖啡,在一些人眼中多少尚存裝X之嫌。怪他們嗎?當然不。是大環境下咖啡基礎信息普及率極低。對於他們來說咖啡就是「苦」「提神」「失眠」的代名詞,長時期遺留下的偏見短時間內無法消解。

除此外,頭條上:你為什麼不喝咖啡?發出後,有網友留言如上圖,可以說這算一個普遍的認知。這些高價咖啡做為幫凶將人們對咖啡本微弱的求知慾狠狠擋在了門外。

好咖啡,真的沒有那麼貴。

於外

從有記載記錄開始,公元6世紀(我們還在南北朝時期,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時代),咖啡起源地衣索比亞的蓋拉族就已經開始消耗咖啡。從最開始嚼食咖啡果—開水泡煮咖啡果—意外烘烤咖啡豆等一系列的演變之後才有現在眾多的咖啡形式。

這其中就包括現今習以為談的咖啡演變三大浪潮。可精簡為以下:

第一波浪潮:二戰時期,速溶咖啡作為提神產品被軍隊列為生活用品,戰爭結束後人們也離不開咖啡。第二波浪潮:以現今仍流行的星巴克與Costa為例,新鮮深烘焙咖啡豆突出重圍。第三波浪潮:精品咖啡蓬勃興起,精品咖啡講究咖啡的地域之味,即單一產地單一品種的咖啡。

這裡也可粗暴的理解為經過了一千多年的發展沉澱,作為生活必需品,「咖啡」慢慢演變成今天模樣。在歐美一些國度,很難想像如果有一天沒有咖啡了,社會會產生怎樣的巨變。

而中國,有記載以來,到1836年前後(清朝中期)才出現第一家咖啡館,由一位丹麥人開設於廣州,而彼時官府嚴禁百姓沾染任何洋人的生活習慣,所以當時沒有國人敢進這間咖啡館。專為洋人而設,並未對國人產生影響。

《廣東通志》記載「有黑酒,番鬼飯後飲之,雲此酒可消食也。」

黑酒就是咖啡。

且最早接觸西方文化的上海,最早的咖啡館出現在19世紀中期的英法日租界,同樣都是由外國人經營,國人極少有機會光顧。

直到1999年12月,千禧年前夕,第一家星巴克咖啡在北京開業,才正式揭開了中國咖啡發展的帷幕。

至今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這短短二十年的時間解鎖一千多年咖啡歷史的發展。負荷過重,過於匆忙。

------

有句話這樣說的

「三年入行,五年懂行,十年稱王,寧願五年做一件事,也不要一年做五件事。」

過兩個月,九帕五周年,慶幸的是始終堅持的初心:咖啡·可以如此親近 未曾偏離。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很簡單,縱使是喜歡的事一直做也會有疲倦的一天,怎麼辦呢?把喜歡的事做成一件了不起的事大概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平價好咖啡倡導者,我們在路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