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歲寶寶學走路致肘關節脫位,這個錯誤的方法很多家長都在做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愛幼科學說,並在後台回復「節目」即可免費領取愛幼科學說全套節目!

昨天,柚子和一位兒科醫生曹醫生聊天的時候,曹醫生給我講了一個他遇到的一個病例,並強烈推薦我寫一篇相關的文章來和爸爸媽媽們進行普及,希望避免更多的寶寶受到不必要傷害。

案例如下:

晚上骨科急診,來了一對抱著孩子年輕的夫婦。原來今天下午在公園裡,夫婦倆領著兩歲的孩子爬台階時,小孩子不願意往上爬了。母親急忙拉著孩子的左手腕往上走,孩子突然「哇」地一聲哭了,母親慌忙去看孩子的手腕,孩子卻用右手擋著母親,怎麼也不讓母親動他的左手。到當地診所拍了一張手的X線片,未見異常。回到家中吃晚飯時,孩子仍然不能動手。見此情景,夫婦倆這才慌忙到醫院就診。查體時雖然孩子總是指著手說疼,憑我的經驗判斷,孩子的左肘關節一定是橈骨小頭半脫位了。 當脫下厚重的棉衣時,果然如此。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突然出現橈骨小頭半脫位?為什麼只是拽了一下孩子的手,孩子的肘部便不能活動了?為什麼明明是橈骨小頭半脫位,孩子卻說是手疼呢?

對此,曹醫生也做了詳細的解答:

人的肘關節由三個骨頭組成:肱骨下端、尺骨鷹嘴和橈骨小頭。當肘關節作旋轉運動時,橈骨總是圍著尺骨轉。為了防止橈骨在旋轉的時候脫位,尺骨上有一條環狀韌帶緊緊套著橈骨的「脖子」——橈骨頸。四歲以下的孩子,肘關節韌帶和關節囊發育尚未健全,橈骨小頭和橈骨頸的直徑基本相同,環狀韌帶鬆弛,不能結實地穩定橈骨小頭。好比一個繩結系在一根圓木上,如果木頭一樣粗細,繩結就很容易滑下來。因此,當肘關節伸直、前臂內旋時,如果受到縱向牽拉,橈骨小頭就會從環狀韌帶內向下脫出。大人領著孩子時,孩子的肘關節正是處於伸直、前臂內旋的體位,所以很容易發生橈骨小頭半脫位。由於是牽拉引起的,因此臨床上又稱為「牽拉肘」。

橈骨小頭半脫位後,患肢下垂,不敢舉動。橈骨小頭處有明顯壓痛,但X光片正常。由於感覺差異,有一部分孩子總會說手疼,冬天衣服較厚,常常不能發現肘關節的問題。儘管有的孩子說不清哪兒疼,但孩子會拒絕使用和活動患肢。一般家長會認為是肩部或手腕部的毛病。如果在此之前,孩子的前臂受過牽拉,基本可以確診。

案例中的爸爸媽媽教孩子走路的方式各位家長們是不是很熟悉呢?毫不客氣的說90% 的爸爸媽媽肯定也都這樣牽著娃學過走路吧。

可能有的家長會說:「案例只是特殊情況,很少見的,不至於牽一次手就脫臼了吧?」

那柚子也沒說牽著娃學走路可不僅僅只是寶寶脫臼這一種危害呀!

牽手走的危害

踮著腳尖走

寶寶年紀小,對自己腿腳的意識還不夠,剛開始行走時就很可能出現腿腳僵硬的情況。如果牽著寶寶雙手學走路,不能及時訓練TA自己控制邁步的力氣,很容易讓寶寶養成錯誤的走路習慣,比如踮腳走。

踮腳走不僅走路姿勢不美觀,而且嚴重了很容易影響寶寶足弓的發育。

失去探索的興趣

寶寶有了自由意識後,就不喜歡再被大人束縛了。爸媽牽著寶寶的手走路,有一定引導性,寶寶失去了自由,會讓TA覺得爬比走更有意思,很容易失去走路的興趣,寶寶也就不願意再學走路了。

打擊自信心

而且如果家長急於求成,還會不經意地打擊寶寶的自信心,給寶寶學走路又增加難度。

總結而言就是——

費力不討好,大人腰酸背痛累得不行,寶寶也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

那到底怎樣訓練寶寶學走路呢?秘訣就是四個字:

水 到 渠 成

寶寶學走路其實不需要刻意訓練,任何刻意訓練反而有害無利。

柚子先帶大家先來解下寶寶發育的特徵,相信大家看了就更能了解,寶寶學走路根本不需要父母牽著,而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勵。

學習走路的最佳時期

從寶寶 4 月齡就開始蓄力

大多數的媽媽都知道,1 歲左右正是學步的高峰期。

雖然寶寶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發育裡程碑,但是在相應的時間達到發育裡程碑是個連續的過程,需要有前期發育裡程碑的積累。學走路也是一樣。

大多數寶寶在 10~18 月之間開始走路。但寶寶真正開始獨走一般需要經過獨坐、爬、扶站、巡航(到處扶走)、走路的過程。

也就是說從寶寶 4 月開始就已經開始儲備走所需要的肌肉和技能,爸爸媽媽們也是從這個時候,就要開始積極幫助寶寶學習各項技能了。

從坐到走循序漸進更重要

怎樣理解和更好的的把握寶寶從坐到走的發育關鍵期?柚子為每個關鍵期進行了拆分說明,還為爸爸媽媽推薦了訓練小遊戲:

坐(4~7 個月)

當寶寶學會獨坐時(不需要支撐物),她正處於獲得移動性的第一階段。坐下來有助於幫助寶寶強化他/她最終學會站立時所需要的肌肉。

遊戲建議:與寶寶玩來球(來回滾動),或者玩堆疊遊戲來幫助她增強肌肉的力量。

爬(7~10 個月)

寶寶在爬行階段最重要的是練習同時移動他的胳膊和腿(即使他做了一個腹部爬行)。當開始走路時,他需要這些技能。

遊戲建議:幫助寶寶開發這些技能,讓寶寶從房間的一邊爬到另一邊。然後讚揚寶寶的運動。

扶站(8 個月)

隨著寶寶變得更強壯和對周圍的好奇,寶寶會扶著傢具或媽媽和爸爸開始學著自己站起來。此時就是父母幫助寶寶鍛煉平衡的時候,讓寶寶熟悉站立的姿勢。

遊戲建議:幫助寶寶扶站,然後向寶寶展示如何彎曲膝蓋以便坐回地上。這將有助於減輕寶寶跌倒的程度。

站立掌握平衡(8~9 個月)

當寶寶學會扶站,拉著您的手來掌握平衡,可以嘗試在您的幫助下走幾步。這將幫助寶寶進行下一步的步行,並幫助寶寶獲得信心。

遊戲建議:練習、練習、練習…… 這是該階段的關鍵。寶寶越是習慣站立,寶寶最可能對邁開幾步感到自信。

巡航(到處扶走,8~9 個月)

寶寶會扶著牆壁和傢具到處走動。這被稱為巡航。由於寶寶此時活動範圍大(確保您的傢具都固定在牆上以保障寶寶的安全)。

遊戲:鼓勵寶寶在巡航時變得更有信心,並鼓勵寶寶嘗試不扶牆壁或傢具(只要確定她有一個軟著落腳地)走動。

獨站(不需要幫助,9~12 個月)

平衡是行走的關鍵部分。如果寶寶可以保持平衡站立幾秒鐘,她很快就會覺得她可以嘗試走一步。

遊戲:把平衡變成遊戲。和寶寶坐在地板上,將你得手放在寶寶胳膊下面,幫助寶寶站起來。然後記下寶寶可以保持平衡的時間。每次嘗試後給寶寶表揚和掌聲(隻表揚寶寶你站了多久,而不僅僅是寶寶你真棒---誇寶寶具體做的)。

走第一步(9~12 個月)

第一步是寶寶的一個重要的時刻 – 值得「小題大做」。第一步是大量的讚美和鼓勵的結果。

遊戲:坐在地板上引導寶寶(快樂),讓寶寶掌握平衡、慢慢的獨自邁開第一步。

走路(12~15 個月)

在獨走之前,寶寶可能會踉蹌或絆倒。當寶寶開始探索如何走路時需要繼續表揚寶寶。請記住,一些寶寶更喜歡爬,並可以在他/她走之前,經常在爬和走之間轉換。

遊戲:儘可能的鼓勵寶寶走路。例如,當你把寶寶放下時,把寶寶保持站立姿勢,而不是坐姿。

不論是寶寶運動發育的那個階段,爸爸媽媽最好都遵循兩個原則:「不過分參與」以及「充分鼓勵」。

有了這兩點,寶寶自然就會學會走路了。

寶寶學走路,你還想知道的其他問題

1. 學步車能不能用?

平時在臨床工作中我們按照美國兒科學會(AAP)的建議:不鼓勵為嬰兒使用學步車。研究表明,他們實際上可以減緩運動發育,並導致嬰兒出現走路姿勢異常或背部問題和潛在的安全隱患 (翻倒或下樓)。

2. 寶寶學走路時需不需要鞋?

赤腳是最好的,寶寶如果不穿鞋子(或穿防滑襪子),學走路會更容易,能幫助寶寶建立合適的腳和腳踝的肌張力,有助於寶寶足弓的形成,還能幫助寶寶學習平衡和協調能力。

當外出的時候,寶寶需要一雙有彈性的鞋底(能夠將鞋子對摺)。避免高筒靴或高幫運動鞋,因為太多的腳踝支撐實際上會限制寶寶的收縮運動。

在戶外等不得不穿鞋的地方,一定要給寶寶挑選沒有任何束縛感的學步鞋。

學步鞋需要在前三分之一處能彎折,後面都不可以彎折;鞋底一定不能太防滑,有一點點即可;鞋前掌一定要薄,從鞋底到腳面最高處不要超過5cm;鞋的腳背處要高,要有調節鬆緊的粘扣或綁帶。

3.羅圈腿別擔心

寶寶在學會走路的六個月內,由於下肢承受全身的重量,所以在外觀看來O型腿很嚴重,在寶寶1歲半左右達到了高峰期。但媽媽不要擔心,這是比較普遍的情況,只要等寶寶逐漸長大一些,骨骼逐步發育和生長,在寶寶2-3歲的期間,羅圈腿的程度會有所改善。

讓寶寶自己探索,學習走路,不僅是給寶寶更多的嘗試機會,也是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寶寶偶爾的跌倒和失敗(安全保障下),也可以鍛煉他們的抗挫能力。

讓我們放下焦慮,給寶寶多一些時間和鼓勵,放手讓他們自己成長吧~

周牧 / Dr.Zhou

愛幼科學說坐鎮專家。著名科學家,博士,斯坦福大學華人生命科學協會學術部副主席,目前主導並參與了斯坦福醫學院多項研究項目,研究領域包含嬰幼兒發育預測及疾病預測。10年以上的醫療影像資訊經驗,已發表國際醫療期刊, 頂級學術論文數十篇。旨在用最權威最前沿最安全的現代科學醫療技術為新生兒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若您有育兒方面的疑問,可以在評論區給周博士留言,我們將為您轉達哦!

~~~END~~~

愛幼科學說(ID:aiyou_yuer),遼寧衛視火爆嬰幼兒科學養育節目官方公眾號,國內外頂級專家坐鎮,觀點獨到、科學權威,是媽媽們必備的育兒指南。更多科學育兒知識,請關注愛幼科學說。

播放GIF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