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旭輝不是房神:負債高達1174億 債務規模兩倍於廈門市

  來源:樓市資本論

  旭輝被業內稱為新一代“房神”。

  過去6年間,旭輝從一家年銷售額僅50億元的不入流小公司,一路狂奔,去年實現合約銷售金額1040億元,正式邁入千億房企行列。

  然而,與此同時,旭輝去年負債總額也達到1174.9億元,相當於其最早起家之地廈門市政府負債的2倍。截至2017年底,廈門地方政府債務餘額560.4億元。

  可以說,借錢買來的市場業績,又把旭輝房神的形象,打回原形。

  山爭哥哥說,《我不是藥神》。同樣,旭輝也不是房神。

  如今,旭輝正在向3000億規模發足狂奔。但是,在樓市資本論看來,支撐其調整擴張的銷售額負債額“雙千億矩陣”,在當前形勢下可謂微妙。

  【一】高密集融資,缺錢囧境很難受

  面對中國房地產資本市場前所未有的緊張局面,旭輝有多缺錢?

  僅7月3日這一天,旭輝集團就公告了四項融資行動:

  1.發行本金總額不超過人民幣34.95億元的境內公司債券;

  2.發行88.84萬新股,每股發行價1.478~1.77港元;

  3.根據以股代息計劃配發了1596萬股股份,每股發行價6.378港元;

  4.獲得東亞銀行一項5億港元的2年期貸款。

  是的,一筆5億港元的錢,都要借!就是這麽缺錢。

  此外,旭輝還在4月份連續發行了兩筆共計8億美元的債券,利息分別為6.375%和6.875%。

  今年3月,董事長林中曾公開表示,旭輝暫時沒有任何股票增發計劃。誰能想到,台面上話說得這麽漂亮,背後竟然是如此密集的融資,連幾億規模的融資都迫不及待,折射出旭輝很有可能資金鏈告急。

  去年年中時,旭輝手裡握有258億現金可以支配,林中可以很淡定地說,“我們現在的錢用不完,不會有其它更多的融資需求。”

  但是據樓市資本論了解,那時候旭輝總負債已經達到955.45億,半年時間猛漲了243.48億。另據公司年報,截至2017年底,旭輝一年內到期的境內銀行及其他貸款為32.54億元;一年內到期的境內公司債券為50.93億元,一年內到期的境外銀行貸款為34.73億元。

  業內有人猜測,這些到期債務,可能使急速擴張的旭輝面臨資金兌付壓力,被迫加緊融資、借新還舊。

  今年6月底,地產股集體暴跌,旭輝控股下跌7.91%,給林中的3000億擴張計劃亮出了紅燈。

  為挽救股市危局,旭輝董事長林中被迫出手,連續三次增持旭輝股票,共花費港幣1.55億元。對這幾次增持行動,林中的理由是市場低估了旭輝股票。他公開聲稱:“只要市場大幅低估旭輝股票,我們就增持。”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林中救市背後,隱藏著旭輝的缺錢窘境和對市場融資的深度焦慮。

  【二】半年367億元狂拿地,超過恆大

  旭輝是福建林氏三兄弟林中、林峰、林偉於上世90年代創立的家族企業。2000年總部遷至上海,業務主要圍繞京、滬和蘇、杭等一二線城市布局。2012年登陸香港股市後,開始飛速發展。

  在香港上市前,旭輝2011年銷售額僅50億,在地產界連名次都排不上;2012年也只有96億元;但到2017年,卻實現合約銷售金額1040億元,行業排名第十五位,正式躋身地產千億俱樂部。

  從100到1000億的跨越,旭輝用了6年時間。去年7月,旭輝發布2017-2012“新五年戰略”,高調宣稱,未來五年要躋身第一方陣,實現“百億利潤、三千億規模、千億市值”的戰略目標,進入行業TOP8。

  按照這一計劃,旭輝每年複合增長率要達到40%。2018年,公司初步確定的銷售目標為1400億元,增長率為35%。旭輝現有可供銷售貨值約2500億,按照60%的銷售去化率計算,如不出意外,1400億的銷售業績基本可以完成。

  要多年保持40%的複合增長率,旭輝必須在拿地環節率先突破。2017年,旭輝購地78幅,新增面積1320萬平方米,新增貨值達3000億元;截至年底時,土地儲備面積約為3100萬平方米。

  今年年初,旭輝集團董事長林中表示,旭輝拿地金額不會低於全年銷售額的50%。2月底,加上新收購及舊城改造尚待掛牌項目,旭輝土地儲備增加到5100萬平方米。兩個月新增儲備2000萬平方米,拿地節奏之快,近乎瘋狂。

  旭輝集團董事長林中

  據最新統計,今年上半年,旭輝新增貨值為1604.6億元,拿地金額用了367億元,甚至超過了中國恆大的299億元。

  有業內人表示,旭輝如今在二三線城市布局,竟然瘋狂到“不測算成本”就直接拿地,顯然有違林中一貫堅持的“節製、理性、不拿錯地、不拿貴地”的審慎策略。

  2018年,房企融資環境相對緊張,棚改貸政策收緊,西安、長沙、杭州等多個城市強化樓市調控,住建部等七部委重拳出擊,專項整治30個城市房地產市場亂象。這一連串調控動作,使不計後果拿地擴張的旭輝,極有可能被深度套牢。

  【三】債務紅線成擺設,激進模式下的泡沫增長

  其實,在地產圈內,林中一直以穩健著稱。他在旭輝很早就提出“鐵三角”理論,在擴張規模的同時,特別強調負債率、盈利能力兩大指標要保持均衡:設定負債率紅線70%;要求銷售淨利率必須高於12%;至於增長率,在企業規模達到500億前保持30%~50%,500億後保持20-30%比較合適。

  然而,在去年如期實現1000億規模之後,林中似乎被勝利衝錯了頭腦。在急速擴張的戰略高壓下,旭輝為了追求規模增長,不能不在負債方面有所捨棄。2017年,旭輝權益銷售額增長88.4%,淨利潤率維持於12.8%,年底資產負債率77.42%,已經超過了“70%紅線”。而此前的2016年,負債率一度高達80.47%。

  如今,其負債率紅線已經調高到95%,警戒線設定在85%。而林中對外仍可以堂而皇之地宣稱,旭輝“永遠不會碰到紅線和警戒線”。

  在看似風光的黑馬光環背後,旭輝不僅負債亮起了紅燈,利潤表現也不盡如人意。

  從2012到2017年的6年間,旭輝合約銷售金額從96億元上漲到1040億元,增幅高達983%;但其營收卻僅從81億元增長到了318億元,增幅為292%;利潤僅從20.21億元增長到了61.48億元,增幅204%。

  有媒體報導,旭輝銷售金額增長了10倍,利潤增長僅2倍。業務虛增的水份太大,明顯不成比例。

  背後原因是旭輝以合作換規模的激進增長模式。在大量合作項目中,旭輝控股的權益比例一直處於較低水準。比如2017年1040億銷售額中,歸屬旭輝控股的權益比例僅為53%,在千億房企中墊底,讓外界不能不質疑其銷售金額的含金量。

  合作開發固然有利於旭輝減輕資金壓力,助其更多獲取土地儲備,加快規模發展。但這也是一柄雙刃劍,拖累了旭輝盈利能力和利潤表現,相當於“一直在替別人打工”。

  樓市資本論認為,房企規模擴張必須立足於資本實力與盈利實惠,外表光鮮的泡沫增長不可取。

  當前,國家多舉措擰緊房企融資的“水龍頭”,旭輝戰略遠大,也要適度保守經營。

  其實,做不做“房神”真的不重要,基業長青才是硬道理

責任編輯:白仲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