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鹿鼎記》裡的韋小寶 生活在清朝活不過五分鐘

1992年出品的香港喜劇電影《鹿鼎記》,由王晶執導,周星馳、吳孟達、溫兆倫、林青霞、李嘉欣、邱淑貞、陳德容等聯合出演。電影不管是票房和口碑,都獲得豐收,成為周星馳電影史上的一塊里程碑,還被觀眾喻為是最接近原著的經典版本。

在《鹿鼎記》的開頭,周星馳扮演的韋小寶戴著古靈精怪的虎頭帽,在麗春院裡說書。他說書的內容,是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的事跡,還言之鑿鑿地宣稱:“雖然我隻跟他見過半面,但是一見傾心,唏哩嘩啦我就斬雞頭、燒黃紙,跟他結拜為兄弟!”

如果韋小寶真的生活在清朝,那麽就憑這段話,他就死定了。

首先,天地會自創立以來,一直是清廷嚴厲查禁的對象。天地會最初只是一個互濟互助、自衛抗暴的民間組織。隨著人數增多、勢力變強,開始打著“反清複明”的旗號,反對清朝統治。韋小寶在光天化日之下宣傳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的事跡,如果被人告發到官府,必然是死罪一條。

1660年,順治皇帝在文人張晉彥的文章裡發現一句“將明之才”,認為這句話詭譎曖昧難以解釋,乾脆就不解釋了,直接將張晉彥殺頭。韋小寶的脖子有張晉彥硬嗎?

其次,韋小寶還主動承認與陳近南“斬雞頭、燒黃紙”,結拜為兄弟,這又是死罪一條。

此話怎講?

這是因為,清朝入關以後,明文禁止民間異姓結拜行為。1646年頒布的《大清律例》裡明確規定:“凡異姓人結拜弟兄者,鞭一百。”那時候,結拜兄弟還僅僅是被鞭打100,可到了1661年,法律規定就變得嚴厲起來:“凡歃血盟誓、焚表結拜弟兄者,著即正法。”這時候,結拜兄弟是要掉腦袋的。

康熙皇帝即位後,繼續對結拜兄弟保持高壓態勢。

1664年3月12日,康熙皇帝頒發上諭:“歃血盟誓、焚表結拜者,殊為可惡!此等之人,著即正法。”依然是殺頭的死罪。

1668年,對結拜兄弟的高壓態勢有了松動的跡象:“歃血盟誓、焚表結拜弟兄應正法者”,改為“秋後處決”。“其止結拜弟兄,無歃血焚表等事者,仍照例鞭一百。”

以前是“著即正法”,現在改為“秋後處決”,判了緩刑,有望得到皇帝開恩,逃過一死。

1669年,刑部將結拜兄弟列為“雜犯”類別:“歃血盟誓、焚表結拜者,殊為可惡!此等之人,著即正法。查此款因歃血盟誓、焚表結拜弟兄為非,所定相應,仍留此例遵行。其立決改為監候,秋後處決。如無歃血焚表盟誓,止結拜弟兄者,照依原定,鞭責一百可也。”

可是,到了1671年,結拜兄弟從“雜犯”罪名變成了“謀叛”罪名,懲罰措施也更為嚴苛。

據《大清會典》記載:“(康熙)十年題準,歃血結拜弟兄者。不分人之多寡,照謀叛未行律:為首者擬絞監候,秋後處決,為從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其止結拜弟兄,無歃血焚表等事者,為首杖一百、徒三年,為從者杖一百。(康熙)十二年題準,凡異姓人結拜弟兄,未曾歃血焚表者,為首杖一百,為從杖八十。”

在這裡,清朝對結拜兄弟行為進行了劃分。有“歃血焚表”的,不論人數多少,一律以“謀叛”罪名處置。沒有“歃血焚表”的,則從寬發落。韋小寶與陳近南“斬雞頭、燒黃紙”,那是典型的“歃血焚表”,“謀叛”罪名是逃不掉的。

【參考資料:《鹿鼎記》《大清會典》《大清律例》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