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代人都吃什麽水果?嘉靖帝和慈禧尤其喜愛吃西瓜

2010年IOS平台出現了一款“水果忍者”的遊戲。這款以忍者揮刀切砍各種水果的遊戲,在得分的同時,果汁四濺,碎片橫飛,滿足了玩家的破壞欲和好奇心,一度成為遊戲爆款。其實,古代的水果,同樣具有強大的誘惑力,吸引著眾人的目光。

桃子

先秦時期,銷量最大的是桃子。桃是中國的原產水果,廣泛分布於黃河流域和江漢流域等地。《詩經·周南·桃夭》詩雲:“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

《詩經·大雅·抑》曰:“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描繪了民間互贈水果的場面,這一傳統一直保留到現在。孔子吃桃,還曾鬧出過笑話。據《韓非子·釋木篇》記載,孔子收到魯哀公贈給的桃和黍,“仲尼先飯黍而後啖桃,左右皆掩口而笑。”孔子先食黍,後吃桃,惹得哀公的侍從大笑。其實,黍是用來給桃去毛的。齊景公賞贈給三名勇士兩個桃子,勇士們確認了一下眼神,相互爭奪,至死方休,留下了“兩桃殺三士”的典故。

桃之所以在先秦時期廣受歡迎,與當時對桃的迷信有關。人們認為吃桃能夠長壽,桃木可以辟邪。清朝文人陳淏子認為“桃為五木之精,能製百鬼,乃仙品也。”在《西遊記》中,王母娘娘舉辦壽宴,用蟠桃招待各路大仙,可見桃子具有非同一般的影響力。

蘋果和梨

如今的水果市場中,C位大咖當屬蘋果和梨。這兩位大咖早在西漢時期就出現了。文學家司馬相如寫有《上林賦》,描寫了上林苑的華美景象,其中有“楟柰厚樸”, 楟,說的是山梨,柰,當然是綿蘋果。可見,中國種植和食用蘋果和梨的歷史,已經延續了兩千多年。

蘋果富含礦物質和維生質,鈣質豐富,易於吸收,有“活水”之稱。與現在清脆的蘋果不同,西漢的柰綿軟酥松,不易保存。西晉文人郭義恭在《廣志》記載:“柰有白、青、赤三種。張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由此推斷,當時柰的品種很豐富。

唐朝,深受佛教影響。因蘋果與原產印度的一種葫蘆科植物,梵語叫bimba的紅瓜形似,因此,叫做頻婆果。明萬歷年間,農學家王象晉在《群芳譜·果譜》中有“蘋果出北地,燕趙者尤佳”,首次出現了“蘋果”一詞。

“孔融讓梨”的典故,可謂家喻戶曉。梨,汁多味美,酸甜可口,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纖維素,是藥食同源的食物。唐朝時,長安哀家梨、常山真定梨、青州水梨、鄭州鵝梨等品種,在當時頗受歡迎。洛陽報德寺的梨能長到六斤重。

詩僧貫休有詩雲:“田家老翁無可作,晝甑蒸梨香漠漠。”當時,唐朝人不食生梨,愛吃蒸梨。除此之外,“爐端燒梨”在皇宮中風行一時。重臣李沁吃素,唐肅宗李亨和他圍坐在爐邊,親自為他烤梨。宋朝的梨更為普及,《水滸傳》中挑唆武大郎捉奸的惲哥,就是賣梨的商販。

每年秋天,梨樹陸續結果,經歷了暑熱的人們,體內積聚了燥熱之氣,梨有了用武之地。《本草通玄》記載,“梨,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著滋五髒之陰”, 李時珍也認為梨有清熱去火、止咳化痰的功效。說明梨清熱去燥的功效,已經深入人心了。

荔枝

唐朝的楊貴妃“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為了滿足她的願意,唐玄宗“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杜甫因此寫下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千古佳句。蘇東坡也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名言。

荔枝味甘性溫,鮮美可口,具有止逆停瀉的療效,主要分布在兩廣和福建等地,雲貴和四川有少量種植。在荔枝品種中,“蘿崗桂味”、“畢村糯米糍”及“增城掛綠”有“荔枝三傑”之稱,以掛綠最為難得。物以稀為貴,經過名人的炒作,荔枝身價倍增,聲名遠播。

事實上,荔枝原名離枝,古人認為這種水果保鮮期短,如果連枝摘下,可以延長保鮮期。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解釋:“按白居易雲:若離本枝,一日色變,三日味變。則離支之名,又或取此義也。”到東漢,才有了荔枝的叫法,傳承至今。

南越王趙佗是個地道的河北漢子,對棗子鍾愛有加。他在南越王宮的禦花園裡,遷種了棗樹,對每棵樹進行編號,派人統計登記棗樹的產棗量。在歷史上,趙佗這樣的“棗控”,大有人在,種棗食棗的歷史有八千多年了。

棗子是溫帶作物,種植廣泛,適應性強,被譽為“鐵杆莊稼”。西周時期,用棗子發酵的棗酒,是君王享用的貢品。在民間,有“八月剝棗”的傳統,“棗栗飴蜜以甘之”也大受歡迎。不僅如此,棗子富含維生素、氨基酸和36種微量元素,《名醫別錄》中指出,紅棗能“堅筋骨,助陰氣,令人肥健”,有“補腎仙果”的讚譽。

東晉權臣王敦和舞陽公主結婚後,不熟悉皇家禮儀。一次,他上廁所,注意到廁所門口的漆盒裡,有幾粒乾棗。他“食遂至盡”。上完廁所,婢女手捧金盆,旁邊放著個東西,他以為是乾飯,“倒著水中而飲之”。實際上,乾棗是用來塞鼻用的,那塊“乾飯”是洗手用的香皂。一代權臣,出盡洋相。

西瓜

宋元畫家錢選繪有一副《蔬果圖》,匠心獨具,風格迥異。畫家繪製了一個開口西瓜,紅瓤黑子,生動形象。五代胡嶠所著《陷虜記》首次提到了“西瓜”。後晉開運四年(公元947年),胡嶠持續在契丹生活了7年,他“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雲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

這段話表明西瓜是由回紇傳入契丹,故而命名為“西瓜”。胡嶠回歸中原後,並未帶回瓜種,不過他把“牛糞覆棚”的種植方法,引入了中原,內蒙等地至今仍用這一方法種植西瓜。紹興十三年(公元1143年),南宋禮部尚書洪皓從金國帶回了瓜種,西瓜由此普及。

明朝嘉靖皇帝愛吃西瓜,又怕別人下毒,於是,他專辟一塊瓜園,派心腹太監值守。每年西瓜成熟時,他隻吃瓜園裡的西瓜,其他進貢的西瓜統統賞賜給群臣。清朝的慈禧太后吃瓜隻吃中間的瓜心,因此,一天需要用幾十個瓜。她命人以西瓜瓤、火腿、雞丁、松仁、龍眼等材料,蒸製“西瓜盅”,味酵鮮香,清涼解暑,是夏令消暑的佳品。

文:計白當黑

參考文獻:《廣志》《群芳譜·果譜》《本草通玄》《本草綱目》《陷虜記》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