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智能機器人研究處於第一梯隊

中國智能機器人研究處於第一梯隊

近年來,關於“人機對戰人類完敗”的新聞頻出。圍繞智能機器人的發展和人才培養兩大主題,北京青年報記者對話全國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學校長、機器人專家王樹國。

談人機大戰

機器人多先進都不會取代人類

北青報:如何看待“人機大戰”中人類頻頻落敗?

王樹國:人機大戰中人類的失敗,只能說明機器人在某些方面的能力超越了人類。人類發明機器人,正是希望機器人能代替自己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使之成為人類某些能力的延伸或拓展。因此,在某些單項能力方面,機器人超過人類是很正常的。

北青報:在平昌冬奧會上,韓聯社啟用了機器人記者寫稿,從比賽結束、撰稿到發稿,耗時不過1-2秒。隨著智能機器人的出現,未來是否會有大量人員失業?

王樹國:人類發明機器人的目的不是取代人,而是幫助人類,做人類不能及或不擅長的事,使人類能夠騰出時間精力做更高層次的事。例如,分揀快遞的機器人出現後,人就做管理、維護機器人等工作。機器人無論多先進,都不可能取代人類,機器人的應用會減少某一領域的就業人數,但也必然會創造出更多新的就業領域和就業需求。

北青報:您曾提到在生物機器人出現之前,人類暫時不必去擔心機器人的威脅。目前對生物機器人的研究進展如何?

王樹國:人類對生物機器人的研究才剛剛開始,很多機構和學者對此投入了很大精力,但目前還沒有明顯突破,至少到現在還沒有付諸應用。

北青報:目前,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處於世界何種水準?

王樹國:這裡分兩個層面,一是基礎理論研究,二是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二者間緊密關聯。我認為中國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走得更快,而基礎研究還需加強。總體來說,中國的智能機器人研究處於世界第一梯隊,全世界關於人工智能的研究才剛剛起步,未來有很長的路要走。

談人才培養

唯“帽子論”太過簡單需要治理

北青報:近期有學者呼籲應加大對博士生的培養,您認為中國博士生數量是否需要進一步增加?

王樹國: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來說,我國的博士人才數量還遠遠不夠。國家應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大對博士、碩士的培養,並根據不同區域的發展需求和學校的辦學品質,適度放開培養指標。博士生指標應該向西部高校傾斜,緩解西部地區高端人才短缺的矛盾。

北青報:最近有學者建議進一步提高研究生國家助學金標準。您對此怎麽看?

王樹國:給學生提高獎助學金標準有助於吸引更多的人從事研究工作。但我們這麽大的國家,僅靠中央或地方財政很難支撐,這方面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解決。比如,很多碩士和博士都參與課題研究,部分國家重點項目、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已允許用研究經費來支付學生的獎助學金。如果今後能擴大允許支付學生獎助學金的課題範圍,碩士和博士的獎助學金問題就能得到很大改善,也能適當降低對國家財政的壓力。

北青報:近來有聲音呼籲應給學者減“帽子”,說山川大河命名的學術頭銜幾乎都被用光了。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王樹國:這反映了我們求才若渴的心態,以及國家對人才的重視。但這種亂象應該治理一下,對有作為有潛能的人,給個“帽子”未嘗不可,但如果唯“帽子論”就不太合理了。我們應該按照一個人的實際才能和貢獻評價其價值所在,光看“帽子”的話太過簡單。

談西遷精神

西安交大65%的博士生留在西部

北青報:1956年,交通大學師生放棄了舒適優越的條件,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從上海遷往西安。西安交大是如何傳承西遷精神的?

王樹國:老一輩交大人胸懷大局、無私奉獻,捨棄了個人利益,從上海到西安,扎根西部,艱苦創業。目前,西安交大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致力於將其打造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集聚高地、原創成果的研發高地。西安交大還落實了“一帶一路”倡議,發起成立“絲綢之路大學聯盟”,現已吸引40個國家和地區的140余所大學加盟。

北青報:您覺得現在的年輕人身上是否還有“西遷精神”?

王樹國:西遷精神當然存在。舉個簡單的例子,2017年,西安交大近50%的畢業生,有65%的博士生自願選擇留在西部工作,將繼續為西部的發展貢獻力量。

北青報:您認為當下是否還存在西部難以留住人才的問題?

王樹國:和東部相比,西部的人才引進還有很大差距。真正消除這種不平衡,最終還是要靠西部自身的發展壯大,也希望在西部發展壯大之前,一批有志於為國家富強、民族複興做貢獻的年輕人能投身西部。

北青報:西部要更好地留住人才,還有什麽值得改進之處?

王樹國:無論是物質條件還是政策方面,希望國家在資源配置上關注東西部之間的差距,並向西部傾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