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近2000人兩周搭起4萬m2實景“街舞之城”



《熱血街舞團》在4萬平方米的影視基地搭建“熱血之城”,做街舞展示。



《明星大偵探3》曾引起震驚的酒店實景。


《我是大偵探》搭建的“有間客棧”。



《明星大偵探》的道具用心,被觀眾稱道。


《鐵甲雄心》的巨型戰鬥艙。

  上周街舞類真人秀《熱血街舞團》在愛奇藝首播,四位導師使出渾身解數秀舞蹈、挑選手,畫風十分“Swag(有範兒)”。但首播後,觀眾的關注點竟然跑偏到“熱血之城”的布景上。這個佔據五個足球場面積、平地而起的街舞之城,不僅自帶複古網遊畫風,同時霓虹燈、塗鴉、火焰等精致的街景隨處可見。不少觀眾問“這座城究竟在哪裡?”

  據悉“熱血之城”是《熱血街舞團》斥巨資專門在戶外打造的一個拍攝場地,目的在於讓觀眾可以更真實地體驗,看節目就像在玩角色扮演。無獨有偶,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綜藝都開始走向“去舞台化”。例如《火星情報局3》的“全次元”街道,《明星大偵探》風格迥異的“命案現場”,《鐵甲雄心》極具鋼鐵質感的“戰鬥艙”等。據悉接下來將播出的《這就是鐵甲》《我是大偵探》等節目在場景上也將延續這樣的畫風。

  為何諸多節目開始“去舞台化”?這類場地打造起來有多困難?斥巨資打造這樣的布景又有怎樣的優勢?為此新京報專訪《熱血街舞團》舞美設計唐焱,《我是大偵探》置景導演陳澤昆、道具導演石正浩,《鐵甲雄心》總導演張榮勝等業內人士,揭秘“去舞台化”布景製作的幕後故事。

  

  準備

  《熱血街舞團》場景達50個

  創意

  在搭建場景前,節目組往往會先確立舞美創意。例如《熱血街舞團》主題是街舞,因此舞美設計唐焱就想到讓街舞回歸到“街頭”。他列了一個場景清單,把和街舞發展關聯的場景,比如球場、屋頂、地下車庫、碼頭、地鐵都包含在內。但因場景高達50個,又想要匹配不同的舞種,因此最終決定做“城”的概念。

  找場地

  創意確立後,舞美會預計佔地面積,並尋找合適的攝影棚。一般舞台綜藝所需的攝影場地約1200平方米,但類似“熱血之城”,卻只能選擇4萬平方米的影視基地。“我們曾想去南方,也看了無數的地方,但最終由於種種原因,我們還是選擇了上海。”

  《鐵甲雄心》就沒有《熱血街舞團》這麽順利。該節目的主場景是一個15×15×7米的“戰鬥艙”,總導演張榮勝表示,他希望體現男人的力量,所以想設計四個機器臂,在棚內的四角叼住“戰鬥艙”,觀眾可從艙底斜面觀看比賽。但這就要求攝影棚寬度必須大於80米。然而,節目組最終隻定到了寬度為55米的棚,“原來我們設計好了6-7版的稿,但最理想的效果還是沒有做出來。”

  調整布局圖

  確立了攝影棚後,舞美會根據攝影棚的面積、布局因地製圖。據悉《我是大偵探》第一期的場景是《有間客棧》,因此設計團隊參考了《新龍門客棧》等經典影視來畫圖。《明星大偵探》《我是大偵探》的舞美導演陳澤昆表示,他們整個設計團隊有20餘人,大多數是從室內設計等行業而來,擅長建築設計。但僅是客棧的布景圖他們就畫了二十多天,“因為房間特別多,我們要考慮到加機位、下燈光、劇情發展、美觀等方面。”據悉,布景的設計圖一般在搭建前會修改四到五稿,之後隨著劇情、環節的變動,會再做五到六稿的細節上的調整。

  道具

  從垃圾場、拆遷區搜集、租借

  “去舞台化”的場景除了考驗舞美的搭建能力,同時也為道具組設定了難題。除了拍攝必需的道具,道具組還需根據不同的場景,搭配大量額外的裝飾道具,令場景更具真實感。例如《熱血街舞團》中“熱血之城”裡“著火”的路燈、牆上的塗鴉、路邊的郵筒、長椅;《我是大偵探》場景裡的床、書、裝飾畫、各類增添氣氛的家居用品等。

  據悉《明星大偵探》第一季由於經費有限,額外道具只能讓工作人員從自己家搬來,臨時充當。但對於一些主題性極強的場景,節目組則要在短時間內通過租借、廉價購買等方式搜羅。《我是大偵探》的道具導演石正浩透露,該節目設計了一期“1998年”的複古場景,道具團隊到拆遷的老社區一戶戶地收購舊衣服,再懸掛在場景裡。“場景內的老式洗衣機也是道具老師搜尋了很多地方都沒有,結果跑到垃圾回收站,可以說是在挖掘機的鐵臂之下搶回來的。”而一些大型的老家具,除了一部分是從鄉鎮、老城區租借而來,也會從專業的影視劇庫房進行租借。

  道具使用後,大部分節目組會將這些道具暫存在攝影棚,下一季再使用。陳澤昆透露,《我是大偵探》中明星用過的“一次性”小道具會贈送給粉絲,而大型物件,例如沙發、床,未來可以反覆利用的道具,他們就會暫存在庫房裡,如果換個樣子重複利用。

  搭建

  相當於一周搭一百個晚會舞台

  搭建過程是最漫長且複雜的。普通的大型“實景”,一般需要50多人的團隊搭建15-20天便可完成。但像《熱血街舞團》,燈光、舞美、攝影等硬體工作人員有一兩千人,雲梯、吊車每天就有五六台共同工作。“因為時間比較緊,我們大概只有兩周的時間,尤其是航架搭起來非常難,相當於一周我們要搭一百個晚會舞台。”

  但陳澤昆坦言,搭建並非真正最難的事,如何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既考慮到拍攝,又考慮到美觀,還能兼顧性價比,這才考驗舞美團隊的能力。

  在搭建中,性價比也是團隊必須要考慮的。例如《我是大偵探》每期都要更換場景。陳澤昆說,他們主體架構用的木材和地板材料,大部分都是從拆遷的老城區廉價收購回來的,“首先這些東西更具真實感,不是油漆可以做出來的效果。其次,性價比高,即便我們隻用了一次,也算是廢物利用。”

  【注意事項】

  機位防穿幫

  攝影與舞美的衝突是“實景”中經常遇到的。傳統舞台通常只有數十台攝影機靜置台下即可,但“去舞台式”場景沒有固定的表演太空,攝影機必須360度環繞式拍攝,加上幾百台攝影機需散落各處,因此舞美必須考慮到每一台攝影的機位。

  通常,因為在實景中極易出現“對立面”拍攝的穿幫,所以舞美團隊會在設計前期就和攝影協商拍攝位置。例如鏡頭需要拍嘉賓A的正面,但在實景中A隨時會轉身,因此他的正背面都要設一個機位。“我們會在設計圖上畫好每一台攝影機的位置,然後再搭建布景框架,類似於建個毛坯房。然後我們和攝影再一起去現場看。如果有些地方還是無法拍攝,我們就再更改位置。”

  除此之外,特殊場景也很難採用傳統拍攝方法。例如《鐵甲雄心》中“戰鬥艙”,每一塊玻璃牆都很難保證完全垂直,且是雙面玻璃疊加,因此難免會產生斜面。攝影師就無法對焦“戰鬥艙”內部,“所以在節目中大家很難看到艙內特寫,這個難題我們目前還在想辦法攻克。”

  不能留死角

  在大型場景的搭建過程中,舞美還需要關注到場景“死角”。通常拍攝現場會設有200-300個機位,錄製時鏡頭可能掃到任何地方,因此舞美無法像拍戲一樣,隻細心做好某一部分場景,“我們必須像蓋房子一樣,檢查每個邊邊角角。”陳澤昆透露,每次搭建完場景,以及拍攝前一天,他們都要一個一個機位地檢查,“只要是它能拍到的地方,我們就必須把場景和道具都做細致,這對我們的能力確實要求比較高。”

  實景化原因

  ▲工業化水準提高

  綜藝工業化水準的提高,無疑是綜藝開始流行“去舞台化”的首要原因。“去舞台化”不僅需要團隊科學、合理地將大部分投資分配給舞美、道具,同時也需要有足夠成熟的工業工作流程。製作人C表示,以往棚內綜藝的六到七成投入都要分給模式版權方、明星嘉賓等,在舞美製作上投入的金錢和精力相應都會減少,“之前我們做節目就是找一個攝影棚,搭建一個舞台,安排一些機位,就可以錄製了。很套路化。但現在原創節目首先省下了模式費,在工業水準提高下,嘉賓費用也得到了控制。相應地,綜藝團隊越來越成熟,他們開始發現提高整體制作水準的重要性,圈內的舞美團隊、道具團隊也在進步,這都為‘去舞台化’打下了基礎。”

  ▲為節目內容服務

  也有部分特殊內容的節目,例如機器人格鬥類節目《鐵甲雄心》,在機器人“搏鬥”期間,它們撞擊產生的威力非常大。如果兩台機器撞飛彼此,飛出來的鐵片可以直接劃破玻璃。因此“戰鬥艙”的場景就是為了保證錄製安全而設計的。

  “對於我們這檔節目,安全性是我們考慮舞美時最重要的一點。”張榮勝表示,這也是為什麽艙內所有的道具、材質都必須使用軍工級,也必須有20%的備用,即便這些道具要耗費上百萬。“科技綜藝本身就是有技術門檻的,需要為節目專門設計舞美。”

  優勢

  ▲增強團隊溝通

  以往在綜藝布景中,導演和舞美簡單溝通主旨,隨後舞美按照過往套路準備道具、搭建布景,見面幾次就能搭出一個景。但“去舞台化”的複雜性,讓舞美必須和導演、導播、攝影、燈光等所有部門一起商量。張榮勝表示,“這必然對團隊能力要求很高,但對他們提升能力也非常有好處。而且幾乎所有部門的人都會參與到整個節目的敘事中,呈現效果也更默契。”

  ▲觀眾需要真實感

  從播出效果的角度看,“去舞台化”會以極快的速度為節目加分並吸粉。比如當《明星大偵探》採用全實景時,不少觀眾稱讚“就像在追劇”。

  唐焱表示,布景是具有功能性的,“一個好的場景可以為節目服務,帶來相對真實的環境,也讓參加者、藝人在現場會更有真實感代入感,有更好的發揮。”張榮勝也認為,傳統的電視綜藝都是鏡框式舞台,“一定不如實景來得痛快。所以‘去舞台化’在未來會是綜藝的一個發展趨勢。”

  采寫/新京報記者 張赫 劉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