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藥知識必學:茵陳

傳說華佗為一黃癆病人治病,苦無良藥,數天后華佗突然發現病人自愈,急問服用何葯。他說吃了一種綠茵茵的野草。華佗一看是茵陳,便立即到地裡採集給其他黃癆病人服用,但是奇怪地是均無效。華佗返又去問已痊癒的病人吃的是什麼樣的茵陳,他說三月裡採摘的,春三月陽氣上升,百草發芽,三月蒿子才會有藥力。翌年春天華佗又採集了三月的茵陳給黃癆病人服用,吃一個好一個,但過了三月又沒有功效了。第三年華佗又把根、莖、葉進行分類服用,事實只有幼嫩的莖葉可以入葯治病。

三月茵陳四月蒿,傳於後人切記牢。三月茵陳治黃癆,四月采來當柴燒。這就是本期我為大家介紹的茵陳。

茵陳

茵陳採集於初春生髮之際,稟受少陽初生之氣,故芳香透達而能宣濕開鬱。《本草述鉤元》謂其發陳致新,發陳即寓生髮上達,陳敷陽和之意。以茵陳為名其意蓋在於此。

本品為菊科植物濱蒿或茵陳蒿的乾燥幼苗。前者習稱北茵陳,後者稱綿茵陳。綿茵陳通常春季幼茵高6~10cm時採收,不能采成蒿的老莖。挖取全株後,揀去雜質,去凈泥土,曬乾或陰乾即可。《傷寒論》著名方劑茵陳蒿湯,是以茵陳蒿為名,《本草別錄》論為「五月及立秋采」,《圖經本草》謂「五月、七月采莖葉陰乾」,均說明茵陳蒿的採收時間與茵陳不同,茵陳蒿性味苦寒與茵陳性味甘平又相異。故應將茵陳蒿和綿茵陳嚴加區分,不可混為一談。

春季採收為綿茵陳,秋季采割為花茵陳。傷寒論之茵陳應為花茵陳,也就是茵陳蒿,其味苦平,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治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痛,五月及立秋采莖葉,陰乾。綿茵陳最早出現在清代《本經逢原》。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這句話大意應該是指食用價值,而不是指藥性。民以食為天,像我所在的濟寧市,號稱小蘇杭,略想大概是因為濟寧人民吃貨多。吃是人之第一需要,茵陳春季採摘,質嫩香氣濃鬱,做菜采其嫩苗,嫩茵陳去雜洗凈,沸水焯透,撈出擠水切碎放盤中,加入精鹽、味精、白糖、麻油拌勻即成。碧綠清香,甘甜爽口,可利濕祛風。

大凡生髮透達之藥物多為質輕味辛性平之品,茵陳苦寒應有誤,其性沉降何以能生髮少陽之氣?黃有陰陽兩種,皆可以茵陳為君,隨佐使之寒熱而理黃證之陰陽,皆以茵陳為君乃借其宣濕開鬱之功,故陽黃陰黃均可配伍相應藥物治療。若將茵陳視為苦寒,功能清熱利濕,何解陰黃用茵陳為君之理?

茵陳除黃疸外,又為濕溫病所常用。三焦濕鬱,升降失司,脘連腹脹,大便不爽之證,服用茵陳可宣濕鬱而動生髮之氣。此外茵陳可舒肝,《醫學衷中參西錄》鎮肝息風湯佐以茵陳,將順肝木之性使不抑鬱,張錫純說其性頗似柴胡,實較柴胡之力柔和,凡欲提出少陽之邪,而其人身弱陰虛不任柴胡之升散者,皆可以茵陳代之。

菌陳均為野生。茵陳蒿主產於陝西、山西、安徽等省。濱蒿主產於東北地區及河北、山東等地。

綿茵陳多捲曲成團狀,灰白色或灰綠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綿軟如絨。莖細小,長1.5~2.5cm,直徑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後可見明顯縱紋;質脆,易折斷。葉具柄;展平後葉片呈一至三回羽狀分裂,葉片長1~3cm,寬約1cm;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針形、條形,先端銳尖。氣清香,味微苦。

以質嫩、乾燥,色灰綠或灰白、軟綿如絨、氣清香濃鬱者為佳。

花茵陳莖呈圓柱形,多分枝,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縱條紋,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類白色。葉密集,或多脫落;下部葉二至三回羽狀深裂,裂片條形或細條形,兩面密被白色柔毛;莖生葉一至二回羽狀全裂,基部抱莖,裂片細絲狀。頭狀花序卵形,氣芳香,味微苦。

傳統上以綿茵陳質佳。玄參科植物陰行草及唇形科植物牛至的全草在江蘇、浙江、江西、廣西等地區作土茵陳或草茵陳入葯。其功效與茵陳不同。

後記

《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因此,四季中春季最宜養肝。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春天萬物復甦,茵陳應時而生,每天可用茵陳紅棗泡茶飲用,既簡單好喝又防疾病。簡簡單單兩味葯,卻勝過參茸無數。

親,中國藥店公眾號長期公開徵集稿件,如您欲抒發心聲、記錄生活、分享經驗……可以文字或圖片形式將作品發送到[email protected](郵箱),稿費=200元+閱讀量*0.01元。溫馨提示,投稿時請註明聯繫方式

喜歡的話就點贊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