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宮毯,所謂禮儀,盡在腳下方寸格律間

文|雷虎圖|阮傳菊

編輯| KK

宮毯上的紋樣與分寸就像無言的律條。

“格律體”,

一花一葉成學問

宮毯是一門以“宮”命名的手藝。歷史上宮毯皆出自給宮廷提供禦用器物都的宮廷造辦處,因而宮毯也被稱之為“官坊毯”。但尋找最後的宮毯藝人,我們卻出宮越來越遠,直到出了北六環進入一處偏僻的工業園,這裡也是傳統手工創意園。

一位看著50多歲的阿姨從屋中走出來,她衣著普通,但袖口和下擺上圖案是傳統的皇家禦用海水江崖紋。她是王國英,宮毯技藝傳承人。 王國英把我們引進宮毯織造作坊的展示亭。仿古朱漆大門終於讓現代的手工創意園找回一點宮廷造辦處的感覺。

展示亭四周牆壁上都懸掛著巨幅掛毯把這裡變成工筆國畫展:有的織福字、壽字的吉祥圖案;也有織梅花、仙桃的花草樹木;還有的織仙鶴、蝙蝠等飛禽走獸。但更多的卻是龍鳳、麒麟等瑞獸。

“宮毯圖案都有嚴格的構圖模式,夔紋居中心,四角紋樣對稱。學術上稱這種構圖方式叫‘格律體’”王國英指著一條了九條龍的巨幅宮毯說。在從前,宮毯因為使用的人群特殊,因而從紋樣到顏色都有嚴格區分。手藝人在織宮毯時,宮廷織造處會派專人監督織造,不允許亂了分寸。宮毯織完,哪一條宮毯送給誰,鋪在什麽場合,那更是有專們的官員負責調度。

她又順手指出另外一幅,“這圖像不像一桌菜,盤在中央的這條巨龍就像桌上的主湯,周圍環繞著的祥雲、海水、仙鶴和小龍像不像四碗小菜?我們宮裡都稱這種圖案叫‘四菜一湯’。”她介紹道。

#織造宮毯的手藝人,也是由專門的家族負責研習,一代織宮毯,世代織宮毯。這種專門為皇室織宮毯的家族,人稱“匠戶”。

世易時移,百年過去,宮毯織造繼而走向衰落。到解放前,整個北京地區只有幾家小作坊有幾十位工匠會這門手藝。而宮毯中的最高技藝“盤金毯”在這時便已經失傳。

直到改革開放初期,出於出口創匯的需要,宮毯織造才再度興盛起來。上世紀80年代初,宮毯織造鼎盛期,北京有11個可以織就宮毯的工廠,峰值時宮毯匠人有5000多人。王國英所在的北京地毯五廠,從業人數也有500多人。到上世紀90年代初,機織宮毯大行其道,加上市場上的供求關係趨於飽和等因素,手工宮毯市場又走向寂靜。

曾經位於京城最中心地段的宮毯廠,因為種種原因停業,改建,目前還有宮毯生產能力的只有北京地毯五廠。

#宮毯講求四角紋樣對稱。學術上稱這種構圖方式叫格律體

複製盤金毯,

復活一個製造體系

2003年,王國英所在部門接到上級通知,要求恢復宮毯織造中的最高品類“盤金毯”。王國英有幸和師父國家級宮毯傳承康玉生一起加入盤金毯修複專家組。

但盤金毯的複製難倒了修複專家組所有的成員。因為盤金毯是一種特殊的地毯,它的特點是,要用純金線來織造,正面盤金,背面盤金絲,通常是用來織龍紋,體現皇帝的尊榮華貴

上哪找這麽金貴的純金線?自民國後期,盤金毯便已經失傳,即便當時最頂級的宮毯藝人從來都沒有見過盤金毯。

借,跟“宮”裡借來看。最終,經過有關部門協調,他們終於從故宮館藏中看到調出來的兩條盤金毯:一條是從未向外展出過的乾隆年間蓮花牡丹紋盤金毯,另一條是栽絨盤金銀線玉堂富貴壁毯。

#只能看不能拆,借助放大鏡,王國英等人終於推敲出金線的走線

故宮方面考慮到盤金毯修複意義重大,在康玉生師徒參觀盤金毯時,給他們帶來了一隻特殊放大鏡,這樣專家組可以秀過放大鏡觀察到盤金的股理,進而反推敲金毯的生產工藝。

“盤金毯是一種特殊的金線縱經緯交織而成。

經緯線越細道數越多,織成的盤金毯就越致密,規格也就越高。師父通過放大鏡觀察到,故宮館藏的盤金毯是100道的。

也就是每平方英尺有經緯線各100道,這樣織出來的盤金毯,每一平方英尺就要打10000個結。

這個水準,在盤金毯中,屬於中檔水準。所以既然做盤金毯複原,就要啃最硬的骨頭,最終我們決定做120道工藝的盤金毯,也就是編制時,每平方英尺要打14400個結。”

看清了盤金毯的質地,倒推出織造工藝,但上哪裡找純度為98%的黃金做成的金絲(纏繞棉線)?畢竟盤金毯失傳以後,本來隨之而誕生的金線製作也難以為繼。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王國英跟隨師父尋遍了全國,最後在南京金箔廠找到兩個已經退休的老師傅——他們在年輕時曾經聽他們的師父說起宮毯金線的故事。

於是南京金箔廠成立了金線技藝恢復組,經過兩年多時間終於恢復了傳統的金線製作技藝。原料問題解決後,修複宮毯的各種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複原盤金毯的同時,也複原了盤金線南京,如今,這兩項技藝都成為了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燕京八絕中另一絕“京繡”中也需要用到金線,用金線來做龍紋。盤金毯中,金線則是用來給龍做背景。織宮毯要用的金線量非常龐大——恢復故宮館藏的《帶子上朝》盤金毯,一幅盤金毯就用了上萬米金線。僅金線的價格就達上百萬。

從2003年到2005年,宮毯修複專家組輾轉北京和南京,歷時三年,終於織出了一幅《九龍圖》,成功複原了盤金毯織造技藝。在複原盤金毯的同時,南京金箔廠也複原也盤金線織造這項技藝。如今,這兩項技藝都成為了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恢復盤金毯織造技藝,不僅僅是一門簡單的織造工藝,更是在恢復一個織造體系。

織《女媧補天》

從南京金箔廠定製好金絲,還不能直接把金絲用來織盤金毯。因為這些金絲極細,一兩重的黃金要捶打成一畝地大的金箔,最終裁剪成8萬米的金絲,還要纏繞在棉線上,方能用來織造。因而每個宮毯織工需要掌握的第一道工序,便是撚金線。

#織造宮毯不僅是細致活,也是體力活,目前從事的人數越來越少。

當金線盤在絨線上成為一根金包絨線後,王國英把兩股金包絨線線頭對齊,開始像編制麻花鞭一樣把兩股金包線纏繞在一起。這樣織造的金線就變得致密而堅韌,就可以進行織造了。

織造盤金毯時,織機的上方,懸掛著一幅類似於馬賽格組成的龍紋。王國英說,這組圖案,名叫“意匠圖”。就是用馬賽格的方式模擬出經緯走線,再一步步把金絲絨線編制成各種圖案。

做意匠圖是盤金毯織造中最關鍵的部分,當工匠把意匠圖勾畫出來後,織手就開始準備各種物料,開始配各種金線、棉線,尤其是金線,因為只有南京金箔廠一家能生產,因而通常需要訂製。

編織是整個宮毯生產的重要環節,工匠的技藝水準會直接影響地毯成品的質地。宮毯織造上手容易,要織出精美的宮毯,需要沉得住性子。尤其現在宮毯的用途,已經從鋪在地上彰顯皇家禮儀的地毯,變成了掛在牆上用來看的掛毯,對織造的要求就更加高了。

就如王國英所介紹,從前的皇家宮毯一般需要織100道,但如今,王國英和她的徒弟們通常都把盤金毯織成120道。但工藝的提高,意味道物料和成本的上升。展覽廳裡有一幅《女媧補天》的巨幅盤金毯,是整個工匠團隊花了整整一年才織成,曾經在拍賣會上派出了3000萬元人民幣的天價。

#王國英與《女媧補天》

而師傅和她一起恢復的盤金毯《九龍圖》,售價也高達千萬,但因為工程量太大,無法實現市場化生產。為了和市場接軌,王國英推出了《九龍圖》的簡化微縮版《蒼龍教子》,儘管售價約在50萬,依然是供不應求的狀態。

為什麽產能跟不上?她說,是因為現在僅有的宮毯手藝人,絕大部分都是女性。從前宮毯手藝人全部是男性。因為宮毯都非常重,規格又大,需要不斷來回搬物料和成品,既考眼力耐力還考體力。現在地毯廠只剩下不到10個工匠,已經無法大規模生產。

這間狹小的宮毯作坊中的宮毯手藝人,便是北京宮毯的全部傳承人。“現在每年能織幾匹,只要是保護性生產,維持宮毯技藝不失傳。”

這是北京宮毯製作工藝最後的保留地。

#工匠們的合照

一眼望過去,作坊內僅有的兩個男學生,其一正低著頭,在織機上編著一隻戴墨鏡的獅子,這傳統宮毯中從來沒出現過的圖案。這圖案很酷,相信年輕人看到這樣的宮毯,心理壓力會小得多。

我問王國英:“不符合‘四碗菜一碗湯’標準的宮毯,還叫宮毯麽?” 王國英笑了笑:“將來的宮毯是年輕人的菜,要做什麽他們說了算!”

來源|南都周刊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