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沈偉東:午後聽單田芳,不覺暮色蒼茫

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一段段歷史傳奇,各方英雄好漢、亂世梟雄紛紛登場。

9月11日,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逝世消息傳出後,國內外媒體與大眾紛紛表達緬懷之情。《紐約時報》也發布了長文訃告,回顧他作為說書人的一生,評價他:“將古老的評書傳統推向現代,讓幾代中國人得以欣賞。”

的確,人們喜歡單田芳,不僅因為他的聲音從收音機中鏗鏘傳出,陪伴童年成長,更因為那些風雲激蕩的歷史故事、英雄傳奇,是我們文化情懷中的一脈。下面分享這篇文章來自作家沈偉東,講述自己的午後聽書憶事。

午後聽書/ 沈偉東

頂樓是個大平台。

周日午後,我披著一條毯子坐在頂樓天台的破藤椅裡曬太陽。這種感覺像下雪天泡在溫泉裡,太陽光像溫暖的水波漫過雙腳,又漫過雙膝,一直漫到手掌、指尖。從樓下花圃裡蜿蜒生長的葡萄藤在枯黃的老葉片下擠出藤蔓,芭蕉卷出嫩綠的葉片。

頂樓平台有一兩百平方米,圍繞著半人多高的護牆,紅瓦斜屋頂,沒有任何裝飾,也少有人來。我住在頂樓,來這裡方便,於是把家裡淘汰的兩把破藤椅放到天台,提上來一把碩大的熱水壺,這裡就成了喝下午茶曬太陽的地方。天空湛藍,純淨如沉甸甸的果凍。身體全方位曬在陽光裡,喝熱茶,聽評書。茶是昭平縣產的紅茶,捧在手裡的是茶氣浮動的暖香。評書是單田芳的自傳體評書《言歸正傳》。

單田芳的評書裡,小時候聽過《隋唐演義》《大明英烈》,都是歷史演義評書。單田芳沙啞的嗓音可以說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市井文化娛樂的一個“聲音符號”。直到今天,單田芳的評書還是令人百聽不厭。這一年多,單田芳的這部《言歸正傳》頗讓我入迷。起初下載到電腦裡來聽,後來圖方便下載到手機,忙裡偷閑聽一段,氣象晴好的假日找一個獨處的午後,有時在將軍塘畔的石凳上,有時就在這天台的破椅子裡。有一次飛機晚點,在候機廳裡,我一連聽了六個小時十多回。

單田芳的父母是西河大鼓藝人。單老在書裡娓娓道來童年少年時代隨父母遊走江湖的經歷:在偽滿洲國時代的辛酸遭遇,抗戰勝利後長春無政府狀態時期的生活,長春圍城時的逃亡生涯,間雜家庭短暫的安寧歡樂,父母交友不慎或者說仗義疏財救人急難引來的牢獄之災,北京探監,父母婚變,家庭變故和疾病導致的大學退學……“江湖”的場景在他的講述中如電視劇般鋪陳開來。單田芳講這套評書時已是七十多歲的老人,在這部書裡道盡家國興衰,個人榮辱,可以說是一個家庭和一個人的“國民生活史”。

單田芳略帶沙啞的嗓音如老樹普洱茶,味道醇厚,耐人品味。我聽了三四遍《言歸正傳》。

第一遍我聽的是故事。作為一部自傳評書,情節跌宕起伏,故事環環相扣,只要聽進去,就難以讓聽者放下。我去桂林七星路老曾的盲人按摩店按摩的時候,打開手機聽這套書,聽著聽著,按摩師老曾也被吸引住了。當時,單田芳正講到他和一家人逃亡在長春,流離失所,冒著嚴寒做小販,在街頭賣“水泡花”的經歷。為維持一家人的生活,種種艱辛難以歷數,老曾聽後不住感歎,人活著多不容易!

第二遍我除了聽故事,還聽到大歷史概念下的百姓日常生活組成的“小歷史”。我留意到各個時期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習俗和生活狀態,比如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東北茶館、年節,以及不同階層的日常家庭生活。在單老不經意的講述中,聽者身臨其境,饒有趣味。單田芳講述1944年的春節,他的聲音把我帶到那個時代的年貨市場、評書茶館,到親朋好友家裡拜年,“買年貨”、“放鞭炮”、“請財神”等場景歷歷在目。從書裡還聽出日本人侵佔東北時期,東北的殖民情況和日本人的生活狀態。例如,偽滿洲國時期,遷居中國東北的日本人的學校教育與中國人學校教育的不同之處,日本人對中國人的殘酷欺凌和經濟盤剝,日本戰敗後流落長春的普通日本人的遭遇。這些活生生的個人親歷的細節,能讓聽者反思戰爭、中日關係、民族危機等大問題。

第三遍聽這部書,我帶了一張八開紙和一支鉛筆。畫了一幅簡筆東北地圖,隨著單田芳的講述,跟隨單家人的足跡,做一趟評書藝人之家的江湖之旅:齊齊哈爾、吉林、沈陽、長春、北京、鞍山、營口、海拉爾、密山、台安、杜大連泡……每一個地方,留下了這家人的故事,也記錄了一個普通的中國家庭的情感歷程。那年秋天,我到沈陽,坐在旅遊公車上,黃昏經過北市場、三經路,恍惚中,我似乎看到七十年前那個叫“大全子”的孩子在這裡度過的童年時光。我還專程去了沈陽北陵,在裡面走了三四個小時,走遍了北陵的每一個角落。由於四處流亡,單田芳無法正式安葬老父親,他把老父親的骨灰偷偷埋在北陵的一棵松樹下。待他得到自由之身,卻再也找不到埋葬父親的那棵樹了。

午後三四點的下午茶,聽著評書,不覺暮色蒼茫。

些許寒涼隨著夕陽西沉包圍過來,我裹緊披毯。午後時光消融在說書者沙啞的聲音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