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學生在教室偷東西,還給我演了一場”苦情戲

上個星期,小媛老師收到了這樣的一封道歉信:

翻譯:對不起老師,我欺騙了你,我知道這樣做不對。我的媽媽拿走了我的鉛筆,她幫我保存起來了。

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呢?這要從一個禮拜前的一出戲說起:小媛老師的班規中有一條是:不可以從家裡帶來各種漂亮的鉛筆呀、水彩筆呀,因為學校已經為大家準備了豐富的學習文具。

可是,班上的小R同學還是忍不住,多次在課堂上玩自己從家裡帶來的漂亮鉛筆,還因此和同桌發生了不少爭吵。於是,小媛老師把他的漂亮鉛筆”暫時保管“了起來,放在了白板的最上面。

事隔了沒幾天,小R又偷帶了玩具來學校,被我抓了個正著!正和他進行思想教育呢,抬頭一看,被我沒收的漂亮鉛筆卻不見了!我問小R:”鉛筆呢?你拿走了嗎?“,小R連連搖頭,一臉委屈的說:“沒有”,接著他還哭了起來,“我的鉛筆不見了....那是生日的時候哥哥送給我的”,小R哭的越來越厲害,小媛老師內心很內疚,暗暗發誓一定要幫小R找到這個偷鉛筆的人!

第二天放學回到教室,發現幾個孩子在試圖開我鎖著的門,我心想:“一定是這幫孩子拿了小R的鉛筆,終於讓我給逮住了!”,走近一看,開門的人中竟然有小R!這下真相大白了,原來是小R拿走了老師沒收的鉛筆,還給我上演了一場”苦情戲“,差點把老師都給騙了。

教書這幾年,經歷學生”偷東西“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了,今天就想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面對孩子偷東西,老師和家長應該怎麽辦?在聊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先看看小朋友到底為什麽會“偷東西”:

小朋友為什麽“偷東西”呢?

01

缺乏物權意識

孩子拿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該不該用“偷”這個字來定義,要看看他們是不是有清晰的物權意識(ownership)。因為孩子的物權意識不是天生就具備的,而是隨著年齡在發展變化的:

一個0~3歲的孩子,當他們看到了一個喜歡的玩具,可能就會拿走,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常常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的東西,哪些是別人的東西。換句話說,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就是自己的!這時候與其說是“偷拿”,不如說是“誤拿”。

等到孩子3~7歲的時候,他們開始形成初步的物權意識,能區分”你的“還是”我的“。史丹佛兒童醫院的研究表明,這個時期的孩子雖然有了模糊的物權概念,卻對於物品的價值也沒有明確的認識,也就是說,只要是自己想要的東西,拿什麽都可以換!

等到孩子9歲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具備了成熟的物權意識,如果這個時候還有”偷東西“的行為,家長就要引起特別的重視了,因為這背後可能暗藏著深層次的原因,比如:

孩子有來自同伴的壓力,看到別的孩子偷東西,他也要參與(這個常常發生在大一點的孩子)。

孩子偷東西可能是自尊心弱的體現

孩子缺少朋友,選擇用“偷東西”的行為,來獲得朋友的關注

孩子缺少來自外界的肯定,反而把擅長偷東西當成一件值得炫耀的事

02

為了滿足某種需求

有時候小朋友選擇”偷東西“,是因為某種需求沒有達到。比如,我曾有個學生,總是偷偷地從寶藏盒裡拿禮物(prize),媽媽多次從L的書包裡發現不屬於她的玩具,每次媽媽都會和L一起把禮物還回來給我,並向我道歉。

在這裡我要給L的媽媽點個讚,因為有的家長在看到孩子有偷拿東西的行為時,會試圖幫孩子掩蓋,或不予重視,覺得等孩子長大了就好了。但史丹佛兒童醫院的研究顯示:如果在早期發現孩子有偷東西的行為時,不及時處理,孩子今後出現各種社會問題的幾率會大大增加。

反之,開誠布公地跟老師溝通,才能找到幫助孩子的辦法。小L的媽媽經過和我溝通發現,因為小L上課總是不專心,沒有得到足夠的星星來換取”寶藏盒“的禮物,所以為了滿足自己的”拿禮物“的需求,她選擇了偷。包括文章開頭提到的小R,他偷鉛筆,很大程度也是為了滿足自己想要拿回心愛鉛筆的需求。

孩子偷東西,怎麽辦?

01

分清我的、你的、他的

培養孩子“物權意識“的第一步,是教會孩子分清哪些東西是自己的,哪些是別人的,哪些是大家的。這個概念是美國小學教學大綱中的一條:Respect property of others,並貫穿整個小學階段。

美國老師教給學生,respect(尊敬)不僅僅對人,同時我們也要尊敬別人的東西。做作業時,如果有學生跟告狀說別人拿了Ta的東西,我就會跟那個孩子提個醒:還記得我們說過要尊敬別人的東西嗎(respect property of others)?如果你想要借,應該先征求別人的同意。

02

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欲望

無論孩子偷東西的原因是什麽,歸根到底都是缺乏自製力,或者說是Impulse control。那麽如何增加孩子的自控力呢?

增加孩子自控力的第一步,是讓孩子學會來識別情緒(label the emotions),所以美國老師從幼兒園和一年級開始,就開始向孩子介紹不同的情緒:如生氣、傷心、害怕、焦慮。

班上的小C有一次偷拿了別人的零食,原因是那個孩子在課間休息時打了他,他很生氣!這裡的小C就是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所以,自控情緒的第二步就是要學會將自己的情緒勇敢說出來。比如小C可以跟那個孩子說:”你剛才打了我,我很生氣,請你跟我說對不起!”孩子在表達的同時也在是一種情緒的釋放,有時候說出來了,就沒有那麽生氣了。

同樣地,上面提到的那個從老師寶藏盒裡偷獎品的孩子,選擇“偷”的時候她可能很沮喪,很無助,因為她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拿到獎品,卻又太想得到!這時,如果她選擇跟老師或者爸爸媽媽交流,把自己的“無助”情緒說出來,在大人的幫助下,就能更好的控制住自己的邪惡小欲望。

03

獎罰分明

上面的小C承認了錯誤後,我會先表揚他的誠實:Thank you for being honest,然後請他跟朋友說對不起。因為我們希望在孩子心中種下這樣的種子:犯錯了不可怕,勇於承認,最終選擇誠實也值得表揚。這也為接下來的正面懲罰做好了鋪墊。

正面處罰是什麽?

說起“正面處罰(positive punishment)“這個詞,很多人可能頭一次聽:處罰怎麽還會有正面的呢?這裡所說的“正面“概念,是相對於負面而言的,負面處罰往往是通過從孩子那裡剝奪某些東西達成的,例如孩子總是把家裡搞得一團糟,因此剝奪孩子在家裡玩耍的時間,這就是負面處罰。

相對的,正面處罰不是剝奪,而是另外賦予孩子一些事情,讓他明白自己的犯了錯。同樣上面的例子,與其懲罰孩子不讓玩耍,我們可以讓孩子每周來幫著打掃衛生,這樣孩子體會到了收拾衛生的不易,以後才能更加珍惜整潔的環境。

如何使用正面處罰?

首先,要明確地告訴孩子,未經允許就拿走他人的東西(偷東西)是不對的。因為很多小朋友在隨便拿走別人的東西時,沒有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覺得別人沒有看到,就可以把它拿走。

然後,讓孩子把偷來的東西還回去。上面提到偷寶藏盒禮物的小L,她在把禮物還給我的時候,還帶來了道歉信,裡面寫著:為什麽不應該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下次應該怎樣控制自己。因為在”寫信“的過程,孩子也在強化學到額這一課。

接著,可以使用”正面處罰“,根據偷的東西的不同價值,來給孩子安排做不同量的家務活,讓孩子有一個“贖回“自己“贓物“的機會。這是很多美國家長會用的方法,之前有個高年級的小孩跑到我的教室偷走了很多班費。他的媽媽就通過讓他做各種家務活來賺錢,賺足了錢把班費都還給了我。

如今看來,“小時偷針,長大偷金”的經驗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只要采取正確的方法去引導孩子,給孩子建立正確的物權意識和道德觀,相信小樹苗就會長成筆直的參天大樹。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