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跟拍香港窮孩子、富孩子的一天,起跑線相差究竟有多遠?

來源/精英說(ID:elitestalk)

果子說

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這句話很好的詮釋了貧富差距的現實。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貧富差距一直是無法回避的話題。從窮困家庭走出來的孩子,大多都沒能靠著讀書改變命運,因為很多事情並不是“努力”就會改變的。

香港,一個遍地繁華的都市,據2018年度胡潤財富報告,香港作為高淨值人群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億萬富豪數量高達21100,差不多每350人當中,就有一個身價過億。

與此同時,它也是貧富懸殊最顯著的地區。

香港特區政府於2018年11月公布了貧困人口數據——138萬人,年增長3萬,再創九年以來新高,也幾乎佔到總人口的二成。

正如有陽光的地方,就一定有陰影。在紙醉金迷的錦繡繁盛之下,同樣有人正為一口飽飯、一張可供休憩的床而苦苦掙扎著。

其中,並不乏天真稚嫩的面孔,他們,就是生活在香港最底層的“窮孩子”。

或者在導演黃肇邦的鏡頭下,是遊弋穿梭在大都市中,一條又一條小小的魚。

2013年,紀錄片《子非魚》的橫空出世,為它年輕的創作者捧回了若乾座獎杯,看過紀錄片以後,人們唏噓著、感慨著,因為這是極其少見的以孩童視角觀察貧窮的影片。

一群小學三年級的香港底層孩子出現在片中,描繪著他們的故事與生活,透過孩子的眼睛,能看到遠非個人所能控制的社會圖景。

可所有人都秉持的那份希望——「教育改變命運」,又真如口號中那般輕易嗎?

0.1

「抽中麵包」的孩子們

香港九龍,坐落著一所名字獨特的小學——鮮魚行學校,它由當地鮮魚行總會主辦,連名字都透著濃濃的草根味兒。

也正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樣,這裡的學生大多非富非貴,有的來自單親家庭,有的是新移民,有的靠微薄的綜緩維生。

總而言之,這是一所「窮孩子」聚集的學校。

在鮮魚行學校,有一個有趣的傳統項目——「貧富宴」,當天會把全校孩子召集到一起抽簽,抽中的孩子可以上台美美地吃一頓便當,而沒抽中,只有兩塊麵包果腹。

校長梁紀昌似乎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理解貧窮,出身貧或富,有時並非人力所能決定,也不是誰的錯。

就像抽簽抽到便當或麵包,是隨機事件。

就當校長拿著話筒,慷慨激昂地講著為了以後吃上便當,要做怎樣怎樣的努力,抑或吃上便當以後,想著如何如何回饋只能吃麵包的人,佘偉豪卻坐在台下昏昏欲睡。

關於貧與富的大道理他聽過好多,但在這個10歲孩子的心裡,窮不過意味著當他想買球鞋,卻只得到媽媽否定的回答「沒錢」!

佘偉豪與媽媽,租住在一幢唐樓的其中一間,那是一間不足十平米的「劏房」,意指把一間房間分割成好幾間,租金也會便宜點。

他從來沒見過爸爸,也不知生父是誰。

在逼仄的空間裡,他時常發愣。這裡實在太窄,平時吃飯只能放在冰箱上吃,寫作業要靠著床寫,而床的一頭,緊挨著洗手間。

可就算是租這樣一間劏房,佘偉豪媽媽都已經是竭盡全力,她文化程度不高,基本上只能靠體力為生,在物價高得嚇人的香港,她從來不敢買超過100元的東西。

在上一次電視節目時,她突然哭了,關於貧困的艱辛與無奈,都藏在了眼淚裡。

與貧窮相伴相生的,還有事物的陰暗面。

佘偉豪媽媽猶記得以前租住一間劏房時,鄰居都是癮君子、黑社會和精神病。

有人床上灑滿了搖頭丸,動不動就要問她借錢買毒品;也有人拿著刀走來走去,紅著眼睛盯著母子倆,下一秒或許就要砍人。

為了逃離這種恐怖的處境,她又帶著兒子搬了好幾次,可每次的情形,總是大同小異。

他們再怎麽搬,也逃不出相似的底層環境。

而佘偉豪的好友兼同學譚志澤,一星期總有那麽幾天不得不寄住在別人家裡。

他的爸爸是香港一名底層勞工,媽媽是內地人,每隔幾個月,媽媽就需要回去續簽,媽媽不在的時候,自己就在別人家過夜。

沒有讓爸爸照顧是因為,爸爸並不會給他們母子倆錢,此外,他還有嚴重的暴力傾向。

「他打媽媽,打我,打到我滿臉是血。」

有一次,被折磨到忍無可忍的媽媽,提了菜刀衝出來吼道,如果再打,「就砍你的頭來燒烤」。從那以後,母子倆就離家出走了。

說這一切的時候,譚志澤沒有看鏡頭,他悠然自得地畫著蠟筆畫,語氣異常平靜。

不夠圓滿的原生家庭,破裂的親情,家長陪伴的缺失,是許多孩子共同面臨的困境。

纏繞在他們身畔的,真的不僅僅是窮而已。

比如三年級小姑娘黃嘉琪的媽媽,也是一個人帶著一對兒女,她晝夜顛倒地做兼職,為了賺錢而付出長時間的體力勞動,也讓她陪伴兩個孩子的時間少得可憐。

有著越南血統的黃俊修,由於家長是越南裔,時常也因簽證緣故不在身邊,讀書與學習並沒有人監督,他經常做的,也只是拿著父母所給的不多的零花錢,買點小玩意。

從想買什麽卻經常買不起,到只能租住在破舊的劏房,再到很難才有雙親好好地陪在身邊,這群涉世未深的孩子們也許還不能夠深刻地理解發生在自己生活中的一切。

在貧富宴上,校長的說辭似乎給了他們一個合理的解釋——哦,原來我們會這樣,是因為我們是「抽中麵包」的小孩。

0.2

讀書改變命運VS跨代貧窮

當然,在校長梁紀昌的心目中,學校最為重要的使命,就是幫助孩子們找到改變自身命運的那條路,鼓勵他們向上流動。

「不論出身,大家一定要用功學習。」

「讀書才是同學們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

他時常到同學家中做家訪,當看到有個同學一家與另外四家擠在一個小房間裡,沒有書桌,吃飯時五夥人搭夥,長歎了一口氣。

家訪完畢,梁校長再次鼓勵這個學生好好學習,他迫切地期望這些家境不好的孩子們能找到奮發向上的動力,翻身在此一舉。

可就算梁校長再怎麽強調「讀書改變命運」的口號,他也無奈地發現,這年頭光喊口號根本毫無用處,跨代貧窮才日益成為常態。

從窮困家庭走出來的孩子,大多數都沒能靠著讀書改變命運,反而是墜落進更加深不見底的貧窮深淵,一代代傳承下去。

窮孩子讀書一定不努力嗎?未必。

在片中,佘偉豪就是個當之無愧的小學霸,他的成績在班裡名列前茅,每當有記者來採訪,他都能拿出成績單,驕傲地說出名次。

可就算他學習怎麽努力,成績再怎樣優秀,每當遇上和入學資質密切相關的課外活動,佘偉豪還是有可能因為交不起費用而缺席。

在香港這樣一個國際都市,英語在升學與求職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佘偉豪英文一直不夠好,僅靠學校所教也很有限,但母親再焦急,也依舊拿不出給孩子補習英文的錢。

「外面上一節課要100元,真的拿不出來。」

可以說,家長的經濟實力,從方方面面限制了孩子獲得更好機會的可能性,而他們的文化背景與視野,也幫不到孩子分毫。

整日忙於打工賺錢的黃嘉琪媽媽,難得一次在陪女兒寫作業時,就發了怵。

女兒問她「貴」的英文單詞要如何拚寫,她努力地回想了半天,還是給出了錯誤答案。

黃嘉琪媽媽說,對於教育孩子,自己腦袋裡也是一團漿糊。她現在所能想到的,也只是配合學校、配合老師,「其他我也不懂」。

至於一雙兒女的興趣愛好如何,將來要走怎樣的路,她坦言自己從未想過那麽長遠。

其實我們無法苛責,這些掙扎在貧困線的家長,最大的努力就是讓孩子吃飽穿暖,更高層面的東西,並不在他們能力範圍之內。

但久而久之,僅僅為了生計而存活於世間的觀念,也悄然浸染了下一代的心靈。

有著越南血統的黃俊修,因為成績太差已經留級了一年,可即便如此,他依舊對學業不以為意,有作業?那就亂做。平時空下來?就去社區中心蹭電腦玩遊戲。

家人陪伴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位,反而為這個頑皮的孩子提供了過分「自由」的空間。

黃俊修對學業抱有無所謂的態度,覺得念得下去就念,念不下去就出來打工,最差最差還可以申請政府的綜援,但用校長梁紀昌的話來說,一旦篤定這種想法就「完蛋」了。

那麽這家人注定是「窮死一世」。

可跨代貧窮的愈演愈烈,卻告訴人們,黃俊修的這種想法,或許正盛行在底層之中。

當年的一組數據顯示,以領取食物援助的群體為例,有40%左右都是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折射出跨代貧窮現象的細枝末節。

從客觀上來說,底層孩子缺少與更高階層孩子競爭的經濟、文化與人脈資源;從主觀上來看,許多孩子也已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讀書改變命運,對於這些孩子來說,僅僅是聽上去很美的一句口號,真的要通過努力學習而考入名校,考入名校後再躋身上流階層,這種萬裡挑一的概率,離現實很遙遠。

0.3

相差幾百公尺的起跑線

有意思的是,當被問及有錢人家的孩子應該過著怎樣的生活,鮮魚行學校的孩子,幾乎都給出了想當然的答案。他們認為,校長總是督促大家好好讀書,但在難以跟上進度的情況下,這種要求實在讓人頭痛。

到現在還分不清英文字母d和b的三年級學生董汝峰,就對著鏡頭感慨道:「當然是做有錢人好啦,有錢人就不用讀書了。」

孩子的回答透著天真,也映射出一絲殘酷。

這些「窮孩子」壓根不清楚,自己已被擁有更優資源的「富孩子」碾壓到何種程度。

無獨有偶,在《子非魚》展映前後,香港RTHK《窮富翁大作戰》真人秀,就請到了一位富家千金到鮮魚行學校做幾日的交換生,交換過程中,恰好寄住在董汝峰家中。

近距離接觸,也讓「窮孩子」們深受震撼。

圖片來源於《窮富翁大作戰》第二季 之 《窮學生 富學生》

這個走進鮮魚行學生中間的「白富美」叫Tiffany,父母都受過良好的教育,父親更是某外資銀行的高管,家境殷實。

當佘偉豪不得不因為經費問題連本地的學校旅行都缺席時,同齡的Tiffany已登頂過巴黎鐵塔,去瑞士打過雪仗,下海洋親過海豚。

圖片來源於《窮富翁大作戰》第二季 之 《窮學生 富學生》

當黃俊修趁著空閑時間到社區中心蹭電腦玩,享受著無人看管的自由時,Tiffany正忙於學習鋼琴、舞蹈、唱歌,她年紀雖小,卻已經有了一種“樣樣精通”的架勢。

讓底層孩子可望而不可及、讓底層父母囊中羞澀的英文補習,在Tiffany這裡也不是問題,因為父母早已斥重金請來美國外教,每周有好幾堂一對一的線上口語課。

和黃嘉琪媽媽對家庭教育感到茫然的態度不同,Tiffany的媽媽Cisy則有著清晰的養育目標——盡可能讓孩子接觸豐富的事物。

她堅信,鋼琴也好芭蕾也罷,只有讓孩子從小都接觸過一遍,才更有機會發掘自身的興趣和長處,「不提前給足了機會,孩子怎麽知道自己將來喜歡做什麽?」

不過我們可以想象的是,「讓孩子都接觸一遍」的背後,是雄厚的財力支撐。

臨時到鮮魚行學校交換的Tiffany,也的確沒有辜負媽媽的期望,表現得異常優秀。

英文課上,董汝峰等一班同學呆呆地望著Tiffany用流利英文回答各種問題,在把嘴巴張成O型的同時,也暗中交流「你聽清楚她說什麽了嗎」、「沒有,你呢」。

數學課上,Tiffany顯得百無聊賴。

她偷偷告訴攝製組,這裡的課程在她自己的學校——一所排名靠前的國際學校已經都教過了,而且老師跟他們說,掌握方法就行,具體的數據處理部分可以用計算機。

而在鮮魚行學校,老師還在教學生如何一步步加減乘除,計算出各種結果。

對女兒的表現頗為滿意的Cisy說,如果確實有起跑線,這裡的孩子在一百公尺處,她相信Tiffany已經在兩百或三百公尺了。

雖然聽上去有些無情,但這就是現實。

孩子們或許還不能夠理解這種差距意味著什麽,只是玩作一團,在他們的世界裡,對階層等概念的理解還不清晰,來短暫交換的Tiffany是個可愛的玩伴,這就足夠了。

0.4

在《子非魚》的結尾裡,佘偉豪背對著鏡頭,面向維港的水面背誦著一首叫《播種》的小詩,虔誠的聲音回蕩在這座城市的上空,仿佛映襯著它的繁華與希冀。

像佘偉豪這樣的孩子也是有夢想的,比如想去美國留學,甚至想去哈佛念書。

而在《窮富翁大作戰》的那檔真人秀結尾,完成鮮魚行學校交換的Tiffany則回到家中,打開電腦,用流暢的英文寫下了感悟:

「我認識到自己是個幸運的女孩……我有很好的父母,有舒適的生活……將來我希望能多多幫助底層人士,捐款給慈善機構……」

圖片來源於《窮富翁大作戰》第二季 之 《窮學生 富學生》

無論是佘偉豪還是Tiffany,在孩子們心中,都懵懂地堅信著目標一定會實現,未來在他們眼前平整地鋪開,仿佛並無差別。

References:

香港紀錄片 《子非魚》 導演 黃肇邦

《窮富翁大作戰》第二季 之 《窮學生 富學生》

第一財經 胡潤研究院今日發布《2018胡潤財富報告》

華富財經《2018年香港貧窮人口為近138萬人 創9年新高 》

大家《感謝我曾住過香港底層》 作者許驥

* 本文系授權發布,版權歸精英說所有,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 EN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