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能把宅男爽文拍成9.1分神作 果然只有他能做到

《頭號玩家》


1905電影網專稿 上映四天,票房4.5億,豆瓣評分飆到9.1。


《頭號玩家》徹底火了!


這部影片改編自宅男恩斯特·克萊恩的同名小說,遊戲電影梗多達上百個。


能把這樣一本書改成大熱片,還真想不到比斯皮爾伯格更合適的人選。


《頭號玩家》英文、中文原著小說封面


《頭號玩家》確實是暢銷書,還被翻譯成了20種語言沒錯。但它在迎合了一部分人情懷的同時,也被一些讀者認為是“宅男爽文”。


世界各地的讀者中,都有人反感這本書,有人稱它為“關於80年代的維基百科”——即那些彩蛋對敘事無用,存在唯一價值就是讓讀者拍大腿:啊我知道這個!


小電君當時就被它不斷拋梗的敘事方式搞得想摔書。


原著作者被《今日美國》稱為“現今地球上最性感的geek”


但當斯皮爾伯格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卻透過這些梗,被作者對於未來的前瞻性所震撼。為了讓更多人接受,他給這部“80年代流行文化史”注入了他所擅長的東西:對未來的渴望和戰栗;對創造力的熱情;甚至還有對一個孤獨而又富有才華的男孩的內心體察。


遙想當年《侏羅紀公園》上映之時,排隊買票的觀眾擠滿了幾條街,還有人看好幾遍。


他們都想再次沉浸在那樣的一個場景中:


在約翰·威廉姆斯的配樂中,翼龍飛過天空,身形龐大的霸王龍悠然越過草原。人和幾億年前的遠古生物第一次僅相隔一個螢幕,心中必然湧動著敬畏。



而二十多年後的我們,則有幸隔著一個螢幕,看著一個一半絢爛一半荒蕪的未來,激動之情,不亞於當年的那幫人。


這些夢般體驗,都要歸功於斯皮爾伯格。一個72歲的老人,一個大孩子。



作為一個已經拍到第七部科幻片的著名導演,其中五部成為影史經典,斯皮爾伯格的才華和想象力已經眾人皆知。但可能很少人注意到,他在《第三類接觸》後就不再自己原創劇本,而是發掘一流暢銷小說家的作品並將其視覺化。


比如《E.T 外星人》找來的是女編劇梅麗莎·馬西森全權負責,《人工智能》的靈感則來自於本想自己改編這個短篇小說的庫布裡克。


《E.T 外星人》劇照


今天小電君想和你們聊聊另外兩部經典之作——《侏羅紀公園》和《少數派報告》,它們和《頭號玩家》一樣改編自著名科幻小說。


作為好萊塢最偉大的商業片導演之一,斯皮爾伯格是這麽做的……

 

《侏羅紀公園》


來,試一試斯皮爾伯格牌糖衣?


《侏羅紀公園》是斯皮爾伯格改編的第一部科幻影片, 來自邁克爾·克萊頓的同名小說。

 

它創造了一次票房奇跡。



電影上映後一舉拿下了9億美元票房,成為當時史上最賣座電影。還在當時掀起了一陣瘋狂的恐龍熱,並啟發了一大堆以恐龍和怪獸為主角的電影,如日本的《哥斯拉》。

 

一部電影能夠在短時間大賣,也許只是因為IP或者炫目的特效技術。但是能成為經典,扎實的劇本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原著小說作者邁克爾·克萊頓的過人之處,在於專業水準夠過硬。這位履歷會發光的男人從哈佛文學系轉到人類學系,還拿了哈佛的醫學博士。正是因為這人類學+醫學的硬核知識,讓他的科幻驚悚小說驚悚得……特別有文化。

 

原著小說作者邁克爾·克萊頓


《侏羅紀公園》中最重要的基因工程技術,1970年代開始研究。1984年科學家從140年前的斑驢毛皮中克隆出基因片段,證明了DNA在沒有生命的生物組織中是可以複製的。邁克爾一直都在關注這一領域,他花了7年時間在1990年就出版了《侏羅紀公園》。


在電影拍出後,還有人專門去問了英國自然史博物館的恐龍研究員Paul Barrett這電影是不是都在胡扯,研究員回復說:“片中許多科學理論其實都很合情合理。就連用上青蛙這一點都很有道理,因為它們是這個領域中相當常用的實驗室動物,而我們也十分清楚它們的基因序列。所以《侏羅紀公園》在當時顯得十分前衛。”


這樣一本小說拍成電影,必定要大改特改。巧的是,它遇上的就是斯皮爾伯格——好萊塢最會給各種類型的硬貨加上糖衣,讓其能滿足大部分觀眾好奇心和安全感的導演。

 

斯皮爾伯格怎麽做?

 

他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讓街邊賣茶葉蛋的老奶奶都能理解書中原本專業、晦澀的文字。

 

比如,電影中有一個經典的“恐龍DNA複原動畫”。書裡說的特別複雜,但是在電影中用類似flash的方式展現了。


DNA複原術動畫講解版

 

其次,他要用最先進的技術手段把自己從小就癡迷的恐龍復活,再安利給哪怕對它們從來都不感興趣的觀眾。

 

斯皮爾伯格曾在採訪中說:“小時候,我甚至連做夢都夢見恐龍。所以拍《侏羅紀公園》的時候,我想得更多的不是原著小說,而是自己的兒時回憶和幻想。”

 

他最喜歡的是三角龍。小時候在博物館看三角龍時,他很同情它,曾幻想它究竟遭遇了什麽才會滅絕。所以他在拍電影的時候就特意設定了一隻生病的三角龍。


他找來當時最先進的工業光魔工作室打造電腦特效的恐龍,剩下一小部分就出巨資做模型。其中機械霸王龍道具重達12000磅(約5.4噸),啟動起來真的能把人壓個粉身碎骨。

 

設計師還從各種動物身上取材恐龍的運動模式。比如《侏羅紀公園》中首個出場的腕龍是影史上第一隻完全由電腦特效製作的生物,它兩腿離地、仰天咆哮的動作,就取自大象。


腕龍取自大象

 

最後一層糖衣,也是最厚的一層,是在小說的主題和敘述方式上。

 

不少影迷都知道,《侏羅紀公園》全部系列加起來,也只是選了小說十分之一的內容來改編。

 

原著小說除了太多專業知識之外,也是一個黑暗,悲觀又殘酷的世界,充斥著種種血腥暗黑程度不亞於《異形》的片段。尤其作者態度冷靜,毫不留情,認為自然創造人和自然創造恐龍並無本質區別,倒是人自作主張成為造物主,引來的後果也需自行承受。

 

就像下面這一段原著裡的片段,如果搬上了大銀幕,估計會讓好多家長阻止自己的小孩走進電影院。

 

伊蓮娜打開了房門。嬰兒正躺在柳條編的搖籃中,包了一塊淺色的毯子,只有小臉露在外面。搖籃的邊上蹲著叁條深黑色的蜥蜴,宛如叁個奇形怪狀的雕像。當它們看到伊蓮娜時,仰起頭來好奇地望著她,然而卻不逃離。在手電筒的燈光中,伊蓮娜看到鮮血從他們的嘴邊淌下。有一隻蜥蜴一邊輕輕叫著,一邊低下頭去,迅速地甩了一下,從嬰兒的臉上撕下一塊肉來。伊蓮娜尖叫著衝上前去,那些蜥蜴飛進黑暗中。然而早在她走到搖籃前面時,她就已經看到嬰兒的臉變成什麼模樣了。她知道孩子準是死去了。”

 

而斯皮爾伯格則給故事加上了一副柔光鏡。省略了不少這部分的探討,將電影主線拍成人類大逃亡最終勝利的故事,弘揚了人性光輝。讓觀眾體驗驚險刺激之後,又在happy ending裡大舒了口氣。

 

這樣一來,整部電影顯得不再尖銳,反而對當時的美國觀眾起到了心理撫慰的作用。


《少數派報告》


書迷會失望,但我關注的是觸手可及的未來


如果說《侏羅紀公園》,斯皮爾伯格是在用糖漿包裹住一個陰暗的內核;那麽對於《少數派報告》,他所做的則是拿起一把小刀,把原本神秘莫測的形狀雕刻出一個棱角分明的形狀。

 


《少數派報告》上映之後,收入3.5億美元,是其成本的三倍。在2016年《好萊塢報導者》評選出的湯姆·克魯斯主演電影最佳榜單,第一名就是《少數派報告》。


實際上,如果不是湯姆·克魯斯推薦,斯皮爾伯格很可能根本就不會碰這個小說。他在拍這部片的時候就曾說:菲利普·迪克的小說對大多數電影來說都不合適,我很確信鐵杆書迷一定會對電影失望。

 

如果說《侏羅紀公園》的作者邁克爾·克萊頓是精英式的科幻作家,那麽菲利普·迪克則是個不折不扣的屌絲怪才。他小學退學,中學又退學,長大後也常處於財務困窘之中。寫科幻小說成為了他生活的一大支柱,27歲開始寫到53歲去世,一輩子出版了44本小說,121個短篇。


菲利普·迪克

 

他的小說氣質獨特,關注範圍廣得讓人吃驚。可惜他在世的時候小說大多發表在一些廉價科幻雜誌上,一直窮到老,甚至一度吃狗糧度日;去世後才逐漸被認可,還成了首個被美國文學史認可的科幻小說家。《銀翼殺手》,《全面回憶》,還有之前的劇集《電子夢:菲利普·狄克的世界》皆改編自他的小說。

 

《少數派報告》是他的一個短篇小說,特別短,而且主題十分晦澀。估計斯皮爾伯格拿到手的時候也很頭大。

 

那麽,怎麽改?

 

一、 先加個50%篇幅的謀殺案吧!

 

斯皮爾伯格曾說過:“這電影能成,50%靠人物,50%靠不斷湧現的神秘謀殺案。”


《少數派報告》小說中只有兩場謀殺,而電影中一共出現了五場。


小說裡的主角雖然也是隊長,但卻是個50多歲,天天擔心自己的年輕屬下會把自己的位子給搶了的老頭。而電影中的隊長湯姆.克魯斯英俊健壯,毛發濃密,還有著嗑藥等不良嗜好。


為了豐富情節,除了謀殺之外,斯皮爾伯格還加入了不少動作元素。


比如,打鬥



綁架(先知)



小說中的主角在情節上只有一個核心矛盾,就是找到出路,並沒有前史。但在電影裡,導演則給主角加入了一個非常要命的前史創傷——他五歲的兒子在一個游泳池邊上被人拐走了,從此失蹤。


這樣的設計一方面為了加入關鍵情節;另一方面也引發觀眾對曾受過創傷的主角的同情,更好地融入這個本來太過陰冷的劇情。


 湯姆漢克斯看著兒子的全息投影

 

二、 精心打造一個未來世界

 

菲利普·迪克的科幻小說除了腦洞大之外,也以以各種技術不嚴謹著稱,這也許可歸因於他雖然興趣廣泛,但從未系統地研究過科技。


比如《銀翼殺手》中,就有人嘲笑他在一個人工智能都跟人一樣的科技發達時代,還在用著老舊的電視機……



斯皮爾伯格式科幻片,除了情節上的複雜程度,也一定會有跟當下最尖端技術掛鉤的技術。他對於製造“未來”極度狂熱,為此不惜花大力氣。

 

從《E.T.外星人》開始,他的方式就是不光憑借想象力,還找來專家摳細節。


在這部電影開拍的三年簽,他就找了包括建築師、小說家、電腦工程師、生物科學家、MIT院長等不同領域的15個專家,在一間旅店裡整整頭腦風暴了三天。


他想讓這些人給他一些建議,如何才能拍出一個既令人信服,又跟一般科幻片不太一樣的未來世界?三天中,他們居然搞出了一份80頁的規劃,從建築到科技一應俱全。

 

他們在1999年想出來的一些發明,竟然在當今的世界都一一成真。


 


比如3D螢幕,比如虹膜識別認證。

 

斯皮爾伯格這樣描述他想象中的未來世界:“網絡在看著我們,電視也看著我們。我們失去了隱私。一條廣告會突然出現在眼前,衝著我們說起話來。”

 

相比於菲利普·迪克小說中的悲觀,斯皮爾伯格可算是個樂觀主義者。他對於那些可能到來的新技術總是充滿了熱情。他在談及這部電影時曾說到:“我希望片中所有小技術都成真。我們會有毫無汙染的交通工具,會有自動更新的報紙。”



三、 與觀眾共情,而不是把他們嚇跑

 

《少數派報告》的靈感來自於菲利普·迪克自己對於冷戰的焦慮,在書中的兩股大勢力的抗衡中,一個小人物想找到出路,活下來,簡直像是個奇跡。整篇小說,像一個陰沉的玩笑。


而在電影中,這個故事的內核被好萊塢主流價值觀取代,變成了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喪失希望,應同命運搏鬥的求生故事。



小說中一些讓人細思極恐的細節,也被改成了更好接受的設定。

 

比如在小說裡,那幾個先知其實都是一些智障,被政府毫無人權地壓榨。但在電影中則被改為正常人,以幾個犯罪小說家的名字命名。為首的阿加莎以“神女”的形象指引著湯姆·克魯斯一次次脫離險境。


把智障改成了女神

 

這些改動無疑都是減少了迪克小說中揮之不去的悲觀底色和對自我的拷問,以斯皮爾伯格所擅長的“人性總會找到出路”價值觀所取代。如果說讀原著小說如同目睹人類命運被吊在半空,上下不得,那麽斯皮爾伯格則最終讓每個觀看的人都能雙腳著地,心滿意足。


多年過去,當年被《大白鯊》《侏羅紀公園》等斯式大片驚掉下巴的孩子都長成了中年人,沒變的好像只是斯皮爾伯格。


在去年的紀錄片《斯皮爾伯格》中,小李這樣評價年輕時的斯皮爾伯格:



那個亞利桑那沙漠中的小孩,不停地看電視看電影,有一天溜進電影公司,在那裡發現了自己的命運。這本身就是個動人的好萊塢故事。


而丹尼爾·戴·劉易斯又這樣說老去後的他:


我們都有段保存期限,而在我們不知道的情況下它偷偷流失掉了。但對於斯皮爾伯格來說可能不是這樣。他會一直熱愛他的工作,直到死去。

 

至少從《頭號玩家》看來,他們都說對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