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柏林戲劇節”又來中國,兩位80後德國導演重構經典

自2016年已連續成功舉辦三屆的“柏林戲劇節在中國”將在今年6月和7月再度回歸。作為世界三大戲劇節之一,“柏林戲劇節”以其深刻的戲劇命題、卓著的開放思辨和先鋒的表現形式,體現著當代戲劇的前進方向和最高水準。自2016年起,由中德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每年都會從當年“柏林戲劇節”的十部“最值得關注”的作品中評選出2-3部,並於次年出訪中國。

今年的第四屆“柏林戲劇節在中國” ,將有兩部作品先後在北京和上海演出,分別是德國漢堡塔利亞劇院的《奧德賽》與德國慕尼黑室內劇院的《夜半鼓聲》,兩部作品的導演都是德國年輕一代的80後導演,分別以當代視角重釋荷馬史詩和布萊希特經典。6月18日,《奧德賽》將先後在北京天橋劇院和上海中國大戲院各上演兩場。

《奧德賽》海報 上海中國大戲院

《奧德賽》:後戲劇語境下,對《荷馬史詩》的重新演繹

位於漢堡的塔利亞劇院是德國最重要的國家劇院之一,他們也是柏林戲劇節上的常客。

2018年,漢堡塔利亞劇院製作的《奧德賽》闖入了評委與觀眾的視野。

這個多次獲得戲劇節“年度劇院”榮譽的頂尖劇院,憑借其駐團導演安圖·羅梅羅·努涅斯野蠻有趣的故事創編、新穎獨特的當代視角、強烈的表現主義手法、讓偉大的荷馬史詩走下了神壇,獲得了當屆 “最值得關注”劇目殊榮。

導演安圖·羅梅羅·努涅斯,很多中國觀眾並不知道他的名字。但如果提起2015年烏鎮戲劇節上火爆一時的7.5小時版本《尼伯龍根的指環》,很多觀眾立刻就會恍然起來。是的,當年的這部長劇正是出自這位年輕的80後導演之手。

導演安圖·羅梅羅·努涅斯

而這一次,擅長改編經典名作的努涅斯將帶來根據《荷馬史詩》改編的《奧德賽》。

作為西方文學奠基之作、古希臘最重要的兩部史詩之一,數千年來,《荷馬史詩》描繪的冒險傳奇廣為人們熟知和喜愛。在西方世界,無法估量究竟排演過多少相關版本。

但塔利亞劇院的這一版本則是後戲劇語境下對《荷馬史詩》的全新演繹,也是一種挑戰經典權威的敘事。

全劇是對奧德修斯,這個希臘神話中最傑出人物之一的當代重釋。導演選擇將實現聚焦於奧德修斯的兩個兒子:一對同父異母、對彼此一無所知的兄弟,等待著他們素未謀面、生死未卜的父親,他們的母親分別是忠實的妻子和殘忍的女巫,他們對這個希臘英雄形象充滿好奇,試圖挖掘父親神壇之外的一面。然而,他們對父親真正了解多少呢?他們聽過的冒險和壯舉到底有多少是真實的?

導演努涅斯在劇中加入了大量流行文化,卡巴萊歌舞、當代音樂、電影意象等流行文化元素,使得劇目呈現出風格獨特、大膽激烈的戲劇格局。此外,導演為此劇創造出一種雜糅斯堪的納維亞語、北歐語和日耳曼語多種語言的“舞台限定語言”,兩位男主演演員托馬斯·尼豪斯與保羅·施羅德用這種特有的語言演繹了這部兄弟間的對手戲。

這部劇展示著德國年輕一代導演對“史詩級名著”當代並輕鬆的演繹,也讓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史詩以另一種面貌回到當代戲劇的舞台。

《夜半鼓聲》:跨越百年“對談”布萊希特,兩版結局的時代拷問

6月《奧德賽》京滬演出之後,慕尼黑室內劇院的《夜半鼓聲》 將於7月在北京登場。

《夜半鼓聲》

德國慕尼黑室內劇院是和塔裡亞劇院、邵賓納劇院齊名,是德國三大劇院之一。在世界戲劇史上影響深遠的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就曾是該劇院的常駐劇作家,他的多部作品在該劇院首演並長期駐演,其早期劇作《夜半鼓聲》就是在該劇院首演。

時隔百年,慕尼黑室內劇院的導演克里斯托弗·盧平以當代視角重新將該劇搬上舞台,並在原作基礎上加入了不少個性化的解讀。

寫於1918-1920年的《夜半鼓聲》是布萊希特早期的代表作品。跳進跳出的間離法、強烈的表現主義色彩、“標語牌”等敘事戲劇中的典型標誌都初露雛形,自1922年在首演起,它的衝擊力和社會價值便引發著世界戲劇觀眾百年來不間斷地沉思和探討。

全劇講述了一個終於從戰爭前線回到故土的男人克拉格,發覺家鄉正處於變革動蕩之中。他前去看望昔日的愛人,卻發現她已與大發戰爭財的奸商訂婚。盛怒中,他決定投身革命,而行動前夕,愛人卻突然回心轉意、前來挽留。一邊是失而復得的愛人,一邊是迫在眉睫的起義,身處歷史洪流與情感漩渦的“小人物”將如何抉擇?

導演克里斯托弗·盧平今年33歲,是一個和當年布萊希特同樣年輕、探索著更多可能性的新銳。他在該劇首演97年後的今天,大膽地和百年前的布萊希特進行了一場舞台對話。因其強烈的思辨氣質和霓虹燈、迷霧、麥克風構建出的超現實舞台效果,這部劇在2018年入選了“柏林戲劇節”十部“最值得關注”劇目。

導演克里斯托弗·盧平

在這一全新版本的《夜半鼓聲》中,前兩幕採用了1922年首演時舞台設計的翻新布景:布景畫風童稚,在大風吹斜的摩天大樓下,遮掩著具有代表性的資產階級的家。當女演員韋碧克·普爾斯不惜自毀形象,在一段表現主義風格的獨舞中裝扮成烏鴉母親時,這個畫面讓人仿佛置身於剪影片先驅導演洛特·賴尼格的作品中。

《紐約時報》評論道:“布萊希特的這部劇作,在導演手中變成了一部令人興奮得渾身冒汗的作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次的《夜半鼓聲》將在北京的兩天演出兩個不同結局的版本,以兩種結局重新詮釋本劇。一種結局是尊重布萊希特原著,讓男主角放棄革命回歸家庭;而與此同時,導演的改編版在保留原作精神的基礎上,開放性地給出了另一種結局:登上列車,奔向鬥爭。

有趣的是,布萊希特當年曾為結局掙扎數年,甚至有傳言他對當年的結局相當後悔。如今,當時代與舞台都經歷革命,克里斯托弗·盧平給出了兩個答案兩種假設。儘管如此,這兩個版本都以舞台景片被拆除,送入碎木機發出喧鬧噪音的場景收尾,為這場跨越百年的“戲劇對談”拓展更為廣闊的討論空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