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瑞幸咖啡財報首秀:咖啡不解渴,花錢卻上癮

“燒錢—搶市場—IPO”,用18個月從運營走向上市的瑞幸咖啡(LK.US),將這套互聯網“快攻打法”演繹得淋漓盡致,可它唯獨忘了作為一家公司的根本:盈利。

智通財經APP了解到,近日,瑞幸咖啡公布了2019財年Q2財報。財報顯示,公司第二季度的淨營收為9.09億元(人民幣,部門下同),同比增長648.2%;同期淨虧損為6.81億元,相較於去年同期的3.33億元,同比擴大了105%。

這一業績在古板的華爾街眼中簡直是一場“災難”,於是財報公布後,瑞幸股價即刻“跳水”。公司總市值從60億美元跌至如今的46億美元。

在今年5月上市的時候,瑞幸CEO錢治亞表示,“虧損符合瑞幸的預期,會持續補貼3-5年,目前不考慮盈利”。可如今在首份財報披露後,錢治亞卻改口稱“預計到2019年Q3,公司將朝著門市運營盈虧平衡點邁進。”可是,改口容易,瑞幸實現盈利會有這麽容易嗎?

“偷換概念”的盈虧平衡點

通常意義下,我們所說的“盈虧平衡點”是指一家公司淨利潤方面實現扭虧為盈,瑞幸此次所說的“盈虧平衡”卻有點偷換概念。

瑞幸在財報中對其運營數據披露,2019年第二季度,瑞幸咖啡門市數達2963家,同比增長374.8%,其二季度營業虧損5580萬元,低於2018年同期的虧損8170萬元,同比下降31.7%。因此瑞幸較去年將更接近門市運營的盈虧平衡點。

然而相較於瑞幸的門市運營盈利情況的“好轉”,其公司實際淨虧損卻在不斷擴大。數據顯示,瑞幸在今年二季度淨虧損達到6.81億元人民幣,較2018年同期的3.33億元同比擴大105%。

不難看出,在今年第二季度,瑞幸在門市運營盈虧跟公司淨盈虧兩組數據上的表現可謂大相徑庭。也就是說,一方面瑞幸表示,公司開的每家門市每日運營的營收即將覆蓋成本;一方面瑞幸財報顯示,公司整體仍處在虧損當中。

那這就牽扯出一個問題:瑞幸的門市表現能完全代表公司本身嗎?當然不能。因為一家咖啡店不能只有店面的空殼,還需要各種材料費用、人力成本以及行銷費用等。

從數據上不難看出,今年第二季度,瑞幸咖啡的材料成本為4.66億元,同比增長514.8%;店鋪租金和員工薪酬等其他運營成本則為3.72億元,同比增長271.7%;銷售與行銷費用3.90億元,同比增長119.1%;此外瑞幸在第二季度的管理費用也從2018年同期的7491.6萬元大幅增至如今的2.66億元。

綜上數據,可以看到,2019年第二季度,瑞幸咖啡的整體營運費用高達15.99億元,同比增長243.9%。而正是這些增長的營運費用造成了公司第二季度淨虧損進一步擴大。

長期以來,不少投資者習慣按固定資產佔總資產的比重大小來定義輕重資產。但對於瑞幸而言,固定資產佔總資產比重並不高,並且公司也能在短時間內大量擴張門市,這一模式看似是輕資產模式,但實際上,當我們把隱藏在眾多門市背後的各大費用列出來時,瑞幸還“輕”的了嗎?到頭來所有的費用還將呈現在公司最後的利潤中,這也就是造成公司淨虧損不斷擴大的根本原因。

不過我們似乎並不需要為瑞幸咖啡擔心。從當期現金流情況可以看到,雖然公司第二季度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一片虧損,並且虧損幅度較當期淨虧損額還要大。但是瑞幸咖啡仿佛有一種魔力能吸引大量資金。雖然瑞幸咖啡財務狀況讓人“不忍直視”,但第二季度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卻同比增長266.6%,達到39.89億元。這也難怪公司管理層毫不擔心公司存續經營的問題,揚言3-5年後再考慮盈利問題。

不過,市場似乎還沒明白瑞幸咖啡將會有怎樣的盈利模式。

花錢容易賺錢難

經歷過共享單車、網約車等的“大混戰”之後,相信所有人對燒錢擴張的互聯網“快攻打法”已是見怪不怪。不過這套“快攻拳法”似乎隻解決了大規模擴張的問題,卻未解決盈利問題。

對於很多投資者而言,瑞幸咖啡是一家現代化的咖啡經營公司,但起底公司團隊以及回顧公司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發現,瑞幸是一家徹頭徹尾的互聯網資本運作公司。

智通財經APP發現,瑞幸的創始團隊均來自以資本運作出名的神州系:瑞幸咖啡第一大股東陸正耀,為神州系掌門人,在瑞幸創始之初不僅提供資金,還提供人才和場地;瑞幸咖啡創始人兼CEO錢治亞,原為神州優車COO;瑞幸咖啡聯合創始人和CMO楊飛,原為神州優車CMO。

而瑞幸在成立之初的發展之道是依靠數據驅動,並組建了約400人的技術團隊,目前技術團隊的規模已經擴大至800人。此外,為了獲取完整的交易數據,避開渠道方控制,瑞幸所有的交易都需要在瑞幸App上完成。然後依靠單店數據鏈對公司整個門市及交易進行管理,而門市快速擴張也不過是數據量的擴大而已。

因此,依靠互聯網式的數據管理,瑞幸可以做到在18個月內大量裂變直到公司體量足以上市。然而這套看似“無敵”的拳法卻未考慮盈利的問題。

對於瑞幸咖啡而言,裂變靠互聯網,盈利靠的卻是產品本身。咖啡只是瑞幸互聯網模式下變現的一個渠道。只要條件允許,這個變現渠道可以是咖啡,也可以是茶飲。這就是近期瑞幸咖啡進軍茶飲市場推出“小鹿茶”的根本原因。

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綜合飲品店(傳統茶飲店、新中式茶飲店等,不包含咖啡店)銷售額達472億元,同比增長14.29%,預計2019年,綜合飲品銷售額有望突破600億元。新中式茶飲的潛在市場規模在400-500億元。而在這個百億級的市場,瑞幸咖啡給小鹿茶的三個品牌定位是,“面向年輕人,鎖定下午茶,體現活力感。”

不難看出,“找市場+圈用戶+定場景”,小鹿茶和小藍杯套路如出一轍。

茶飲市場與咖啡市場一樣擁有較大的市場空間,利用市場規模化效應公司或可得到規模化的營收回報,這便是瑞幸的邏輯。只是,與咖啡不同,國內的茶飲市場早已是一片紅海,瑞幸燒錢容易,能否賺錢還得打上一個疑問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