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辨證解析汗皰疹!

汗皰疹又稱為出汗不良症,為一種手掌、足蹠部的水皰性疾病。本病與中醫田螺皰相類似,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記載,「初生形如豆粒,黃皰悶脹,硬痛不能著地,連生數皰,皮厚難以自破。」有人稱本病為於足蚓者。

癥狀體征

1.好發於手掌、指端、手指側面,少見於手背、足底,常對稱發生。

2.突然出現多數群集或散在的位於表皮深處的小皰,呈正常膚色,皰破後流出黏液性液體,數天后水皰吸收、乾涸後殘留環狀鱗屑,自覺瘙癢及燒灼感,如患病時久可引起手掌皮膚乾燥、脫屑、增厚。

西醫治療

1.內服 潑尼松30mg/d,連服1周左右,效果較好,對有精神緊張者可適當選用鎮靜安神劑如谷維素、溴丙胺太林(普魯苯辛)、溴丙胺太林(溴苯辛)等。

2.局部

(1)早期以乾燥止癢為主,可用手足多汗藥水或3%~5%福爾馬林外塗,或用5%明礬溶液、5%醋酸鉛或醋酸鋁溶液或用復方鋅銅浸液稀釋5倍浸泡20min每天1次或隔天1次,浸泡或濕敷後外用類固醇霜或汗皰泥膏。

(2)對於乾燥脫屑者可用皮質類固醇霜或軟膏,如局部反覆脫皮,乾燥疼痛,可外用2%~5%水楊酸軟膏,10%尿素霜,或用淺層X線照射,每周1次,每次100r,共6次。(註:治療前須遵醫囑)

中醫辨證施治

瘙癢的常見原因有以下幾種:

(1)風邪:多表現為乾性皮損,遍體作癢,遊走不定,有時是密集的小丘疹,抓破出血,隨破隨收。

(2)濕邪:表現為水腫、小水泡、易滲出,向四周蔓延,病程長。

(3)熱邪:皮膚紅腫、灼熱。或發全身,或在局部。如毒熱熾盛,有化濃及濃性結痂。

(4)血虛:皮膚乾燥脫屑,或皮膚增厚,失潤而癢,多無滲出,慢性經過。

辨證分型:

1、熱毒

治法:清熱解毒,佐以祛濕。

處方:金銀花20克,連翹15克,公英20克,地丁20克,黃芩12克,黃柏12克,虎杖12克,荊芥10克,防風10克,蟬衣12克,射乾15克,梔子12克,丹參30克,土茯苓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清熱丸、五黃丸口服。

2、 濕熱

治法:清熱利濕,祛風解毒。

處方:萆薢30克,龍膽草12克,茵陳20克,蒼朮15克,蛇床子15克,白蘚皮15克,生薏苡仁30克,黃柏12克,百部12克,防己12克,澤夕12克,赤芍12克,苦參15克,黃芩12克,茯苓12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龍膽丸、膽木丸口服。

3、血燥

治法:養血祛風,清熱化濕。

處方:生地20克,丹皮12克,元參12克,當歸20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川芎12克,防風12克,苦參15克,澤瀉12克,黃芩12克,黃柏12克,竹葉12克,首烏12克,白蘚皮12克,威靈仙12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珍珠丸、夏枯草丸口服。(註:以上方法僅供參考,使用前需遵醫囑)

汗皰症的食療方

1、茵陳苓豆粥:茵陳30克,水煎去渣取汁,加入赤小豆、薏苡仁各50克。煮至豆爛,加入白茯苓粉20克略煮,再加白糖適量調味。功能清熱利濕。

2、兩地青蒿茶:生地、地骨皮、青蒿各15克,水煎代茶飲。每日1劑。功能清熱涼血。

3、北芪燉鯉魚:鯉魚一條約500克,北芪30克,加生薑、蔥,清燉,加鹽及味精調味。功能健脾益氣。

預防護理

1.汗皰疹患者應當保持手足乾爽清潔;

2.局部用1%明礬溶液濕敷,外搽爐甘石洗劑;

3.預防感染;

4、汗皰疹患者要減少接觸肥皂、鹼、洗衣粉、洗滌靈、汽油、酒精等物;保持心情舒暢,避免心情煩躁;不要用手撕脫蛻皮,以防染毒成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