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古代美女這麽穿,美翻了

秦代統一中國後,雖有“天下書同文車同軌”記載,至於這一歷史時代的衣著,除了秦尚黑,囚徒衣赭,此外,我們卻近於極端無知。直到近年,才僅從始皇陵前發現幾件大型婦女坐俑,得知衣袖緊小,梳銀錠式後垂發髻,和輝縣出土戰國小銅人實相近,與楚帛畫婦女發髻亦相差不多。

又漢代叔孫通雖訂下車輿等級制度,由於商業發展,許多禁令制度,早即為商人所破壞,不受法律約束。正如賈誼說的帝王所衣黼繡,商人則用以被牆壁,童奴且穿絲履。

從東漢社會上層看來,袍服轉入制度化,似乎比西漢較統一。武氏石刻全部雖如用圖案化加以表現,交代制度即相當具體。特別是象徵官爵等級的綬,制度區別嚴格,由色彩、長短和緒頭粗細區別官品地位。武氏石刻綬的形象及位置,反映得還是比較清楚。直到漢末梁冠去梁之平巾幘,漢末也經過統一,不分貴賤,一律使用。到三國,則因軍事原因,多用巾幍代替。不僅文人使用巾子表示名士風流,主持軍事將帥,如袁紹崔鈞之徒,亦均以幅巾為雅。諸葛亮亦有綸巾羽扇指揮戰事,故事且流傳千載。當時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綸巾、白綸巾等等名目,張角起義則著黃巾。可知形狀、材料、色彩,也必各有不同。風氣且影響到晉南北朝。

至兩晉衣著特徵,男子在官職的,頭上流行小冠子,實即平巾幘縮小,轉回到“約發而不裹額”式樣。一般平民侍仆,男的頭上則為後部尖聳略偏一側之“帩頭”,到後轉成尖頂氈帽。南北且有同一趨勢。婦女則如乾寶《晉紀》和《晉書·五行志》說的衣著上儉而下豐(即上短小,下寬大),髻用假發相襯,見時代特徵。因發髻過大過重,不能常戴,平時必擱置架上。

隋統一中國後,文帝一朝社會生活比較簡樸。從敦煌壁畫貴族進香人,到青白釉墓葬女侍俑比較,衣著式樣均相差不多。特徵為小袖長裙,裙上系及胸。

談唐代服飾的,因文獻詳明具體,材料又特別豐富,論述亦多。因此,本書隻就前人所未及處,略加引申。一為從唐初李壽墓中出土物,伎樂石刻繪畫,及傳世《步輦圖》中宮女看來,可得如下較新知識:初唐衣著還多沿隋代舊製,變化不大。而伎樂已分坐部和立部。二、由新疆近年出土墓俑,及長安新出唐永泰公主、懿德太子諸陵壁畫所見,得知唐代“胡服”似可分前後兩期,前期來自西域、高昌、龜茲,間接則出於波斯影響,特徵為頭戴渾脫帽,身穿圓領或翻領小袖衣衫,條紋卷口褲,透空軟底錦靴。出行騎馬必著帷帽。

反映於圖像中,隻敦煌開元間《樂廷瓌夫人行香圖》中進香青年眷屬或侍女三人額間,尚可明白位置和式樣。透額羅雖後世無聞,但轉至宋代則成為漁婆勒子、帽勒,且盛行於明清。帷帽上層婦女雖不使用,代替它的是在頭頂上披一薄紗,稱“蓋頭”。宋代用紫羅,稱“紫羅蓋頭”。反映於北宋上層婦女頭上,《花竹仕女圖》有代表性。反映於農村婦女,則南宋名畫家李嵩《貨郎圖》中幾個農村婦女頭上,均罩有同式薄質紗羅。就一般說,既有裝飾美觀作用,亦有實用價值,才因此繼續使用。

婦女花冠起源於唐代,盛行於宋代。名稱雖同,著法式樣迥異。唐代花冠如一頂帽子套在頭上,直到發際。《宮樂圖》、《倦繡圖》反映都極具體。至於宋代花冠,則系用羅帛仿照真花做成。宋人尚高髻,向上直聳高及三尺,以至朝廷在皇佑中不得不用法律禁止。原因是當時花冠多仿擬真花。

宋人衣著特別值得一提的,即除婦女高髻大梳見時代特徵,還有北宋一時曾流行來自契丹上部著宋式對襟加領抹(花邊)旋襖,下身不著裙隻著長筒襪褲的“吊墩服”,即後來的“解馬裝”,影響流行於社會上層,至用嚴格法律禁止。但伎樂人衣著,照例不受法令限制,所以在雜劇人圖畫中,還經常可見到這種外來衣著形象。男子朝服大袖寬衫,官服仍流行唐式圓領服制度,和唐式截然不同處,為圓領內必加襯領。起於五代,敦煌壁畫反映明確。而宋人侍仆和子侄晚輩,閑散無事時,必“叉手示敬”。在近年大量出土壁畫上所見,及遼、金墓壁畫上的南官及漢人部從,亦無例外,隨處可以發現這種示敬形象。

元蒙王朝統治,不足一世紀,影響世界卻極大。大事情專門著作多,而本書卻在統治範圍內的小事,為前人所忽略,或史志不具備部分,提出些問題,試作些敘述解釋。一如理發的法令歌訣。二如元代男女貴族衣上多著四合如意雲肩,每年集中殿廷上萬人舉行“隻孫宴”製作精麗隻孫服上的雲肩式樣。三如全國大量織造納石失織金錦,是否已完全失傳。四如女人頭上的罟罟(姑姑)冠應用情況等等進行些比較探討。是否能夠得到些新知?

至於明清二代,時間過近,材料過多,因此只能就一時一地引用部分圖像材料結合部分朝野雜記,試作說明。又由於個人對絲綢錦繡略有常識,因此,每一段落必就這一歷史時期的紡織品輝煌成就也略作介紹。唯實物收藏於國家博物館的以十萬計,書中舉例則不過手邊所有劫餘點滴殘物,略見一斑而已。

總的說來,這份工作和個人前半生搞的文學創作方法態度或仍有相通處,由於具體時間不及一年,只是由個人認識角度出發,據實物圖像為主,試用不同方式,比較有系統進行探討綜合的第一部分工作。內容材料雖有連續性,解釋說明卻缺少統一性。給人印象,總的看來雖具有一個長篇小說的規模,內容卻近似風格不一分章敘事的散文。並且這只是從客觀材料出發工作一次開端,可能成為一種良好的開端,也可能還得改變方法另辟蹊徑,才可望取得應有的進展,工作方法和結論,才能得到讀者的認可。

好在國內對服裝問題,正有許多專家學者從各種不同角度進行研究工作,且各有顯著成就。有的專從文獻著手,具有無比豐富知識,有的又專從圖像出發,作的十分仔細。據個人私見,這部門工作,實值得有更多專家學者來從事,萬壑爭流,齊頭並進,必然會取得“百花齊放”的嶄新紀錄突破。至於我個人進行的工作,可能達到的目標,始終不會超過一個探路打前站小卒所能完成的任務,是預料得到的。

-作者簡介-

本文摘自《國家人文歷史》,來源:《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作者:沈從文。

紅樓夢賞析

一入紅樓,終生難醒

與君相逢,平生之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