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生物學家發現5億年前捕食者,外形酷似宇宙飛船

作者丨江氏小盜龍

來自落基山脈

2012年,一支來自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Royal Ontario Museum)的科考隊在位於英屬哥倫比亞省庫特奈國家公園(Kootenay National Park)的大理石峽谷(Marble Canyon)中進行挖掘,這裡位於落基山脈之中,條件相當艱苦。

圖注:風景壯麗的庫特奈國家公園,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古生物學家正在徒步前往化石點,圖片來自網絡

經過了6年多的持續挖掘,古生物學家發現了大量珍貴的化石,而關鍵性的化石都是在2018年夏天挖掘出來的。

在眾多的化石中,研究人員注意到一種之前並沒發現的生物,它的數量是如此之多,甚至在一塊岩板上就有幾十個個體擁擠在一起。

圖注:化石點的位置,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古生物學家在庫特奈國家公園內發現的古生物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化石被運回博物館,並且與多倫多大學進行聯合研究,相關的研究成果發表了2019年7月31日的《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論文名為《A new hurdiid radiodont from the Burgess Shale evinces the exploitation of Cambrian infaunal food sources》。

新命名的古生物屬名寒武柵蝦(Cambroraster),來自於寒武紀(Cambrian)和柵格(raster),代表了其生存年代和奇特的爪子。

寒武柵蝦的模式種名為千年隼寒武柵蝦(Cambroraster falcatus),模式種名來自著名的飛船千年隼(The Millennium Falcon),因為兩者的外形有幾分相似。

圖注:千年隼飛船,圖片來自網絡

30厘米長的“巨”怪!

寒武柵蝦的體長約30厘米,外形非常獨特。

圖注:寒武柵蝦的複原圖,圖片來自網絡

寒武柵蝦最顯眼的就是覆蓋在頭部上面巨大的馬蹄形頭甲殼,甲殼向後呈“W”形,兩側有棘突,向中間有兩個對稱分布的凹口,這裡長有眼睛,就像今天的鱟一樣。在兩側棘突外側有小棘刺,這個結構顯然是用於防禦的。

在寒武柵蝦頭部下面是長有牙齒的圓形口腔,外形就好像是菠蘿片。在口腔前面兩側有一對附肢,每個附肢上有五個耙狀肢,上面長有一排向前的鉤狀次,就像柵格一樣,這也是其得名的原因。

寒武柵蝦的身體後部沒有甲殼覆蓋,身體兩側長有游泳的槳狀肢,背後是一對槳狀肢。

體長只有30厘米的寒武柵蝦怎麽能夠稱為巨怪呢?參與研究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研究生莫伊蘇亮(Moysiuk)解釋道:“它活著時候的大小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在寒武紀時期,大多數動物比你的小拇指還要小。”

寒武紀的清道夫

寒武柵蝦的化石來自於著名的伯吉斯頁岩(Burgess Shale Formation),自從1909年美國古生物學家查爾斯·都利特·沃爾科特(Charles Doolittle Walcott)在這裡首次發現化石之後,人們陸續發現了大量的化石,為我們複原了5.05億年前地球的生命世界,著名的“寒武紀大爆發”正是根據這裡的發現提出的。

寒武柵蝦化石發現地距離第一次發現伯吉斯頁岩化石的化石點約40公里。

圖注:一個世紀前,古生物學家在伯吉斯頁岩發掘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今天在伯吉斯頁岩發掘化石的古生物學家,圖片來自網絡

伯吉斯頁岩中最著名的動物就是奇蝦(Anomalocaris),這種體長可達2米的節肢動物是當時的霸王,而本次發現的寒武柵蝦與奇蝦是遠親,同屬於放射齒目(Radiodonta),放射齒目被認為是節肢動物的最早分支之一。

如果你仔細觀察對比,會發現奇蝦與寒武柵蝦還有有一些相似之處的。

圖注:奇蝦的複原模型,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寒武紀的海洋中,生活著各種各種的放射齒目動物,圖片來自網絡

古生物學家已經發現了數百個寒武柵蝦的化石,在同一個化石點發現如此大量的完整化石個體,已經是一個奇跡了。大量化石證明寒武柵蝦在當時是非常常見的動物,它們很可能是底棲生物,會用帶刺的耙狀肢從海底篩出蠕蟲和小型節肢動物,其刺與刺之間的間隙不足1毫米,能夠捕捉非常小的食物。

與凶猛的奇蝦相比,寒武柵蝦只不過是溫柔的清道夫罷了,並不是恐怖的殺手。在捕食的時候,寒武柵蝦也有防禦其他掠食者的襲擊,這也是其為什麽會有大型甲殼的原因。

寒武柵蝦的發現豐富了我們對於寒武紀時期生物多樣性的認識,特別是放射齒目物種的豐富程度,原來在距今5億多年前的地球上生活著這麽一種外形奇特而且科幻的動物!

圖注:寒武柵蝦的生態複原圖,圖片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

1.Moysiuk, J.; Caron, J.-B (31 July 2019). "A new hurdiid radiodont from the Burgess Shale evinces the exploitation of Cambrian infaunal food source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Series B. 286 (1908). doi:10.1098/rspb.2019.1079. Retrieved 31 July 2019.

2.Wu, Katherine J. (30 July 2019). "Meet Cambroraster falcatus, the sediment-sifting 'Roomba' of the Cambrian". Nova. Retrieved 31 July 2019.

3.“A voracious Cambrian predator, Cambroraster, is a new species from the Burgess Shale” https://phys.org/news/2019-07-voracious-cambrian-predator-cambroraster-species.html

-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