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米募資料超百億美元 工號1000以內員工獲財務自由

  港交所為同股不同權企業“開綠燈”,市場瘋傳許久的小米赴港上市的消息,今日早晨終於落地。

  同股不同權下首隻嘗鮮公司、超高估值、新經濟…小米身上的標簽吸引著無數的目光,它成為阿里巴巴之後,全球最大的科技企業IPO,亦將成為香港首隻申請上市的“同股不同權”公司,這對於港股是雙刃劍。

  一方面錯失阿里巴巴之後,港交所終於迎來了新經濟企業,互聯網企業不必漂洋過海赴海外上市;另一方面,投資者極有可能會大量舉債認購小米,股票市場上流動的資金將減少,很有可能引發香港資本市場新一輪的錢荒。

  今日開盤,港股恆生指數低開1.04%,報30405.48點。

  另有消息稱,小米還存在發行CDR的可能,在中國A股上市。

  此次小米在港股上市的關鍵點包括以下八方面:

  1、中信裡昂、高盛與摩根士丹利為聯席保薦人。

  2、同股不同權,A類股份每股可投10票,B類股份每股投一票。A類股份受益人為雷軍和林斌。

  3、小米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持股31.41%,聯合創始人、總裁林斌持股13.33%,聯合創始人、品牌戰略官黎萬強持股3.24%。有分析稱,通過雙重股權架構,雷軍的表決權比例超過50%,為小米的控股股東。

  4、以IPO之後短期內小米市值700億美元計,雷軍31.4124%的持股,對應至少219.89億美元的身價;如果小米市值超過1000億美元,雷軍的身價至少有314.12億美元。

  5、有消息稱,小米IPO集資至少100億美元(785億港元),成為今年集資額最大新股,也是2010年友邦保險以來最大型新股。

  6、計劃將30%的IPO募集資金用於研發及開發智能手機、電視、筆電電腦、人工智能音響等核心產品;30%用於擴大投資及強化生活消費品與移動互聯網產業鏈;30%用於全球擴展;10%用作一般營運用途。

  7、小米員工的身家,大致可以根據工號來判斷,早期進入小米的都有期權,如果不出意外,前100號員工未來都可能成為億萬富翁,前1000號員工未來也可能成為千萬富翁。

  8、小米上市是雙刃劍,巨額資金或抽離港股承壓。

  “許商業以敦厚,許科技以溫暖,許大眾以幸福,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雷軍在自己的公眾號發出公開信“小米是誰,小米為什麽而奮鬥”,這一句格外引人關注。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解讀一:小米正式提交港股上市申請

  在港股上市機制改革的3天后,小米正式提交了上市申請,成為了首個嘗鮮“同股不同權”的公司,若不出意外,小米最快將在6月底至7月初掛牌,即6月中旬招股。

  初步招股檔案顯示,中信裡昂、高盛與摩根士丹利為聯席保薦人。

  從經營數據來看,營業記錄期,小米的總收入由2015年的人民幣668億元增至2016年的人民幣684億元,再增至2017年的人民幣1146億元。與此同時,2015年到2017年,小米集團分別虧損人民幣76億元,獲得491.6百萬元利潤及虧損439億元。

  其中,2017年的虧損是由於港交所對於優先股權益的計算規則所致,並非實際虧損。

  小米稱,大部分收入來自智能手機銷售。截至2015年、2016年及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智能手機部分分別貢獻其總收入的80.4%、71.3%及70.3%。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在海外市場的增速非常強勁。招股書顯示,2015年、2016年、2017年,小米的海外市場收入分別為40.5億元、91.5億元、320.8億元,其中2017年海外市場收入更是同比暴漲了250%。

  在雷軍重視的互聯網領域,互聯網服務分部分別貢獻小米總收入的4.9%、9.6%及8.6%。目前小米主要從廣告服務及互聯網增值服務(主要包括遊戲)賺取互聯網服務收入。

  解讀二:至少募資100億美元,主要投向哪裡?

  據招股書介紹,小米還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消費級IoT平台,連接了超過1億台智能設備(不含手機和筆電電腦)。2017年按連接數量計算,小米的消費級IoT硬體全球市場份額為1.7%,身後是蘋果0.9%,亞馬遜0.9%,三星0.7%和谷歌0.6%。

  小米在風險提示部分表示,“倘我們不能按預期擴大收入來源,則可能繼續高度依賴智能手機銷售賺取大部分收入。智能手機銷量減少或價格下跌、用戶喜好轉變或智能手機出現嚴重品質問題可能重大不利影響我們的業務及經營業績。”

  招股說明書稱,小米無法保證日後能賺取利潤,預計日後成本及開支金額會增加,原因是第一業務、用戶群及分銷網絡持續擴張;第二,持續投資技術基礎設施及網絡;第三,持續擴大用戶群使得銷售及推廣開支增加;及推出其他新產品及服務可能產生前期成本,改變現有收入及成本結構,押後實現盈利的時間。若小米不能維持或提高經營利潤率,日後可能持續虧損。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小米集團有淨負債人民幣1272億元及累積虧損人民幣1290億元,主要是由於小米就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產生大額公允價值虧損。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於合並資產負債表指定為負債,而公允價值增加於合並損益表確認為公允價值虧損。

  小米計劃將30%的IPO募集資金用於研發及開發智能手機、電視、筆電電腦、人工智能音響等核心產品;30%用於擴大投資及強化生活消費品與移動互聯網產業鏈;30%用於全球擴展;10%用作一般營運用途。

  有消息稱小米IPO集資至少100億美元(785億港元),成為今年集資額最大新股,也是2010年友邦保險以來最大型新股。

  雷軍希望引導市場將公司定位為互聯網公司,而非隻做智能手機等硬體的企業。換句話說,估值參考對象並非蘋果公司,而是亞馬遜,或至少更貼近亞馬遜多一點若。以小米1000億美元市值目標,去年75.8億元人幣估計盈利計算,其歷史市盈率約為83倍。目前蘋果公司估值為17倍,亞馬遜估值則高達249倍。

  解讀三:雷軍為控股股東

  小米的首家同股不同權公司標簽,讓雷軍的持股和表決權備受關注。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根據招股說明書,小米採用同股不同權,分為兩類股份權利,A類股份美股可投10票,B類股份每股投一票。A類股份受益人為雷軍和林斌。

  其中,小米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持股31.41%,如計入總部本ESOP員工持股計劃的期權池,則雷軍持股比例為28%,通過雙重股權構架,雷軍的表決權比例超過50%,為小米集團控股股東。

  另一位聯合創始人、總裁林斌持股13.33%,聯合創始人、品牌戰略官黎萬強持股3.24%。

  解讀四:上市後雷軍身家至少314億美元

  招股書草擬本關於小米股權架構的部分顯示,Smart Mobile Holdings Limited與Smart Player Limited的全部權益由雷軍及其家屬持有,所有權百分比共計31.4124%。其中包括429,518,772股每股面值0.000025美元的A類股,每股可以投十票。

  以IPO之後短期內小米市值700億美元計,雷軍31.4124%的持股,對應至少219.89億美元的身價;如果小米市值超過1000億美元,雷軍的身價至少有314.12億美元。

  對比富比士實時富豪排行榜的數據,219億美元的身價在目前的榜單上,能進入前50,與軟銀集團創始人孫正義(目前為218億美元)相當,高於美的創始人何享健。

  解讀五:雷軍公開信和工號在1000以內小米員工的財務自由

  在招股說明書中,雷軍發表了公開信,公開信有著濃濃的“互聯網情懷”,他提到“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小米未來將成為全球幾十億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並稱厚道的人運氣不會太差。”並表示,“我們會更看重長期用戶價值的維護,小米的商業價值和您的投資價值,也將來源且僅來源於用戶價值的不斷放大實現。小米走到了歷史性的重要節點。面向未來,小米建立的全球化商業生態有著極具想象力的遠大前景。”

  互聯網情懷還體現在這份公開信的結尾處,雷軍期待,“許商業以敦厚,許科技以溫暖,許大眾以幸福,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現在才剛剛走出了第一步,我們已經改變了幾億人的生活,未來我們將成為全球幾十億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雷軍對小米未來也給予了構建,提出“小米要構建的絕不是一個封閉的商業帝國。小米也不僅是一家創新的科技公司,更是數字時代的生活方式的創立和推動者。讓全球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要實現這一目標,1家小米遠遠不夠,需要100家甚至更多的小米,一起建立起豐富而繁榮的新商業生態。”

  並直指“小米是一家工程師文化主導的公司。工程師們的夢想就是持續探索先進技術,並惠及盡可能多的用戶,做用戶心中最酷的公司是我們的願景。”

  雷軍承諾,“從2018年開始,每年小米整體硬體業務(包括智能手機、IoT及生活消費產品)的綜合淨利率不會超過5%。如有超出部分,我們都將回饋給用戶。”公開資訊顯示,2017年蘋果整體業務淨利率為21.1%,華為整體業務淨利率為7.9%。即便是公認淨利率較低的家電行業,海爾為6.6%,美的為7.7%,都高於5%。

  小米的上市讓不少跟隨者雷軍的“老小米人”獲得了豐厚了回報。市場普遍預計小米的IPO估值將達到900-1100億美元。有傳言稱,小米員工的身家,大致可以根據工號來判斷,早期進入小米的都有期權,如果不出意外,前100號員工未來都可能成為億萬富翁,前1000號員工未來也可能成為千萬富翁。

  據招股說明書顯示,2015年、2016年和2017年,五位行政人員的最高薪酬為人民幣251萬、281萬和196萬,上述薪酬包括了底薪、房屋津貼、其他津貼、退休計劃供款等。

  解讀六:小米的發展之路

  雷軍表示,2017年10月,小米提前實現了年初提出的千億元營收目標。在雷軍看來,國際科技巨頭中,實現千億元營收,蘋果用了20年,Facebook用了12年,Google用了9年,國內科技公司,阿里用了17年,騰訊用了17年,華為用了21年。小米僅用了7年,為此雷軍頗為自豪。與此同時,2018年小米即將邁入世界500強的行列。

  小米近年積極於中國手機市場搶奪市佔率。數據指出,今年首季,中國的智能手機出貨量按年跌21%,大部分品牌幾乎持平或下滑,唯獨小米錄按年37%的高速增長。小米今年首季市佔13%,按年升5個百分點,超愈蘋果搶佔第四位。

  雷軍甚至定下了要在10個季度內重回國內市場第一的目標。當然,在蘋果、華為、OPPO、vivo等強勁對手群雄環伺的形勢下,小米能否實現這一豪言壯舉,仍有待時間考驗。

  除了手機業務,小米的生態鏈布局逐漸有了成效。

  早在2013年底,小米就開啟了“生態鏈計劃”,雷軍定下了5年內投資100家生態鏈企業的目標。截至2017年底,小米生態鏈企業已經達到99家。而小米生態鏈 2017 年年銷售額突破了 200 億元人民幣,相較 2016 年銷售額完成了 100% 的增長。

  去年年底,小米方面向時代周報記者披露,小米IoT 平台聯網設備就已超過 8500萬台,日活設備超過 1000 萬台,合作夥伴超 400 家,已經穩居全球最大的智能硬體 IoT平台。

  據公開資料顯示,小米最近一次融資是在2014年12月,當時小米融資11億美元,估值450億美元。此前小米還曾進行過4輪融資,這5輪融資總額超20億美元。

  一位小米內部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多年來因為小米資金充沛,融資需求並不多,而雷軍個人也對股權稀釋控制較嚴。

  然而,也有分析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指出,即使雷軍曾多次表示小米不缺錢,但隨著小米新零售的擴張、國際化的進程加快,對IoT的布局,以及向上遊產業鏈比如芯片的進軍,靠目前的現金流和之前的融資是不夠的。尤其小米走出了一波觸底反彈的行情,這種走勢過去在智能手機發展過程中的確十分罕見,因此目前確實是小米上市的最佳時機。

  解讀七:雙刃劍,巨額資金或抽離港股承壓

  作為中國科技圈的一隻“獨角獸”,小米營收在2017年突破1000億元,僅用七年就達到了這一高度。尤其是核心業務的手機,IDC的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度小米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96.9%,躋身全球第四。

  如此大的體量,在讓港股彌補錯失阿里巴巴遺憾的同時承受了不小的壓力。隨著投資者大量舉債來認購新股,香港炙手可熱的IPO市場通常會出現股票發行超額認購,超額認購倍數有時甚至達數百倍。

  此次發行可能會帶來怎樣的影響?過去大半年有多隻凍資數千億元的新股上市,招股期間港股均表現乏力。

  閱文集團去年11億美元IPO或許會提供一些線索,對閱文集團股票發行的認購鎖定了相當於香港基礎貨幣三分之一的資金。當平安好醫生股票發行上周開始接受散戶投資者認購時,香港一個關鍵的銀行間利率創下近十年來的最大漲幅,但市場成交明顯回落,加上貿易戰等陰霾下,市況亦未見明朗。

  Hibor升高會影響從住房抵押貸款到企業貸款等各個方面的成本;如果每個人都使用保證金貸款來認購IPO,那麽可能意味著在香港5.6兆美元的股票市場上流動的資金將減少。

  “如果一個IPO獲得大幅超額認購,我們可以預期Hibor將出現非常明顯的上漲。”美銀美林駐香港策略師文略韜表示。隨著香港金管局為了捍衛聯繫匯率制度而買入美元,進而回籠流動性,多年來處於極低水準的香港銀行間利率已經在攀升。

  從積極的角度看,銀行間利率上漲可能會為港元帶來短暫的提振。高盛集團表示,在大規模股票發行前,港元往往會上漲,持續時間可長達兩周,因為股票認購和資金被鎖定,流動性隨之收緊。

  另一隻巨無霸,友邦2010年10月招股集資1383億元,凍資1100億元,較公開發售金額138億元超購約7倍,而友邦招股期間,港股表現較差,期內挫2.3%;友邦上市後,巨額資金回籠,5日間恆指急升5.7%,並創出該年高位。

  不過,抽資效應在兩隻大型內銀包括農行及郵儲行招股時沒有完全反映。農行2010年6月A+H招股上市,當中H股集資813億元,凍資不足400億元。儘管投資者反應未見踴躍,惟基金大戶若認購農行,或須相對減持其余內銀股,而農行招股至上市期間,恆指跌約1%,但農行上市後港股未見回升,或與資金回籠效應甚微有關。郵儲行2016年9月招股,集資近600億元,即使當時市況不俗,但郵儲行招股反應一般,僅凍資83億元,較公開發售金額31.36億元超購1.6倍。凍結資金微不足道,期間恆指升1.5%,郵儲行上市後港股再升0.5%。

  香港股票分析師協會主席鄧聲興認為,大型新股招股令市場資金抽緊,拆息水準提高,對市況有一定影響,但不至於大跌。惟今次情況不同,小米成首隻同股不同權股份上市,有助帶動氣氛,他相信未來兩月維持上落市格局,直至加息明朗化。

  解讀八:A股和港交所歡迎新經濟,獨角獸不必再赴海外上市

  在對新經濟企業的爭奪上,港交所和A股有著競爭趨勢。港交所觸發了過去25年來最重大的上市改革,A股也在積極為迎接“獨角獸”準備,發布了CDR,吸引新經濟企業來A股上市。

  圖片來源:東方IC

  而此前,由於種種特殊因素,中國互聯網公司上市的選擇太空十分有限。

  比如採用VIE架構,如果要在A股上市就必須先拆除VIE,再加上審核排隊,需要耗費較長的時間;再比如採用雙重股權架構,由於此前港交所對同股不同權公司的限制,導致這類公司只能放棄香港而轉向美國。

  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阿里巴巴。2013年7月,市場傳聞阿里巴巴集團將選擇港交所上市;9月,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以內部郵件形式正式公布了阿里巴巴集團的合夥人制度。

  該制度將允許包括馬雲在內的合夥人在上市後提名半數以上的董事,以保證對公司的控制權;不過由於港交所對同股同權原則的堅持,10月份阿里正式表態放棄香港上市,並於次年3月宣布啟動赴美上市。錯失阿里被認為是港交所此次推出上市規則改革的重要原因。

  “所有規則不是一成不變的,監管規則都需要和特定時代相適應。”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複表示,目前雙重股權結構已被新興的創業公司廣泛運用,主要是為了支持創業團隊能夠長遠地規劃公司發展方向,讓公司實現更大的長遠價值。而且經過美國股市運行多年,已經證明了只要監管得當,整體利大於弊。

  A股和港股對新經濟的歡迎態度,以及上市制度的改革,讓許多優秀的中國本土公司不必再遠赴海外上市,制度改革到位之後,國內的獨角獸們,尤其是第一梯隊的螞蟻金服、小米、滴滴、美團等將迎來重大機會。

  解讀九:市場如何定義獨角獸

  在監管層推進制度革新的同時,市場對於新經濟的適應和風險承受力也需提升。

  不同於傳統的上市企業 ,新經濟企業可能有著很好的成長性,並非在當下就能實現盈利創造效益,又或者,這家原本有著極好成長性的企業在發展一段時間後出現瓶頸並未有很好的表現,如何計算估值和合理的市盈率還需市場磨合和探討。

  投資者需了解新經濟企業的發展情況,不能用投資傳統上市公司的眼光去審慎新經濟企業,投資觀念的差異決定著市場要適應新經濟必須變換思維模式。

  比如互聯網公司通常會有多輪融資發行了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在國際會計準則下,這種優先股會體現為對股東的負債,其公允價值的上升會記錄於公司账面的虧損,但實際上公司並未沒有這樣的虧損發生,對公司實際運營也沒有影響,這筆所謂的“負債”數字在上市那一刻就會消失。

  因此,不論是上市公司還是投資者,都需要做好應對這樣的認知挑戰。

  實際上,2016年美圖上市時就曾遇到過這個問題。

  當時美圖提交的招股書披露,從2008年成立至上市前,美圖公司累計虧損62.6億元,不過其中包含了50.7億元的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公允價值和5270萬元的股權激勵,扣除這些因素之後,累計實際虧損11.38億元。

  雖然美圖管理層也盡力向外界解釋,但外界對該數字理解上的差異還是給美圖的上市帶來了負面的影響。

  解讀十:A股投資者如何參與

  目前尚不確定小米何時加入深滬港通標的,也不確定何時將以CDR形式在A股上市,目前A股投資者參與小米只能通過A股概念股進行投資。

責任編輯:陳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