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果努力就有用,我早就不是窮人了

2019年的四月份,人們似乎都在討論公平:工作時長和生活品質、生育率和單身率、努力的富翁和掙扎的平民、被區別灌輸價值觀的女性與男性。

比起中國網民,經歷過經濟神話破滅的日本人,對社會公平更加敏銳。

前不久的東京大學入學典禮上,學者上野千鶴子發表祝辭,也在討論公平的問題。身為一名女性,她對女性和男性在教育上的不平等待遇深感憤怒,更尖銳地指出,現實生活,並不是如年輕人想象的那樣“努力就會成功”,回報不是“努力”帶來的,而是環境賦予的。

上野千鶴子還說道:“這世上還有人,無論如何努力也無法得到回報,想努力卻無從下手、甚至因為太努力而受到身心的傷害。”

這些人的不成功,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因為他們所處的環境,並沒有支付回報的功能。

另一位日本名人、管理學家和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曾在《低欲望社會》一書中提到,這屆日本年輕人,不消費、不結婚、不買房,無欲無求

他們與崇尚拚搏的父輩有著明顯的差異,他們看著奮鬥一生卻經歷崩潰蕭條、晚年艱難的父輩,就不知道努力有什麽意義;他們在職貧窮,甚至需要父母援助,與此同時,他們覺得反正未來也支援不了自己的孩子,乾脆就別生出來受罪了。

大前研一以犀利張揚著稱,被稱為“日本戰略之父”。他的理論經常引發全球性的討論,2006年,他提出“M型社會”,迅速成為社會熱詞:日本收入階層兩級分化,富人更多,窮人也更多,而二者之間的中產階級,迅速往中下階層滑落,整個群體崩潰塌陷,構成“M”字型。

除了日本,台灣、香港也被稱為典型的“M型社會”。被貧富差距困擾的香港人,還為此拍了一部真人秀,名為《窮富翁大作戰》。節目邀請香港各界的富翁體驗住籠屋、露宿、當清潔工和服務生等貧困人口的生活。

乍一聽很像港版《變形計》,但這個節目裡,只有“由富到窮”的降維體驗,並沒有尷尬而殘酷的“由窮到富”環節。

從評分上看,《窮富翁大作戰》是少有的續集評分還能上漲的綜藝節目。製作團隊一次次挖掘更深的社會痛點,並從第一季的“我要揭示它”,發展到第三季的“試圖改變它”。

時隔多年,今天的網友們談起貧富差距和社會公平,仍然會想起《窮富翁大作戰》這個節目。一位YouTube網友不久前還在視頻下評論道:“今時今日再看這條片,比當時更沒有希望。

一場貧窮的遊戲

《窮富翁大作戰》第一季拍攝於2009年,根據聯合國2008年報告,香港貧富懸殊情況在當時排名亞洲第一。窮人並不懶,三分之一的香港貧窮人口,是在職貧窮。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主席表示,窮人更多地背負了商業化的代價。“因為在過程中我們把工序做得更好、把價錢降低,那一定會有代價。代價會轉嫁到競爭能力較差的人身上,或是弱勢社群之中。

節目的開篇詞,提了三個問題:“做窮人抑或做富翁,是上天注定抑或倚靠雙手?還是社會資源分配不均?來自上層社會的學識智慧、生活態度,能否在這貧富懸殊的香港社會,改變自己的命運?

節目組請來的嘉賓,都是有學識、有財富、有地位的香港名流。這些人無疑是階層利好的受益者,但他們相信,自己之所以擁有這一切,階層利好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們本身夠智慧、夠努力。

和所有綜藝的反轉套路一樣,節目的開始,每位嘉賓都對自己很有信心,相信可以改變艱難的命運。

JUJU是跨國公司亞太區主席的女兒,剛代表中國到牙買加選美回來。她喜歡生活在鎂光燈下,日常就是做模特、參加選美,經常因為鞋子太多而被媽媽數落。

她要搬進單親移民家庭居住的板間房,一邊輔導孩子一邊做侍應生。來的時候,她帶的行李,比這裡住戶一年的家當還多。

在哈佛學習工商管理的上市公司總裁Erwin,把這次節目當成一個學習的機會,鏡頭前的他充滿好奇,躍躍欲試。

Erwin住進深水埗的板間房,第一次見到木虱,又興奮又害怕。旁邊的老人平靜地說:“不怕,它不會跳的。”

霸道總裁隔著紙巾摁死了它,一邊笑一邊說“真惡心”,就像小朋友看到了新玩具。

不用上班、每天只需要打高爾夫、跳探戈、出海開派對的商人Eric,這樣看待自己的生活:“我並非純粹揮霍,而是想追求生活質素。越追求,世界就越大,就越需要學習如何追求。

貧窮的生活是什麽樣的?“我準備去探聽一下。”拿著節目組給的15元生活費露宿街頭,他一點也不擔心三餐,搓著手掌就開始盤算明天要如何生財。

外資銀行總裁的妻子薑太太,問自己從小接受精英教育的女兒:“你知不知道‘窮’字怎樣寫?貧窮的‘窮’。”女兒搖了搖頭。在繁體字裡,“窮”寫作“窮”,就像一個人躲在屋簷下,弓著身子,無法站直。

出身香港江南四大家族的富豪田北辰,直言道:“我信奉自由市場,可以說是淘汰了許多弱者。但如果你有鬥志,弱者也能變成強者。”

名流周啟邦之子、80後大律師周國豐,不滿於身上富二代的標簽,把這個節目當成為自己正名的機會:“小時候同學對我有不公平的標簽,叫我‘二世祖’,‘有錢仔’。

他還認為這是教育自己下一代的好素材,“爸爸是吃過苦的”,雖然是在節目裡。

這些嘉賓都很清楚地知道,世上有窮人。他們大概不會問“何不食肉糜”,但他們的言談中多少表露出上層階級的態度:“貧窮是因為你們自己不夠強。”

參加這檔節目,於他們而言,只是一場貧窮的遊戲。會吃幾天苦,會有些無奈和感慨,會有些新鮮的談資。

“我知道有,但不應該有的。”

著急的香港人沒多少鋪墊的耐心,反轉來得很快。

Eric拿著15元生活費,打算先去找工作。但他對普羅旺斯美酒的了解,在餐飲外賣行業並無用武之地。

一位熱心市民勸他:“找香港政府吧,最好了。”倔強的他仍然堅持:“我想靠自己。”

熱心市民擺擺手:“香港人不會靠自己,只會靠香港政府。

幸運的是,努力的Eric真的找到一份外送工作,送一次五元錢。送單路上,他的精英思維飛速運行,很開心地說,資產有了33.3%的增長。

但好景不長,幾個小時後,餐廳老闆就不需要這位臨時外賣員了。

站在街頭,Eric笑著笑著就紅了眼眶,作為一名商界大佬,他在這幾個小時裡,努力到自己都感動,卻還是失業了。

他露宿的地方,對面就是香港最貴的半島酒店。他的“鄰居”們都睡在紙板上,一旦下雨,紙板就會被漫過來的汙水淹沒。

生活中“不知米價”的薑太太,在後廚崩潰:“這次洗夠了我一輩子要洗的碗。”而她“不知寫窮”的女兒,來到基層小學的班級裡上課,她看起來是最優秀的一個。

親子集團CEO劉雪文,來到天水圍做小販,推著車到處奔走,不能停太久,不能休息。她要盯著有沒有人來驅趕,有沒有人偷東西,有沒有找錯錢……

一天下來,她對著鏡頭問:“我在工作、在賺錢,在貼補家用,為何像做賊一樣?

信奉自由市場的田北辰,變成住籠屋、掃大街、時薪25元的清潔工。為了跨區趕去上班,他要坐通宵巴士,但十三元的車費太貴。

這不禁讓人想起田北辰的一件往事。2004年,有民眾批評馬鐵票價昂貴,田北辰回應道:“如果你覺得貴,可以有其他選擇,我們的鐵路公司不是社會福利機構,希望許小姐明白。

掃大街的工作顯然不是什麽好差事。有人在垃圾桶裡大便,有人扔了一大堆沉重的木頭,推著垃圾車走在街上,行人都避開了這位富豪。

他頻繁感歎“太辛苦”“太誇張”“太過分”。

他去看市場上出租的房子,連廁所上都能隔出一張收租的鋪位。作為一名成功的商人、政客,他知道貧窮存在,但“知道”和“見到”並不一樣。

“政府給他身份證,他是香港人,我們是否要給他一個像樣的生活?我們從來不會去想。政府要不就是興建公屋,不能入住公屋就是市場主導,但市場不一定公義,市場是弱肉強食的世界。

工作9個小時後下班,他的工友還準備再做一輪工,因為一份薪水不夠,起碼要再多三四千元,才能生活。

田北辰覺得很恐怖,沒有人性。

當清潔工的日子,讓大富翁的腦子退化了。他竟然什麽都沒想,沒考慮經濟、沒考慮未來,沒有任何盼望。“我努力工作只為了吃飽飯。怎會計劃下星期、明年、將來會怎樣?最重要是下一餐。

“這個社會,極嚴厲地懲罰讀不成書的人。”儘管他們是讀不成,而不是不想讀。

田北辰感觸很多。但感觸是一回事,堅持是一回事。節目組原定的計劃是三天兩夜,但一夜之後田北辰就放棄了,並表示“已經體驗”。這是《窮富翁大作戰》裡第一位受不了提前退出的嘉賓。

無止盡的努力,與不可能的公平

香港“M”的兩極,在《窮富翁大作戰》裡短暫交叉,但最終,上層回歸上層,窮人仍然是窮人。

生而為人,生而不公。公平,是人類社會永遠不能達成,卻一直在渴望的東西。就算社會發展到非常好的地步,也只能無限趨近公平。但光是趨近公平,就已經令大多數人疲累不堪。

BBC曾經拍攝過一部紀錄片,名叫《人生七年》。他們選擇了14個英國不同階層的七歲小孩,有的出身孤兒院,有的上貴族學校。

從1964年開始,每隔七年,BBC就重新採訪這些孩子,記錄他們的生活,直到2005年。這部片子一開始就給階層貼上了標簽,受訪者往後的人生,也都不出所料:沒有打破階級壁壘的奇跡,也沒有墜落神壇的傳說。

從小看《金融時報》的孩子一路名校、名企,就算有過短暫仿徨,最終也能回到正軌。工薪家庭甚至更低階層的孩子,長大後也會複製一個差不多的家庭,困在7歲開始就已經注定的階層中。

富人不是不需要努力,但財富保證了他們的努力可以輕易得到回饋。窮人也不是不需要努力,因為貧窮的意義就是,你不努力,很快會活得更慘。

2019年了,世界並沒有變得更好。今年初,國際慈善機構Oxfam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前夕發布了一份報告,指出在2018年,全球TOP26富翁的財富,幾乎是38億最貧困人口的財富總和,達到歷史最高水準。

26人和3,800,000,000人,這不是鬥志的問題,也不是努力的問題。嚴酷的貧窮,讓年輕人失去向上流動的資本和機會,讓老年人無法有尊嚴地度過餘生,讓謀生艱難到令人絕望的地步。貧窮還是一種頑固的遺傳疾病,富人的孩子不會寫“窮”字,而窮人的孩子對窮困麻木。

努力就能改變貧窮嗎?很想說是的,可我們都是成年人了。小時候喝得下去的雞湯,長大後實在難以下咽。

我們也有新的雞湯:“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

其實說得很對。畢竟,除了“努力”,我們又能把希望寄予誰呢。

作者 | 易米三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