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孩子吃手指、啃指甲,到底需不需要管?

很多家長會諮詢到孩子吃手指和啃指甲的問題,這個看似很普通的問題,卻給很多家長帶來了困擾。看著孩子越來越強烈吸吮手指和啃指甲的行為,有的父母下狠心用「每吃必打」的方式,有的父母給孩子的手指抹苦瓜汁、塗風油精,結果卻是孩子依然改不了這個毛病。綜合了大家的問題焦點,我今天就單獨把這個問題拿出來,跟大家分析一下孩子吃手指、啃指甲背後的原因,在這個基礎上結合不同年齡的孩子的特點,給大家一些有效的解決辦法。

孩子的這種吮吃手指的行為一般從出生6個月就開始了,到l歲半至2歲時最為常見。對於小孩子來講,有人認為吃手指是由於沒吃飽而將手放到嘴裡以寬慰自己,時間長了便形成習慣。其實孩子吮吃手指,也具有一定的心理含義。

0-2歲吮吃手指的原因與實施措施

剛出生的孩子是「自我中心」的,或者準確地說,他們並不能區分自己和外圍世界,加之成長完全依賴父母,並能得到尤其是母親良好的照顧和關愛,存在著自己即世界、自己即上帝的錯覺和假象,故而「吃」的手段除了滿足自己對食物的需要外,還表達著「將被吃的事物與自身融於一體,真正使自己獲得其滋養」的願望。

以精神分析為理論依據,佛洛依德對孩童的人格發展也提出了相應的理論。他認為人格的發展,主要是本能的發展,本能的根源在於身體的緊張狀態,多集中在身體的某些部位,稱為動欲區。動欲區在發展的早期是不斷變化的,首先是口腔,其次是肛門,然後是生殖器,據此他將人格發展分為五個時期,即口唇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和生殖期。

口唇期出現在生命的第一年,這個時期的動欲區是嘴。在口唇階段的初期(0~8個月)快感主要來自唇與舌的吮吸活動,吮吸本身可產生快感,嬰兒不餓時也會把手放在嘴裡吸吮,以獲得一種愉快感。

第一階段是口腔期,快樂來源於口腔的動作,包括吮吸、咀嚼等動作。過早斷奶會使孩子形成所謂的口腔期人格。

第二階段是口唇期的晚期(8個月~1歲),體驗的感受部位主要是牙齒、牙床和齶部,快感來自撕咬活動。

所以說在這個階段,寶寶主要是用口來玩耍、認識自己的身體,認識生活的這個世界。嬰兒的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口上,媽媽滿足了寶寶的口欲,寶寶就會露出輕鬆、愉快的表情,甚至手舞足蹈。這一時期吃手指是正常行為,只要經常保持孩子手的清潔衛生,以免病從口入,就可以了。(這時期,孩子還會出現啃咬玩具,衣角等情況,所以玩具和孩子使用的物品也要經常的清潔消毒為宜。)

1-2歲階段,適當提供一些硬度較高的食物,方便孩子多些咀嚼,滿足對口腔的刺激需求。要注意讓寶寶的生活豐富多彩,多在戶外運動,在家也要經常陪伴寶寶做親子遊戲,玩動手多的玩具,像拚積木、穿大珠子、拍球、捏橡皮泥等等,可以分散寶寶對手指的單一關注。

保持良好衛生習慣鼓勵孩子勤洗手,並經常幫助他們修剪指甲,保持手指的整潔,減少病菌的侵害。

隨著年齡的增長,在玩耍的過程中寶寶吃手指的行為會逐漸的消失。心理學家曾做過研究統計,發現90%的正常嬰兒有吃手指的習慣,5%的4歲兒童仍保持這種行為,6歲至ll歲兒童中有2%存在吃手指的問題。

3-10歲吃手指的願因與實施措施

對於年齡較大的兒童,吃手指則是由於某種心理問題引起的,如缺乏母愛、不被人關注、受到挫折、內心矛盾、恐懼不安或寂寞無聊等。除了以上心理因素,長時間持續的吃手指的行為還會造成受刺激部位局部軟組織增生。若持續到恆齒長成後,又會影響下頜的發育,發生變形,也會把手上的病菌帶入體內,導致一些疾病的產生。

對於年齡超過三、四歲、仍有吃手指習慣的孩子,則要採取適當的方法加以矯正。因為大一些的孩子,更多的問題來源是心理,所以對於改善問題的關鍵就是愛與安全感的建立。

第一點:家長要注意給孩子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庭環境,不要在家裡總是高高在上的訓斥孩子、懲罰孩子,也不要無故拒絕孩子,不要給孩子布置太多能力達不到的任務,不要總是把關注點集中到孩子的學習成績上。這些都可能造成他們心理上的無助感和緊張不安,而吃手指就變成了他們進行自我安慰的方式了。

父母應主動關心孩子心理需求多陪伴孩子,了解他們內心的需求,給予關懷與安撫,讓孩子得到慰藉。

第二點:有的孩子在家時很開心不吃手,到了幼兒園就愛吃手尤其在幼兒園睡覺的時候。原因就是對環境的陌生,離開了熟悉的媽媽,沒有朋友很孤獨,或者是自己沒有辦法好好吃飯、獨立上衛生間等這樣自己克服不了的困難時有心理壓力,於是就習慣的用吃手來緩解自己的情緒。

在幼兒園裡,對於新入園的小朋友,老師也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健康的生活學習環境,尤其對於內的孩子,要關心他們的心理承受力,要溫和的對待他們,與孩子建立互信的關係,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緩解緊張的情緒。

第三點:家長不要「如臨大敵」一般面對孩子吃手行為,隨時隨地的關注孩子吃手,看到孩子吃手就去打手,就去拉扯,甚至打罵孩子,這樣表面上孩子暫時停止了吃手,但逆反心理會使他們私下裡更加嚴重地吃手。因為孩子發現吃手會被父母關注,於是孩子習得這樣的模式以後,就容易利用這樣的方式來引起父母的關注。

對於家長來說,這個年齡段最好的糾正孩子吃手的行為,就是讓孩子參加豐富多彩的娛樂和學習活動,多與小夥伴們交往,多跟小夥伴一起玩集體遊戲、協作型遊戲,慢慢地,他們的注意力就會轉移到外界更加豐富的事物上去了。

第四點:孩子吃手的行為,並不是一天裡面長時間總是持續,而是只在某個特定的時間才會出現吃手的行為。所以要用各種方法轉移注意力,加強監督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習慣。吸吮手指的習慣不是一兩天能改掉,所以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而且孩子已成習慣,要改不太容易。

在初期,要先努力讓孩子將吸吮手指的次數減少,從每天三四次到一兩次。有時孩子吸吮手指是無意識的,這就需要家長的監督,要監督孩子不把手指放入嘴中吸吮,有時孩子會控制不住,家長要馬上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提供串珠、拚圖、剪貼等精細的手工活動,幫助他控制吸吮手指,鼓勵孩子能集中精神完成任務,逐步讓孩子忘記要吸吮手指。實在控制不住時,家長還可以用講故事,講笑話的方法,讓孩子在入神聽的過程中忘記吸吮手指的念頭。

11-16歲啃指甲的願因與實施措施

有一種與吃手指相似的青少年行為問題:啃指甲。大約10-30%的學齡兒童有這種行為,最多見於ll歲至l6歲的兒童。這種兒童大部分是活潑、好動、情緒不穩、易於分心、不太順從的孩子。與愛吃手指兒童的性格有明顯不同。當他們的情感不能充分表達出來時,或者家庭關係緊張,父母在家裡表現的特別無能,適應學校生活有困難,因而出現緊張焦慮狀態,這時就會出現咬指甲的行為,以此來緩解內心的緊張狀態。這類咬指甲的行為如果得不到及時矯正,它很有可能伴隨孩子進入青年和成年時期,所以需要家長和老師幫助青少年利用一些方法來克服咬指甲的問題。

1、情緒調節法: 有一些人養成咬指甲的習慣,是因為當自己焦慮的時候,會通過咬指甲這種行為來緩解焦慮。如果是這樣的話,只要能夠讓自己不處於焦慮的狀態中,咬指甲這種習慣自然就會消失。所以說,多學習一些緩解焦慮的方法更重要。家長:要幫助孩子掌握放鬆自己的有效方法。例如,用深呼吸放鬆練習法來訓練孩子手和臉部肌肉的放鬆,每天練習一段時間。或者讓孩子做一些運動,來調節自己的心情,達到放鬆的目的。

2、培養自覺意識:孩子在咬指甲時處於無意識狀態,應讓孩子了解到咬指甲的害處,對比他的手指與正常孩子的手指。和孩子一起分析在什麼時間最容易咬指甲,是在看電視時,還是在做作業時,這樣使孩子產生改正壞習慣的自覺意識。

3、做點兒實際的事:可以讓孩子把指甲剪短,讓他想啃也啃不著;如果是女生,媽媽可以帶著孩子去做個美甲,孩子面對漂亮的指甲還下得去嘴嗎?還可以為孩子尋找「替身」,當孩子想咬手指的時候不妨讓他嚼個口香糖,吃點其他的健康零食。在看電視的時候,可以讓孩子手裡握點東西,女孩子可以練習編制。

不論是吃手指還是咬指甲,矯正起來都需要持之以恆的耐心,不能急於求成。要改變吃手指、咬指甲這壞習慣是需要時間的,如果孩子難以控制這行為,很容易會產生壓力,並感到焦慮,繼而產生其他負面情緒或行為,所以父母在幫助孩子時要有耐心,避免打罵懲罰孩子。無論是正常的「口腔期」,還是心理行為形成的「吃手指」,家長都應該對孩子有足夠的關愛和理解,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