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智敏上師帶你讀《心經》:詳解十二因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智敏上師講授

盲人杖行圖:指寓業起“無明”

宿惑位無明——無明:先世煩惱,至今果熟,總謂無明,即不明、妄明義(智不及愚與煩惱愚)。

第一支,無明。“宿惑位無明”,“位”,所處的階段;“宿”就是過去,“惑”是煩惱,凡是過去(上一輩子)的煩惱,在現在這個階段來看,都安個名字叫“無明”,以“無明”來代替過去的煩惱。

“無明”是什麽東西?“先世煩惱,至今果熟,總謂無明,即不明、妄明義”,前一世的煩惱,現在感果了,我們現在回顧以前起的煩惱,都安立它一個總的名字叫無明。什麽叫無明?就是不明,也就是妄明。不明,就是什麽都不知道;妄明就是搞錯、弄錯了。這些都不是真的明,叫無明。這個無明,包括“智不及愚與煩惱愚”,“智不及愚”就是所知障,“煩惱愚”就是煩惱障,有這些障在裡邊,把我們搞得糊裡糊塗,就叫“無明”。

陶工圖:指寓“行”支

宿諸業名行——行:宿生福、非福、不動等業,至今果熟,總名為行。

第二支,行。因為過去有煩惱,有無明,這個無明是要動亂的、不是安分守己的,它要幹什麽呢?造業了,“宿諸業名行”。過去(上一輩子)因為有無明,就造業了,這個業,我們現在這一輩子就叫它“行”。過去世由無明推動所造的業,不管是身、口,還是意造的,都叫“行”。

“行”就是過去世造的業,什麽業?“宿生福、非福、不動等業”。業分三種:造的善的事情,感福報的,叫“福業”;做的壞事,感苦報的,叫“非福業”;“不動業”,就是禪定。假使你得了初禪,你將來決定要生到初禪天;假使你修到二禪,死後決定生到二禪天;得三禪的人,死後決定生三禪天。這個因和果是不會變動的,所以叫“不動業”。“至今果熟,總名為行”,不管你福業也好,非福業也好,不動業也好,現在我們在果成熟的時候回顧以前造業的情況,都給它安個名字叫“行”。那麽“行”就是過去造的業,這是第二支。過去世兩支講完了。

過去世因為煩惱的推動造了行的業,“無明緣行”,無明為緣產生行,行有了以後——造了業之後就投胎了,就是第三支,“識”。

獼猴居樹頂圖:指寓“識”支

識正結生蘊——識:於母胎等,正結生時,剎那五蘊。

“識正結生蘊”,正在結生(投生)的時候,這個五蘊就叫“識”。“於母胎等,正結生時,剎那五蘊”,在母胎裡邊,自己的阿賴耶識(中有)正參與到父精、母血裡去的時候,這叫“識”。這個時間很短,就在進去那一刹那,叫“識”。

中有入胎,世間上研究生物學,研究生物的來源,他們研究了好久,這個有生命的東西到底是什麽蛋白產生的?這個問題還是個謎,到現在也沒有解決。有些佛教徒也做過這個實驗,在人死的時候或者中有入胎的時候用一種儀器來觀察中陰身怎麽出來、怎麽進去,但是現在的儀器太差了,對中有那麽微細的東西,是測量不出來的。現代科學的儀器所達到的精密度,要想測量中有,那是差得遠,還不能達到那個水準。如果有一個儀器能夠測量到中有的運動,把它的來、去知道了,那也可以更進一步地闡明這個宇宙的真相了,但是這對現在的科學來說還早得很。

下邊,投生之後,就是名色(名色支)。

舟楫圖:指寓“名色”支

六處前名色——名色:結生之後,六處生之前,中間諸位,皆名名色(羯剌藍等五位)。

“結生之後,六處生之前”,“六處”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在胎裡邊,五官還沒有長之前的那個階段,叫名色支。結生以後,六根沒有生之前,中間的“諸位”,剛才我們講過,開始是羯剌藍,再是頞部曇、閉屍、犍南、缽羅奢佉,這五個位都叫名色。

空室圖:指寓“六處(六入)”支

從生眼等根 三和前六處——六處:眼等已生,至根境識未和合位,名六處。

在胎裡邊長大,到六根長出來了,那個名字叫“六處”,名字改了。“從生眼等根,三和前六處”,何謂“三和”?在講十八界的時候就講了,根和境相觸生識,這三個和合了,開始認識外境。我們要認識外境,一定要有根,如眼根對色法(色的境),然後生眼識,就看到外邊的東西了。“三和”就是根、境、識這三個和合,產生認識作用——有感覺了。這個感覺還沒起來,但是六根長出來了,這個階段叫六處。

“眼等已生”,眼耳鼻舌身等生出來了,但是根、境、識這三個沒有和合,還沒有接觸,“未和合位”,就是眼睛還沒有睜開來、耳朵還沒有聽到外邊的聲音,這個時候叫六處。六根剛剛生出來,作用還沒有生起來,就是現在世的第三支。開始結生的是識,在胎裡邊是名色,名色生長,到六根長了,但是還沒接觸外境,那就是六處。

然後,慢慢地要接觸外境了。

於三受因異 未了知名觸——觸:從出胎至三歲,於根境識三和合起用,然未了苦樂諸受,名觸。

“於三受因異,未了知名觸”,我們有了根境識的和合,就產生一個直觀的感覺——觸,這個“觸”是“受”的因,還不是真正的感覺,只是“受”這個感覺的一個因素,還沒有表達出這個感覺來。要由這個觸——是苦的觸就產生苦的感覺,樂的觸就產生樂的感覺,不苦不樂的觸就產生不苦不樂的受,對於這個“受因異”還沒有能夠明確地了解,“受因”我們慢慢說,“異”就是它們的差別,對受因的差別,還沒有明確地了知,這個階段我們就叫觸。

什麽是受因?就是受的境,我們接觸的環境。是好的環境,生樂受;不好的環境,生苦受;不苦不樂的環境,生舍受。對於這些差異的了別——這個東西能感到樂受的,這個東西能感到苦受的,小孩子不知道,這個階段,我們安個名字叫“觸”。

這是什麽階段呢?“從出胎至三歲,於根境識三和合用起”,大概是從出胎到三歲的時候,“於根境識”,接觸外境了,“三和合用起”,它的作用起來了,“然未了知苦樂諸受”,這不是說他不知道苦樂,而是對苦樂的境他還分不清楚。比如小孩看到火花紅紅的很好看,就伸手去抓,他不知道這個火會傷人的、會燒痛的,對能夠產生樂、能夠產生苦的境界還不知道,他看見很紅的果子他要吃,但這個果子有毒他也不知道,抓過來就吃,三歲的孩子就是這樣子的。這個階段我們叫“觸”。再下去,慢慢地長了。

箭射眼中圖:指寓“受”緣起

在淫愛前受——受:四五歲已去,十四五以來,已了三受差別,雖起衣食等貪,未起淫貪,名受。

小孩子發育到一段時間,男女之貪欲生出來了,在還沒有生出來之前、三歲以後,這個階段叫受。

“四五歲已去”,三歲過了,四五歲開始,到十四五歲以來,這中間,男女根還沒有開始正式發育(一般的發育是十四、五歲,男女根發育了就產生情欲了),他情欲的心很淡薄,沒有什麽,所以這個階段叫“受”。但是他比小孩子時進步了,“已了三受差別”,對受因(境界)的差別,什麽境界能得樂受、什麽境界要得苦受的,他知道了,好的他會去爭取,不好的他會去逃避、避免,已經比小孩子時聰明得多了。“雖起衣食等貪,未起淫貪”,他對吃的、衣服之類的有了貪心,但是男女的貪基本上還沒有出來,這個階段的有情,我們給他安個名字叫受。

這個我們可以想象的,小孩子四五歲到十幾歲的時候,吃的、穿的,他歡喜的他就要。你給他好吃的,他要吃。我在溫州就看到一個小孩,一跑到他母親旁邊,“我要吃冰糕……”講了很多,他也知道這個好吃的,要吃;衣服他要穿好的,要穿得跟外邊小孩一樣,整整齊齊的。飲食衣服的要求是有了,但是男女貪還沒有怎麽起來,這個階段叫“受”。

飲酒圖:指寓“愛”緣起

貪資具淫愛——愛:十六七已去,貪妙資具,及淫愛現行,未廣追求,名愛。

受再發育下去,“貪資具淫愛”,這個時候他年紀大一點了,這個貪心——男女貪就出現了。

“十六七已去,貪妙資具”,他不但貪那些衣服、吃的,小的時候給他吃顆糖就解決問題、不吵了,這個時候一顆糖解決不了了,“啊呀,我要錄音機啦”“我要照相機,我要手錶……”都要求起來了。“及淫愛現行,未廣追求”,另外,對於男女方面的貪欲心也起來了,但是他畢竟年紀還小,沒有廣追求。比如他要求的,父母答應了,他就高興;父母罵他一頓,不給,那也算了,他也沒有拚命去要求。這個時候叫“愛”。

摘果圖:指寓“取”緣起

為得諸境界 遍馳求名取——取:為得種種上妙境界,周遍馳求,名取。

年紀再大一點,追求力量強了,你父母不答應,他自己想辦法。“為得諸境界”,為了享受那些境界,不管是物質的,或者是精神的,他要拚命去追求,“遍馳求”,到處去追求。這個階段的人(有情)叫“取”。“為得種種上妙境界,周遍馳求,名取”,他也不怕疲勞,甚至不怕坐監牢。他要吃好的、享受好的,就去偷,偷不行就搶,什麽都來了,犯罪行為也就產生了,這個階段叫取。

受孕圖:指寓“有”支

有謂正能造 牽當有果業——有:因馳求故,積集能牽當有果業,名有。

取、愛都是煩惱,煩惱那麽大的話,就要造業了。“有謂正能造,牽當有果業”,這個“有”是什麽意思呢?就是說正在造一個業,這個業幹什麽的?“牽”,能夠牽引“當有”,“當有”就是第二世、下一輩子。下一輩子感果的業正在造起來,這叫“有”。

也就是現在的煩惱——愛、取造業了,這個業要感下輩子的果的——當有的果,能夠把這個果牽出來、拉出來的業,就叫“有”。“因馳求故,積集能牽當有果業”,這就叫“有”。為什麽叫有呢?有將來的果報。

造了業之後,死了之後下輩子要受報了。“結當有名生”,下輩子投生的時候,就叫“生”。它和“老死”是十二支裡的最後兩支,是後際的、下輩子的。中際八支講完了。

結當有名生——生:由此業力,從此舍命,正結當有,名生。(當有之生即今識位)

“由此業力,從此舍命,正結當有,名生”,因為你造了“有”,造業了,那麽到你現世果報完了、舍命的時候,要投生了,“正結當有”,正在結當有,“當有”是本有、死有、中有之後投的那個身,就是“生有”。將來的生有就是“當有”。“當有之生即今識位”,這個來世的生有,相當於我們現世的識。為什麽現在叫識,下一輩子叫生呢?因為現在的識,在父母那裡投胎的時候,識的力量強,叫識;將來投胎,生的作用比較明顯,所以來世的就叫生。

背屍送葬圖:指寓“老死”支

至當受老死——老死:生剎那乃至當來受支,總名老死,如是老死,即今世名色等四支。

最後一支,“至當受老死”,從生以後一直到受——從中間去比,生相當於識,識以後不是有名色、六處嗎?從生一直到中間的受,名色、六處、觸、受,這四支相當於“老死”。

“生剎那乃至當來受支,總名老死”,就是我們說的,“生”一剎那以後,乃至將來的名色、六處、觸、受,這些都叫老死;“如是老死,即今世名色等四支”,下一輩子老死這一支,就是我們現在的中間那一段——名色、六處、觸、受這四支,這就是將來的老死。

這裡有一個問題,為什麽老、死並成一支?為什麽不把老與死分開來呢?那就是說,不一定生出來的人都老了才死的,也有不老而死的,所以說這一支兩種情況都適用,可以老了至死、也可以死了但沒有老,所以就並成一支。那都是佛的智慧啊!這裡邊還有很巧妙的事情,在後頭慢慢地說。當然這是很細致的,我們只好多花點時間。

——節選自智敏上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