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婚戀交友網站為何裝醉不醒

光明網評論員

一樁姻緣,幾多槽點。眼下看來,如同魏則西事件未必能喚醒互聯網醫療廣告的價值觀一樣,蘇享茂事件顯然也沒能讓雲譎波詭的婚戀交友網站自此就歲歲安瀾。

最近,有媒體接到爆料稱:在婚戀交友網站上有人用虛假身份注冊會員,並進行了實名製認證。6名女性在一個月內,被對方以購買“上市公司原始股”為由哄騙。受騙者累計投資近200萬元後,對方失去了聯繫。記者實測發現,婚戀交友網站會員注冊門檻較低,背後隱藏的黑產交易十分活躍:一些不法商家甚至宣稱,30元就能辦假身份資料進行實名認證,108元就能買到全套生活照和影片。

知名婚戀交友網站成了騙子集散地,無非說明兩個問題:一是部分互聯網企業的價值觀“久病難愈”,二是牛欄關貓的監管讓它們“病並快樂著”。

國內婚戀交友網站的生意,大概來自兩種需求:第一部分,是正常的婚戀交友等社交剛需。有數據顯示,我國獨居人口從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到了2017年,我國達到適婚年齡的單身男女已達2億。從中,大致可以窺見中國婚戀市場的發展潛力。加上各地公園相親角衍生出的“相親鄙視鏈”等新聞層出不窮,轉型期父母對子女婚戀關係的焦慮既現實又熾熱。第二部分,是流量數據、違法犯罪等“剛需”。一些婚戀交友網站宣稱有1億多注冊會員,但這些體量龐大的數字真實性如何,向來是一個欲說還休的謎。至於專業騙婚、婚戀欺詐等亂象,在這些網站更是屢見不鮮。有記者以非真實資訊成功注冊成為會員後,一天內就接到了十幾封不同女士發來的站內郵件,表示希望加微信詳細了解。網站要“影響力”、騙子要“新市場”,眉來眼去之下,婚戀交友網站看似越發風生水起。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在亂象問題上,互聯網企業的主體責任難以洗脫。儘管每個婚戀交友網站都會前置式地給新用戶發一封管理員郵件,申明“作為一個海量資訊平台,從技術以及成本上,皆無法確保每一條資訊的真實性”——但是這樣的聲明,就像少數無賴企業跟員工訂立生死合約一樣,說“死傷概不負責”,顯然是滑稽而無效的。網站的聲明,不代表可以免除法定審核義務。這既因為單方聲明不是紙質合約,更因為在平台與用戶資訊不對稱的語境下,排除自己義務、加重對方責任的條款,法律一般也不會承認。

形同虛設的實名認證,對於善良的用戶來說,就是挖坑設套的險惡陷阱。正所謂,“你以為在網上熱聊的對象貌美如花,可能只是對面的摳腳大漢在秀演技而已”。那麽問題來了:第一,既然只需一個可接受簡訊驗證的手機號就能完成所謂的“實名認證”,那麽,網站對關鍵性的性別、年齡、身高、學歷、月薪、婚姻狀況等基本資訊,究竟該不該有核實的責任?第二,性格、品行等主觀資訊固然難以落實,但客觀的人身資訊窮盡審核之責了嗎?比如綁定銀行卡、第三方機構調查等。責權利對等的基本原則,不能止步於電子郵件的風險提示吧?

這些問題,不過常理常情之問,其實根本都不是問題。2017年9月18日,民政部官方網站發布共青團中央、民政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做好青年婚戀工作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意見》提及,“推動實名認證和實名注冊在婚戀交友平台的嚴格執行。”彼時,各大婚戀交友網站紛紛舉手錶態、熱血沸騰。結果呢,漏洞依然,問題依舊。面對這些,公眾難免要問一聲:明知問題而驕縱寬宥,既不尋求技術疏解,亦不上交監管探究,如此悶聲發財是何邏輯?問得再直白一些,這究竟是“不能”還是“不為”?

實名認證徒有虛名、認證業務待價而沽……亂象紛呈的婚戀交友網站,在監管查處尚未一劍封喉之前,究竟還要“裝醉”到什麽時候?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