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單行道”上越走越遠的王珞丹,不怕脫軌嗎?

本文發於微信公眾號風和日麗(id:singthelife)

最近熱衷於看各路明星的短影片,發現在這片藍海裡,王珞丹是個奇特的存在。

前一秒在看申世京妹妹遛狗烘焙逛市場,下一秒轉到她這兒,啪一片黑白灰,看她和建築大師對談。

《丹行道》是王珞丹操刀的短影片紀錄片,主要內容是王珞丹對話12個建築師,在跨界碰撞中感悟行業、人與生活。意義是有的。

玩笑歸玩笑,正經看下來,這檔節目還是記錄著王珞丹的成長變化的。

她在前面幾期並不太會話趕話,只是在一旁禮貌地重複建築師們話中的關鍵詞,採訪腔調略顯生硬,很拘束。

但隨著節目走下來,王老師顯然對這套業務已經不再生疏。

和建築師相處的時候松弛下來,打開了自己。

在對行業有新的認知和思考後,也會積極作觀點輸出,有兩個我記住了:

她會說建房子就像搭樂高,這活兒還真不是每一個人能做,至少不是每個人都有耐心和巧思。

她還說表演和建築都不是瞬間的藝術,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凝結:

她接收新事物的能力很強,但很難得的是她很懂溝通藝術,會傾聽。記得有一期,建築師在講“空間和整理”的時候,她在一旁托腮認真聽課,像個學生:

等對方講完之後,她會去做精準的總結,成功把話接回來。

說明她在節目裡一直在用心思考。

老實說,蠻佩服王珞丹的勇氣的,把視角對準「建築」這個小眾且具有批判性的領域,幾乎等於放棄流量。

怪不得她在微博說,從這個想法萌生開始,家人和公司同事就一直不認同,都覺得她瘋了,辛苦還不討好。

只是小眾代表一種自我選擇,決定做一件事的時候,本身不需要太多的“被認同”。某種程度上,小眾即風格:

堅持自己熱愛的某個東西,即便它暫時不太符合大眾標準意義上的價值判斷,但恰恰能說明你特有的堅定感和個性,有時候我們需要保護好這種“個性”,它會成為你強烈的個人標簽。

而這種特立獨行也貫穿著王珞丹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會有人覺得她有種不隨主流的疏離感,實際上骨子裡文藝掛的公眾人物大多會得到故作姿態的評價。

但其實小眾可能只是一種初始狀態,把自己的熱愛發揮到極致,即便是小眾,也能引發新的流行和追捧。所有潮流,都是由最開始的小眾熱愛開始發酵的。

#生活中跨界興趣“泛濫”#

觀摩她的生活常態,你會覺得她和這個圈子確實有些格格不入。

就像這次的《丹行道》,她想做就不會care外界的聲音。之前有看到新浪的工作人員在朋友圈說自己一直被cue到這檔節目,也是因為節目播出後,大家覺得這個項目的品質和質感很棒,所以團隊們紛紛來谘詢怎麽能做成這種高品質的項目:

那位新浪工作人員提到項目一開始沒有資金、沒有後期、王珞丹的團隊也不支持,但王珞丹卻執拗要做,並且事無巨細,完全自己去盯去執行。看來高品質的節目真的不好做,而王珞丹的執拗也是另一種特別。換別人或許不會選擇這種hard模式,即便選擇去做,可能因為過程中的障礙而放棄,大不了就另起灶爐唄!但身處困境還迎難而上,憑的是她熱切的興趣和對生活的求知欲,即便是不熟悉的領域,也帶著一種偏向虎山行的精神鑽進去。

她的特別之處,大概就在於擅長自己的興趣付諸實踐,想做什麽絕不拖遝。

她很享受跨界的衝撞感,去《跨界歌王》的時候,讓人發現她寶藏女孩的一面:架子鼓溜到飛起。

說到這裡,看到她的房間,會很想去玩。娛樂設施真的很齊全,家中常備架子鼓。

有人覺得她在單行道上踽踽獨行,如同學生時代不按既定規則做事的任性少女。

找到了滑長板的樂趣,在不想面對生活凡事的時候,就用它來逃離。

一個人跑去騎機車,趁太陽還沒下山的時候在泥路上飛馳而過,很嗨哈哈哈:

也需要安靜的力量,喜歡搭樂高,也常常在微博po吉他彈唱。

用閱片和讀書讓自己充盈滿足,寫寫影評,自得其樂。

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的人,下廚是標配技能,廚房也是個可以隔絕外界煙火的空間。

嘖嘖,我驚訝於她恐怖的執行力,也羨慕她身體力行的決心。不斷嘗試有意思的事物,這是很多人理想卻不可得的生活方式:open又多元。

#工作裡做“散養”女藝人#

近幾年都是大眾替她著急,把自己散養得有點厲害哦?掉隊了掉隊了,和這個圈子若即若離了。

把自己藏起來兩年不拍戲,消失在大眾視線中,這對女演員來說是很危險的事情。

但沒有讓自己心動的角色找上來,她便巋然不動。創下10個月“兩耳不聞拍戲事”的紀錄,面對走量卻如出一轍的劇本,她的反應我很喜歡,把那一掛的角色丟了:

她在《丹行道》裡也提過,身邊人都告訴她只要把某一個地方(她擅長的類型)盯好了,地位就穩了,她頭搖得像撥浪鼓,沒意義。

好比去年播《急診科醫生》,她就說大眾還在期待她的青春活潑風風火火,但是打擾了,這個角色走的是知性穩重風。因為覺得和以往角色反差大,有魅力,她才接了。

無縫銜接地投入千篇一律的角色裡,對她來說很難,所以回看這些年,她也是低產得可怕。

《破風》裡的女漢子,《後會無期》裡文藝乾淨的蘇米,她選角可以說是很謹慎,要新鮮要特別。因為角色就像演員握在手裡的牌,打出去的那一刻就知道是好是壞了。

瞅了眼她的存貨,發現她會根據當下的心境去挑項目,比如明年要上的《不老奇事》,編劇王朔,搭檔王傳君,主創班底是靠譜的。她在片中需要把握年齡感帶給自己的變化,這就很符合她當下的心態。

所以我們也基本上能提煉出她挑作品的大方向:合適、喜歡。

很現實地說,看上去掉出了線上女演員的梯隊,但換個思路,這也算是強化了她的辨識度:邊緣、有個性、不盲從。

而且,在散養狀態下,接觸各路新鮮事物的時候,積累到看這個世界的獨特視角,是錦上添花的。

正如《丹行道》裡有一期說的:

我們正處於一個“瘋狂”的時代,“消費主導一切,卻越來越分不清什麽是價格,什麽是價值”,撲面而來的是喧囂和浮躁。

時下快節奏和重壓之下,我們好像反而更迷茫,每一秒保持高速運轉,爭先恐後,焦慮情緒泛濫,而這種焦慮感也是低安全感所致。快節奏無可厚非,說一定要追求所謂的慢生活好像也有點一隅之見。

但看了王珞丹工作和生活的節奏,就感覺最安全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張弛有度,並且真正去掉面具生活。

以前看楊超導演講過,演員也需要「去掉面具」表演,找到當下的真實感,這是能和觀眾“同情”的關鍵。

所以說啊,放到她的演員身份上來說,“懂得感受生活”也顯得舉足輕重。好萊塢傳奇女星葛麗泰·嘉寶很早就說過,生活是最好的老師,銀幕之外,她想要獨處。(但在當時的確很難)

費·雯麗也是,不管擁有多大的成就,旁人口中的她,永遠是“懂得積蓄勇氣,喜歡學習、觀察和吸收。”

好比一塊海綿,吸收了足夠的水分(營養),才能握在手中,擠出水來,一氣呵成。

這就需要保持對生活的好奇與熱情,王珞丹親自跑去知乎回答網友的提問,之所以做這個節目,是因為想探究建築背後“人”的精神。這也是演員需要的一點敏感細膩。

同時,某種程度上,適當讓自己開啟閑散模式,每隔一段時間把自己清空,也是演員保護好自己創作力的方式。周迅有說過:

演員就像一個杯子,在拍戲之前就把這個杯子洗乾淨,我覺得演員是有責任保持天真和純淨感的。

複雜的經歷、閱歷和赤子之心並不對立。放空,淨化,顯然王珞丹是做夠本兒了。

在外人看來,這是她自我邊緣化,但或許只有她自己知道,一個人在學習和在擴大對世界的認知中看清自我,建立了獨自面對這個世界的價值體系後,ta才能在名與利的風浪裡依然能屹立不倒。

想起曼神講過,人生不該只有拍戲,每天待在片場,和電影不離不棄,外面發生什麽都不知道,像個白癡一樣,還是要豐富自己的見識和興趣,想到什麽就去滿足自己。

這大概也是王珞丹所追逐的生活方式,用強烈的個人風格和魅力圈粉。裝得下日月清風,也融得進湧動人潮。

#在生活的審美修煉中活出了通透感#

王珞丹這幾年確實是活出了從面子到裡子的通透感。

不怕打地說一句,她的時尚就是她喜歡的黑白灰哈哈哈,但這也說明她對自己很了解,摸索出來的穿搭風格,就是刪繁就簡。她的穿衣態度,也是她獨到的審美態度。

她本人比較高,偏中性美感,性冷淡風的穿搭正好可以拔高氣場,又不失灑脫。

圖源/費加羅周刊

生活中同樣走隨性風,簡單卻有呼吸感,和本人調性貼切,這也是一種和諧統一。

氣質的沉澱對女演員來說是錦上添花的:她能玩轉一貫擅長的小妞少女氣,也能hold住都市女性的沉穩與質感。

找到自己的穿衣經需要時間,正如內心的氣定神閑需要歲月沉澱一樣。

現在看她的採訪,就有種不緊不慢的從容感,有了生活經歷和熱愛並堅持的事情,仿佛多了幾分底氣。

這種底氣讓她不按照大眾設想的完美路線走,比起追求完美,她好像更熱衷於找答案:如何勇敢地讓自己更自由?

慢慢悠悠在單行道上做自己,其實是演員的難能可貴之處,也是演員的聰明之處。

某種意義上,不管是拍戲還是生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是一種節製和自持。

因為選喜歡的,意味著放棄過很多可以勉強做但不喜歡的。

王珞丹的格格不入,可能也正好就是這份獨立和不妥協。我們覺得她格格不入,或許也是羨慕她的自知和自由:

該停的時候停,去找回天真,挖掘生活的新鮮感;該放的時候放,滿足自己的任性和隨意,即便在單行道上越走越遠。

這也正是《丹行道》收官時,建築師們總結出對她的個性評價:複雜卻純粹,永遠充滿能量,任性卻灑脫,不放棄對自由的向往,想法多而深刻。

所以標題的提問,應該是個送分題,她越走越遠,卻也越走越穩啊。

【還可以繼續關注我們哦~】

微信號:singthelife

歡迎加關注哦,我們的公眾號依然很精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