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日本古代,天皇掌權的時間不長,這期間他們是怎樣施政的

文/莫斯基圖

這篇文章我們介紹奈良時代。

元明天皇之所以要在文武天皇死後即位,原因是當時皇族裡有許多天武天皇在世的兒子(文武天皇的叔叔們),這跟當初持統天皇即位的理由一樣,就是作為過渡期,保證自己的孫子、年幼的首皇子(聖武天皇)能夠順利繼承。

然而或許是因為元明天皇無心政務,也可能由於擔心首皇子的母親是大臣之女,會遭到其他皇族質疑(當時皇族通婚是常態),因此她在和銅八年(715,即靈龜元年)讓位給女兒冰高內親王,是為元正天皇,並讓首皇子當元正天皇的義子。

之所以在和銅八年讓位,一個重要的原因可能是要等到大極殿完工,才能舉行踐祚的儀式。藤原不比等作為首皇子的外祖父自然是皇室的天然盟友,但他在養老四年(720)去世,長屋王被任命為右大臣主政,而此時不比等的長男武智麻呂和房前並列為公卿。

長屋王的父親高市皇子是天武天皇的長子,在持統天皇時代擔任過太政大臣,而母親則是天智天皇的女兒禦名部皇女,即元明天皇同父同母的姐姐;長屋王又娶了元明天皇的女兒、元正天皇的妹妹吉備內親王為妻,身份可謂十分顯赫。

養老五年(721),元明上皇去世,她臨終前接見了長屋王和藤原房前,任命房前為內臣,於是長屋王主持外朝,房前則負責內朝。三年後(神龜元年,724),元正天皇讓位於聖武天皇。但長屋王與藤原氏、聖武天皇之間很快就出現了矛盾。首先是即位之初雙方就聖武天皇生母宮子的尊號有不同意見,之後長屋王讓自己與吉備內親王的子女獲得皇孫的地位,似乎是想要讓他們繼承皇位。

另一方面,聖武天皇與藤原不比等之女光明子在神龜四年(727)閏九月誕下一子,取名為基王,並在出生僅一個月後立為皇太子。十一月,大納言多治比池守率領百官到藤原不比等的舊居拜賀皇太子。多治比池守就是那個參與過修建平城京、與阿倍宿奈麻呂同為造平城京司長官的人,他當時在朝廷的位置僅次於長屋王(藤原武智麻呂還只是中納言),由他帶領百官拜賀,多少說明了長屋王對立太子一事有所不滿。

第二年(神龜五年,728),局勢出現了變化。八月,皇太子生病,聖武天皇下令造觀音像、寫經和大赦,又到諸陵墓祭祀。然而這些舉措並沒有發揮多少作用。九月,皇太子病死。

次年(神龜六年、天平元年,729)二月,左京人漆部君足、中臣宮處東人密告,說長屋王“私學左道,欲傾國家”,具體的內容大概就是指他用巫蠱之術弄死了皇太子。於是天皇派式部卿藤原宇合(不比等第三子)等人率領六衛兵包圍了長屋王的宅邸,又派舍人親王、多治比池守、藤原武智麻呂等人進入長屋王家裡問罪,長屋王、吉備內親王以及二人的兒子桑田王、葛木王、鉤取王自盡。

這就是著名的“長屋王之變”。在這件事件後,藤原武智麻呂升為大納言,房前兼任中務卿。天平元年八月,立藤原光明子為皇后。這是日本歷史上非皇族出身首次立為皇后,按照過去的傳統,皇后在天皇去世、皇子年幼的情況下可以暫時當天皇,當然後來再也沒有任何皇后這麽做過,但光明子立後一事象徵著藤原氏地位的極大提高。

藤原不比等邸(法華寺)與長屋王邸

藤原不比等與長屋王的宅邸其實相距非常近。長屋王邸位於三條東二坊,藤原不比等邸則跨域一條與二條東二坊。藤原不比等死後,宅邸傳給了光明皇后,立後後作為皇后宮,最終在天平十七年(745)在光明皇后的意願下改為寺廟,即今天的法華寺。其實不比等還有一個女兒名叫藤原長娥子,是長屋王的妾,與長屋王育有三子一女,長娥子與這數名兒女由於是不比等的子孫,因此在長屋王之變中躲過一劫。想來長屋王與藤原氏在執掌政權、互生嫌隙之前或許也是常常串門的親戚。

長屋王邸跡

長屋王邸模型

法華寺

藤原宇合、麻呂(不比等第四子)在天平三年(731)也成為參議。藤原不比等的四個兒子武智麻呂、房前、宇合、麻呂合稱藤原四兄弟,是藤原氏四家(南家、北家、式家、京家),但實際上三個兄長都是一母所生(蘇我娼子),唯有藤原麻呂是庶母所生,藤原四家中京家的地位也是最低的。

藤原式家和京家得名自族祖的官職(式部卿和左右京大夫),而南家和北家則源自宅邸的位置。武智麻呂和房前各有一位女兒入內,她們也分別稱為“南殿”和“北殿”,可惜我們現在並不清楚他們的宅邸位於平城京的何處。

在之後的數年間,武智麻呂晉升為右大臣,藤原四兄弟執掌朝政。然而到了天平九年(737),平城京爆發天花疫情,藤原四兄弟竟然相繼染病全部病死。最終武智麻呂的官位是正一位左大臣(後贈太政大臣),房前是正三位參議(贈正一位左大臣,後贈太政大臣),宇合是正三位參議,麻呂是從三位參議。

藤原四兄弟之死被認為是長屋王惡靈作祟。為了補充空虛的朝廷,長屋王的親弟弟鈴鹿王被任命為知太政官事,橘諸兄升為大納言,武智麻呂的長子藤原豐成也當上了參議。

橘諸兄本來名叫葛城王,父親名叫美努王,是敏達天皇的三世孫或四世孫,母親名叫縣犬養三千代。美努王死後,三千代改嫁給藤原不比等,生下光明皇后。她應該長期在宮中擔任女官,元明天皇賜姓橘,後來葛城王及其第佐為王繼承了橘氏,改名橘諸兄、橘佐為。天平十年(738),橘諸兄升為右大臣,成為公卿的首席,一直執掌朝政到天平勝寶八歲(756),還是大臣首個生前敘正一位的人(武智麻呂是臨終前授予正一位)。橘諸兄政權之所以能夠成立,自然是因為他是光明皇后的同母異父兄長。

在橘諸兄政權之下,藤原氏勢力衰退。天平十年(738),大養德守藤原廣嗣遷為大宰少貳。大養德就是大和(やまと),這相當於京畿一帶的行政長官調任為地方官,在藤原廣嗣看來自然是左遷,他在兩年後(天平十二年,740)謀反並被官軍平定。事後,廣嗣及其弟綱手被斬首,其余兩個弟弟被流放,還有兩百多名官人被牽連。藤原廣嗣是藤原宇合的長子,藤原式家在這次事件中遭受了嚴重打擊。

藤原廣嗣是聖武天皇的表弟或外甥,至親叛亂對聖武天皇影響極大,他在藤原廣嗣之亂尚未平定時便巡幸東國,之後沒有回平城京而是下詔新建恭仁京,讓五位以上官人前往新京,還把平城京大極殿、東西市也搬了過來。恭仁京所在的地方據說是橘諸兄的勢力範圍內。天平十三年(741)元日就在恭仁京受朝,當時宮垣尚未完工,只能用帷幕代替。

遷都恭仁京的原因可能是嫌棄平城京晦氣,也可能是要脫離藤原氏的勢力範圍。把平城京大極殿解體並搬往恭仁京的工程至天平十五年(743)才完成,據說“用度所費、不可勝計”,但在此後他先後遷往難波京、紫香樂宮。天平十七年(745)五月,地震,為此舉辦了法事,並以此為契機向官人、僧侶詢問遷都之事,結果大家都認為應該返回平城京,於是在當年遷回平城京。據說“恭仁京市人徙於平城,暁夜爭行、相接無絶”。

聖武天皇的行幸路線

聖武天皇回宮後,在平城宮內裡的南邊修建了新的大極殿,而舊大極殿就留在了恭仁京,後來送給了山背國(即山城國)國分寺。第二次大極殿的地基結構現在還保留著,而本體去向不明,一說是搬到了後來的平安京去。

奈良時代前後平城宮建築物的不同

聖武天皇在天平十年(738)將他與光明皇后所生的女兒阿倍內親王(孝謙天皇)為太子,這是日本史上唯一一個女性太子。他的另外一個兒子安積親王死於744年(一說是被藤原仲麻呂殺害)。

聖武天皇在天平十五年(743)曾發願要造一尊盧舍那佛像,來為當時天災人禍不斷的日本祈福,佛像鑄造的工作在天平十七年(745)開始,最初打算安放在紫香樂宮附近的甲賀寺,但後來因為返回平城京而改為東大寺。

大佛在天平勝寶元年(749)完工,聖武天皇參觀了佛像後非常感動,並決定讓位、出家。他在當年八月讓位於孝謙天皇,之後一度居住在藥師寺,後來又回到了平城宮。天平勝寶四年(752),朝廷舉辦了盛大的大佛開眼供養會,天平勝寶八歲(756),聖武天皇去世。

東大寺盧舍那大佛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銅佛像

《大佛緣起》描繪的景象

孝謙天皇登基後,光明皇后的皇后宮(原藤原不比等邸)改為紫微中台,藤原仲麻呂(藤原武智麻呂次子)任紫微令,這是事實上的權力中心。在藤原仲麻呂勢力崛起的同時,橘諸兄遭排擠,於天平勝寶八歲(756)辭官,同年聖武天皇病死,臨終前立道祖王(天武天皇皇孫)為太子。

次年,橘諸兄鬱鬱而終,同年太子被廢,之後爆發了橘奈良麻呂之亂。橘諸兄之子奈良麻呂以謀立新君的罪名被捕,同時長屋王與藤原長娥子的兒子安宿王、黃文王、鹽燒王以及原太子道祖王都受到牽連,連藤原武智麻呂的長子藤原豐成(右大臣)也被貶官。此次事件後,藤原仲麻呂的勢力進一步擴大。

藤原仲麻呂的住宅名叫田村第,位於四條東二坊。可能是因為內裡工程一直在進行,孝謙天皇即位後基本不怎麽住在平城宮,而是住在不同的離宮之中。她有時候也住在田村第,因而將田村第稱為“田村宮”。藤原仲麻呂有個兒子藤原真從早逝,他讓真從的遺孀嫁給舍人親王的兒子大炊王,並在光明皇后的支持下立大炊王為太子。

橘奈良麻呂之亂爆發時,據說亂黨的陰謀就是一邊派兵包圍田村宮,另一邊到皇后宮取“鈴璽”。璽是玉璽,鈴指的是驛鈴,是用來征用驛站的馬匹、勞力的。橘奈良麻呂一黨打算先殺害天皇、太子,再劫持右大臣藤原豐成,用鈴璽號令天下,另立新君,但是在執行計劃前就事發敗露了。

田村第位置

田村第遺址

驛鈴

天平寶字二年(758),孝謙天皇讓位於大炊王(淳仁天皇,又稱淡路廢帝)。藤原仲麻呂權勢日益增長,淳仁天皇賜他改名為“藤原恵美押勝”,姓藤原惠美朝臣,還對官職制度進行了唐風改革,他本人當上了最高的官職太師(即太政大臣),父親藤原武智麻呂和叔父藤原房前也都加上贈太政大臣。

然而光明皇后在天平寶字四年(760)去世,之後孝謙上皇與淳仁天皇、仲麻呂之間逐漸變得不和。孝謙上皇與淳仁天皇行幸小治田宮與保良宮,回平城京的時候淳仁天皇回到平城宮,孝謙上皇則去了法華寺(原皇后宮),兩派的不和浮上水面。

天平寶字八年,孝謙上皇收回了淳仁天皇的鈴印,藤原仲麻呂盜走太政官印逃跑,最終被殺,淳仁天皇也被廢,孝謙天皇事實上重祚。由於她曾在法華寺出家,因此也成為了日本歷史上唯一一個即位時是出家狀態的天皇。她在當上皇期間被稱為“寶字孝謙稱德皇帝”,歷史上把她第一次當天皇期間稱為“孝謙天皇”,第二次則稱為“稱德天皇”。

稱德天皇晚年重用和尚道鏡(在保良宮臥病期間負責看病)和吉備真備,還一度有讓位給道鏡的打算,但最終在群臣的阻撓下沒有實行。稱德天皇死後,道鏡被貶到下野國並死在了那裡。

《大佛開眼》中由石原裡美扮演的孝謙天皇

稱德天皇死後,群臣推舉天智天皇皇孫白壁王繼位,是為光仁天皇。光仁天皇的繼位意味著天武天皇一系天皇的終結,皇位回到天智天皇一系。光仁天皇的妻子是稱德天皇的妹妹井上內親王,但在光仁天皇即位後不久井上內親王(皇后)及其子他戶親王(皇子)被廢,不久病死(一說被殺)。光仁天皇長子山部親王(桓武天皇)成為皇太子。

當時平城京的各大寺廟擁有極高影響力,故桓武天皇即位後不久便著手遷都到山城國。最終在延歷三年(784)遷都長岡京,延歷十三年(794)遷都平安京。

在桓武天皇一朝及平安時代初期,長期遠離政治中心的藤原式家因為擁立光仁、桓武兩代天皇有功,迎來了家族的鼎盛時期。負責營造長岡京的也是式家的藤原種繼,然而藤原種繼卻在監督宮殿營造時被射殺,桓武天皇之弟、皇太子早良親王也受到牽連而被流放。他在流放途中絕食而死。

早良親王是桓武天皇的同父同母弟弟,早年在東大寺、大安寺出家,桓武天皇即位後在光仁上皇的建議下還俗並立為太子。這大概是因為當時桓武天皇的長子安殿親王(平城天皇)年幼,而早良親王沒有兒子,正好能充當過渡性的天皇。

早良親王之所以被廢,一可能是桓武天皇並不滿意父親的安排,也有可能是因為他曾在奈良大寺院出家,確實想要阻止遷都。早良親王死後日本天災人禍不斷,據說是親王怨靈所致,桓武天皇追尊早良親王為“崇道天皇”,後來平城天皇又在璉珹寺建造了崇道天皇社,祭祀早良親王的怨靈。

崇道天皇社

正如其天皇號所暗示一般,平城天皇是最後一個與平城京關係密切的天皇。他在延歷二十五年(806)繼位,大同四年(809)便讓位給弟弟神野親王(嵯峨天皇),並立自己的兒子高嶽親王為太子,之後移居舊都平城京。

平城天皇在當太子期間的東宮妃是中納言藤原繩主的女兒,結果這位東宮妃的母親藤原藥子(藤原種繼之女)反而跟平城天皇發生了關係,桓武天皇禁止藤原藥子進入東宮,但到平城天皇即位後又把她召了回來。

藤原藥子與其兄長藤原仲成本就反對平城天皇讓位,之後又密謀要讓朝廷放棄平安京重新遷回平城京。結果嵯峨天皇先發製人,剝奪了藤原藥子兄妹的官位,平城上皇舉兵入東國,但被阪上田村麻呂(征夷大將軍)的軍隊阻隔,最終只能放棄。

最終平城上皇出家,藤原仲成被殺,藥子自殺,太子被廢,最終平城上皇在平城京終此一生,他的陵墓就在平城宮的北邊,正對著第二次大極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