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打不罵,孩子一招搞定!趕緊學起來,太有效了

在記憶中,如果小朋友不聽話或耍小脾氣,再甚者違抗爸爸媽媽的指令,一般來說,都會是被批評一通或挨一頓打,這也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中國式教育傳統。但在美國,這種方法不但不可取,而且很多時候,家長還會因此而被貫上“虐童”的罪名,情節嚴重的可能還會觸犯相關法律。

那麽,美國的家長們以何種方式來管教孩子?

看過美國電影、電視劇、卡通片的家長,都見過這一幕:孩子淘氣、不講理、發脾氣,父母常對他們說“現在,回你的房間去!”

孩子聽到這句話,就算再不甘心、懊惱、氣憤,也會終止自己的不良行為,去自己的房間裡待著。

看到這裡,我們的家長可能不會理解:

孩子犯了錯,不懲罰,不教育,讓他回自己的房間有什麽用?

美國的小孩,為什麽聽到“回你的房間去”這句話,不管多生氣,都會乖乖照做?

這就是美國家長“計時隔離”(Time Out)教育方式的獨到之處。

一般來說,90%以上的美國家庭都會采取Time-Out(計時隔離)的方法。

“計時隔離”,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比如發脾氣、罵人、搶東西,家長會要求他暫停手上的活動,獨自一人冷靜一會兒,再尋找解決方案。

在家庭裡,父母會說“回你的房間去”;

在學校裡場地有限,老師就在教室裡布置個角落,做為孩子們“計時隔離”的場所:

計時隔離椅椅子上寫著:“現在,請想想你自己的行為。不過別忘了,我愛你。”

就算孩子因為不良行為被限制行動,也不忘提醒他自己仍是被愛的。

這讓孩子有時間冷靜思考,也不會因大人的脾氣感到恐懼。

關於神奇”Time Out”的教育方法詳解

讓孩子冷靜而非懲罰

Time-Out(計時隔離),看似是孤立孩子、站牆角的一種懲罰方式,但實際上Time-Out的真含義並不是懲罰,而是利用這個機會讓正在頑皮或耍脾氣的小朋友冷靜一下。

計時隔離雖說不是懲罰,但也是讓孩子站牆角的一種方式,這關於牆角的選擇,還是有一定學問的,一定是要在一個安靜無聊的角落(沒有電視、沒有音樂),而且又要在爸爸或媽媽的視線範圍之內;並不是傳統意義的關黑屋,或將孩子置於一個陌生的角落。

因為這樣做的結果會使孩子產生恐懼的心理和情緒,不但不利於他們冷靜下來,而且對於日後的身心發展都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

時間並不是越長越好

計時隔離並不是時間越長越好,而是根據孩子年齡不同、內心冷靜和平靜下來需要的時間長短不同,一般來說,幾歲的孩子就隔離幾分鐘。

比如,小朋友現在滿兩周歲了,那麽對其的隔離就最好不要超過兩分鐘,當然也不要短於一分鐘,否則是起不到效果的。

“罰站”前先提出警告

作為家長,在孩子“罰站”前一定要先對其提出警告,而且一定要告訴其為什麽要“罰站”,比如說有一次小朋友哭哭鬧鬧地不想吃飯、只想玩,而且還不讓爸爸吃飯,於是媽媽便告訴孩子,“你自己不吃飯可以,但爸爸媽媽要吃飯,你如果再不讓爸爸吃飯,媽媽就要罰站啦!”這是對於孩子的一種警告,別說,不願意“受罰”的小朋友還真聽話,立馬乖乖地自己一邊玩去了。

事先提出警告可以起到兩個作用:

1.可以讓孩子明白自己行為的後果將是什麽

2.也可以製止孩子行為的繼續進行

結束隔離後再講道理

如前文所說到計時隔離是一種“讓孩子冷靜而非懲罰”的方式,因此先冷靜下來,下一步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對其講道理,告訴孩子為什麽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今後應該如何改正。

如果不給孩子先冷靜下來的機會,這講道理完全是白費功夫,他們是根本聽不進去的。

家長心態語氣要平和

不管是“罰站”前還是“罰站”後,家長的態度一定要平和,而不要對孩子大叫大嚷,因為家長的大叫大嚷會給孩子一種錯覺,讓他們認為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本末倒置地認為計時隔離只是一種輔助手段。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來說,計時隔離時間一到,即使孩子不認錯,也應該結束;而且如果孩子表現好,主動認錯,那麽家長還應該給予一定的口頭表揚或肯定,畢竟這計時隔離也不是對孩子的懲罰嘛!

頻繁使用效果並不佳

有的家長認為,計時隔離的效果如此之好,那麽孩子犯錯誤或不聽話,就可以采取此方法,那就大錯特錯了。

任何一種“懲罰”方式,如果對孩子頻繁使用的話,都會使孩子產生一種習以為常的感覺,而且有些孩子甚至還會有如此想法,“不就是Time-Out嘛,有什麽大不了的”,因此頻繁使用的效果並不好,家長一定要視情況而定地采取計時隔離,讓孩子真正明白和理解自己犯了錯誤或做了不應該做的事情。

堅持同一人開始結束

有的媽媽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我正在氣頭上呢,孩子罰站,我不願意理他,時間到了讓爸爸去結束,這也是一種錯誤的做法。

在此用“一人做事一人當”應該不為過,如果是媽媽開始的計時隔離,那麽一定要媽媽告訴孩子“時間到了,計時隔離結束了”,而不是中途換人,請爸爸來善後。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堅持同一人開始、同一人結束、中途不要換人。

這種”TimeOut”的教育方法,到底效果如何?

它有沒有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地方?

一位在美國生活過多年的中國媽媽,被“計時隔離”的神奇效果震驚,聽聽她怎麽說這種教育方法的好處:

在美國,打罵孩子都屬於違法。你一怒之下扇了孩子一巴掌或者狠打了孩子一通屁股被別人知道了,你就有可能在第二天失去了對孩子的監護權,孩子會被送到福利院收養,而你也可能會因虐童罪而被送進監獄。

甚至你的孩子如果在幼稚園隨口說了一句“昨天我爸爸打我了”之類的話,警察也會馬上找上門來。在中國的小巷裡常常見到的父母拿著雞毛掃打孩子的現象,在美國的公共場合是不可能見到的。

中國有兩句老話叫“棍棒之下出孝子”和“不打不成器”,似乎教育手段上離不開“打”字。

的確,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讓父母氣憤難耐甚至束手無策的時候。

教育孩子需要獎勵與懲罰手段並行,懲罰也是教育過程中讓孩子認識錯誤必須的一種手段。

那在不能打孩子的美國,父母們是用什麽手段進行懲罰教育的?

在這幾年接觸了很多美國家長和他們的教育方式,總結了他們的懲罰方法,可以簡單歸結為以下兩點:“Time Out”和“TimeLimit”,也就是“獨處”和“限時”。

孩子打架時

有一段時間我經常帶寬寬到好友梅麗莎家裡玩,梅麗莎有三個孩子,分別是4歲、兩歲半和一歲。兩歲半的女兒漢娜正處於第一階段的叛逆期,在美國被稱為“Terrible Two”(“糟糕的兩歲”),常常會大發脾氣亂扔東西,或者在爭搶玩具時咬人。有一次大家一起玩的時候,漢娜把過來一起玩的妹妹推到了,還狠狠地在妹妹的手臂上咬了一口,妹妹痛得哇哇大哭。

梅麗莎聞訊從廚房出來,一看漢娜咬了妹妹,二話沒說把她抱起來,把她放到樓梯上去並說:“You need to time out!”(你得獨處了/你不能再玩了)。

漢娜在樓梯上坐著,也哇哇大哭。其實她可以自己下來繼續玩,但她並沒有那樣做,而是一直坐在那裡哭,而梅麗莎則繼續在廚房忙碌,並沒有理會大哭的漢娜。哭了約十分鐘,漢娜終於不哭了,這時候梅麗莎才走過來,問漢娜知不知道自己什麽事做錯了,漢娜點點頭說不應該咬妹妹,梅麗莎表揚她勇於承認錯誤,然後給她講了一通道理,便把她從樓梯上抱下來親吻了一下,漢娜便又歡天喜地地跟妹妹玩去了。

孩子不遵守諾言時

鄰居家有一個10歲的男孩凱德,長得不但俊俏,且彬彬有禮十分懂事,對比他小的孩子也十分照顧,常常牽著寬寬的手帶著寬寬玩。有時凱德想把寬寬抱起來,他會先跑過來問我是否允許他抱寬寬,征得我的同意後才去抱寬寬玩各種遊戲。

我非常喜歡凱德,一直想知道他的父母是如何把他教育得這麽好的。有一次去小區游泳池游泳,剛好凱德的父母也在,我向凱德的媽媽征詢她是如何培養凱德的,她說她對孩子向來是說一不二。

其時正好凱德在與朋友玩水,興奮起來他直接就從不允許跳水的區域往水裡插進去。凱德的媽媽看見了,提醒了他一句,結果沒幾分鐘凱德又犯了同樣的錯誤。凱德的媽媽把臉一黑,讓凱德馬上上岸來。凱德上岸後,媽媽指著旁邊的一棵樹,要求他坐在樹下10分鐘不允許再到水裡去。凱德雖有不快,但也乖乖地坐在樹下,等10分鐘過去後,媽媽才允許他重新到水裡去,且凱德也從此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了。

孩子貪玩不回家時

在小區的兒童遊樂場常有這樣的現象,孩子們常常會玩得很高興,該到回家的時間了也不願意回家,無論家長怎樣催促也不肯離開。美國媽媽大多不會不斷地嘮叨催促,而是直接跟孩子們說:“孩子們,再玩五分鐘就回家!”通常這時孩子們會趕緊找自己喜歡的項目玩,五分鐘過後,媽媽一聲令下,大家便都乖乖跟著回家了。

我開始覺得很驚訝想知道這些媽媽是如何做到讓孩子這麽聽話的,因為有時我讓寬寬回家,他也會要求繼續玩而不願意離開。後來我也會跟寬寬商量說“再玩5分鐘就回家好嗎?”寬寬沒有時間觀念,通常會滿口答應。但等5分鐘過後,他就會耍賴說“還要玩”。我想要讓孩子說話算數首先得自己說話算數,於是不管他如何哭鬧扯著他就走,即便他亂踢亂蹬哭成淚人也不理會。結果就這樣兩三次後,以後我每次給寬寬做什麽事情限時,如洗澡玩水限時,該去睡覺限時等,他都會乖乖地在我限定的時間內完成,並從此不再用哭鬧跟我對抗了。

家長做到說話算數

玩是孩子最熱愛的事,剝奪玩的權利來作為懲罰手段,的確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孩子下次也容易吸取教訓。但要做到這點並不容易,因為孩子總是會跟大人對抗的,且孩子總是很會察言觀色,如果他一直哭鬧家長就心軟下來,或者嫌煩而滿足孩子的要求,又或者因為孩子不理會自己的斥責而作罷,破壞了自己訂立的規則,那孩子下次遇事就會用同樣的手段來對付家長。要有效做到“Time out”和“Time Limit”,必須要從嬰兒期做起。

美國很多媽媽一人撐起照顧孩子和家務事的重任,很多家庭還常常是有幾個孩子,但看起來美國媽媽似乎帶孩子比中國人更輕鬆:把孩子往玩具房一放,便可以安心做家務;把孩子往床上一放,孩子便乖乖睡到大天亮;把孩子往高椅上一放,孩子便乖乖自己吃飯……有很多中國媽媽常常感歎家裡幾代同堂五六個大人照顧一個孩子卻都會累趴下,晚上需要抱著搖著睡覺,出門需要輪流抱著,吃飯需要追著喂,做作業需要陪著做……這種差別就在於孩子從小規則的制定與執行力度是否強硬。

有一個朋友的兒子沉迷於網絡遊戲,常常一玩起來幾小時都不停歇,父母常常為此而罵罵咧咧孩子卻當做耳邊風。有一次我到他們家作客,他的兒子對客人視若無睹,所有精力都集中在電腦螢幕上。他的媽媽說:“你已經玩了很久了,再玩15分鐘不要玩了。”孩子沒吭聲。15分鐘過去後,媽媽並沒有任何說法,幾乎是把這事給忘了。等到差不多又過去了30分鐘,媽媽做好飯端出來,看孩子還在玩遊戲,她開始大喊:“你這眼睛還想不想要啊,都玩一上午了!快來吃飯啦!”孩子還是沒有反應,媽媽端了一碗湯放到兒子的電腦桌旁,說:“喝掉!”然後開始向書房裡的爸爸吼叫:“你就不能管管你這兒子,都玩一上午了!”爸爸應聲出來,摸著兒子的頭說:“不玩啦,吃完飯我們去遊樂場玩怎樣?”兒子聞說,哦了一聲咕嚕嚕把湯喝掉,眼睛仍然死死盯著電腦螢幕,然後又趕命似地玩了幾分鐘,才不情願地跑到餐桌上來吃飯。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可以看出其母親從小並沒有為兒子訂立一些規則,或者是自己沒有按照訂立的規則嚴格執行,致使孩子鑽了空子。其父親則是沒有采取任何懲罰手段,而只是以滿足孩子其它的願望來中止孩子的一些錯誤行為,這樣反而容易導致孩子霸道無禮,只會一味放縱自己並認為父母為他所做的一切都理所當然。

縱觀美國媽媽帶孩子,的確有很多科學的方法。總的來說是她們比我們更有原則。有時我們逛超市,會看見一些媽媽在專心為自己挑衣服,而一兩個月大的寶寶卻在籃子裡哭個不停,媽媽就好像沒聽見一樣。那時候想不明白為什麽孩子哭了這些媽媽不去抱。

後來才知道這就是美國媽媽稱之為“哭就放下隨便哭,笑就抱起陪他玩”的道理,其實也是對嬰兒哭鬧“Time Out”的一種懲罰方法。

關於孩子吃飯

而其它方面,如吃飯問題,美國媽媽通常是安排寶寶坐到高椅上吃飯,孩子愛吃就吃,不愛吃就算。只要離開高椅,便不會再給孩子吃了。這樣便養成了孩子坐在高椅上吃飯的習慣,如果不乖乖坐在高椅上,那就沒得吃要餓肚子了。孩子嘗過餓肚子的苦,自然便會乖乖在規定的地方吃飯了。

而等到孩子能自己吃飯時,美國媽媽通常也不喂了,隨便孩子自己吃,很多孩子剛開始自己吃飯都會吃得一塌糊塗,媽媽們也無所謂,只要他們能自己動手吃就好了,再加以一些如何用杓子叉子之類的引導,慢慢地孩子便能掌握吃飯技巧,一兩歲便能自己吃飯不需要家長喂了。

中國人總是很重視孩子吃的問題,擔心孩子吃不多吃不飽長得不夠好,所以孩子不想吃了還要追著喂,或者吐出來了還要塞回去,其實這樣反而容易造成孩子厭食。其實孩子餓了自然便會吃,孩子不想吃的時候表明他還不餓,強迫孩子吃只會有反作用。

這就是為什麽中國寶寶通常嬰幼兒時期很多都比美國寶寶長得胖長得壯,但從五六歲開始,中國孩子就長不過美國孩子了。這雖然跟食物類型不同有關,中國人給寶寶吃大量澱粉類食物如米飯面條容易肥胖,而美國人給寶寶吃大量奶製品以長高長壯,同時也有跟飲食習慣有關。很多中國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到四五歲便開始厭食偏食,而美國孩子則因為養成了好的習慣,到四五歲時開始胃口大開成為雜食動物。因此,養成一個好的習慣比多長幾斤肉還是要重要得多。

“計時隔離”對孩子有強大的威懾力,其中的原理是什麽呢?

首先,孩子都是依戀父母的,他們很少有被冷落或孤立無援的情感體驗。

因此,一旦被隔離而受到“冷落”,必然會從心理上產生強烈的震撼。

其次,孩子一般都具有較強的從眾心理和群體意識,把孩子從群體中隔離開來會使他們感到自己被區別對待了,從而產生一種“不平等”的感覺,孩子對此是非常敏感的。

這也暗示他們:淘氣是不為大家所接受的。

另外,讓淘氣的孩子暫時離開,可以緩解大人和孩子的緊張氣氛,使孩子能夠冷靜地反思自己的行為。

這種簡單有效、又不傷害孩子的教育方法,你學會了嗎?

如果你決定試試,那在和孩子說“Time Out”的同時,也一定記得讓他明白,雖然現在媽媽對你的行為不滿意,但是媽媽對你的愛,永遠不會因此改變。

沒有一種教育方法能夠完美解決千萬不同家庭裡,不同孩子的不同問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